第二章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专题练习—华东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第二章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专题练习
一、单选题
1.近年来,儿童近视问题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下列有关“近视”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近视的原因是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B.近视可以通过佩戴凹透镜来矫正
C.近视的原因可能是晶状体凸度过小
D.近视的原因可能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
2.2021 年,国家出台了“双减”“五项管理”等政策,一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二是为了保护学生视力。
可是小王同学已经带上了眼镜,他戴的是中间薄边缘厚的眼镜。
关于小王的眼睛及眼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王是远视眼
B.小王的眼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不戴眼镜时,小王看远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后方
D.矫正后小王的视网膜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3.如下所示的四幅图,有的能够说明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原理,有的给出了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①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B.图②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C.图①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D.图②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4.如图所示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矫正
B.甲是近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C.乙是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D.乙是远视眼,晶状体折光能力较弱
5.同学们用盛水的矿泉水瓶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焦距大小。
如图甲所示,他们将盛水的矿泉水瓶正对太阳,上下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最细的亮线,估测亮线到瓶子侧壁的距离为d。
正常水瓶做实验时,d约为8 cm;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乙所示形状后测得d 为13 cm;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丙所示形状后测得d为5 cm。
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图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B.图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C.图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小
D.图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6.形成假性近视的原因是()
A.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B.眼球的前后径过短
C.晶状体的弹性小
D.用眼过度或光线不足,造成晶状体的凸度增大
7.某同学配戴近视眼镜来矫正视力,针对这种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同学不戴眼镜时看物体,像成在视网膜之前
B.该同学不戴眼镜时为了看清书本上的字应减小眼睛与书本的距离
C.人眼睛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D.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8.某同学是近视眼,戴上眼镜刚好能看清书上的字迹,为了摘下眼镜仍能看清书上的字迹,他应该()
A.将书靠近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B.将书靠近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C.将书远离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D.将书远离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9.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成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成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成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
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
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将蜡烛远离凸透镜B.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靠近凸透镜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远离凸透镜
10.智能手机的出现造就了低头族,导致人群近视率急剧增加,下列关于近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看得清远处的物体B.晶状体曲度变大
C.成像在视网膜后方D.眼球前后径变小
二、填空题
11.OK镜,全称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殊的隐形眼镜,它是与人眼角膜表面形态相反的逆几何设计,戴在眼表可使角膜发生塑形效应(如图),从而降低近视度数,显著提高视力,控制近视发展。
某近视患者看不清远处物体是因为光线通过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填“前”或“后”)。
经过OK镜塑形后,人眼对光的聚焦能力(填“增强”或“减弱”),使所成像相对晶状体
(填“前”或“后”)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12.如图中的两个眼球都存在缺陷。
(1)不易看清远处物体的是(选填“甲”或“乙”)。
(2)在图甲上大致画出物体成像光路图。
13.阅读文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透镜的焦距f的长短表示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
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的焦度,用Φ表示,即Φ=1/f。
如果某透镜的焦距是0.5m,它的焦度就是Φ=2m-1。
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焦度乘100的值。
例如,4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4m-1,它的焦距是0.25m。
注意: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若小明所戴近视眼镜镜片的焦距为0.2 m,则该镜片的焦度为m-1,度数为
度。
14.小科看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则小科眼睛患病。
就医时,医生向他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
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下列图中的。
15.甲、乙两个同学都是近视眼,甲视力0.4,乙视力0.8。
则通常情况下,(选填“甲”
或“乙”)眼睛的晶状体更厚;他们要矫正视力,配戴的近视眼镜度数更高,透镜的焦距更。
三、实验探究题
16.在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时,冰蓉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
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
(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
)
(1)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选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
是:。
四、解答题
17.请仔细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白色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一所示。
材料二: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作用,近视后,晶状体曲度变大,偏折能力增强,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光聚集在视网膜前,如图二所示。
(1)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为光的现象。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其他条件相同时,近视患者在(选填“红”或“紫”)光下看到图像更清晰,请说明理
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判断。
【解答】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即凸度较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成像在视网膜前面。
为了使像向后移动到光屏上,必须使光线发散,即使用凹透镜矫正,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矫正近视眼,故A错误,B正确;
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看远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前面,故C错误;
矫正后,小王的视网膜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成像在视网膜前面。
为了使像向后移动到视网膜上,必须使光线发散,即用凹透镜矫正,则表示近视眼的成像原理的是②,矫正方法的是④。
远视眼的晶状体偏薄,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弱,成像在视网膜后面。
为了使像前移到视网膜上,必须使光线会聚,即用凸透镜矫正,则表示远视眼成像原理的是①,矫正方法的是③。
故选C。
4.【答案】D
【解析】【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甲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所以乙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乙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所以甲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前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
综上所述,故选D。
5.【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乙可知,此时晶状体的厚度小于正常状态下的厚度,即凸度偏小,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较弱,成像在视网膜后面,应该为远视眼,且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的大,故A正确,B错误;
根据图丙可知,此时晶状体的厚度偏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成像在视网膜前面,属于近视眼,且近视眼的焦距小于正常眼睛,故C、D错误。
故选A。
6.【答案】D
【解析】【分析】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凸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过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眼。
【解答】近视有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其不同点是:假性近视的眼球前后径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晶状体凸度过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D
【解析】【分析】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该同学不戴眼镜时看物体,像成在视网膜之前,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由于成像在视网膜前,因此必须使像向后移动到视网膜上才能看清,即增大像距。
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要减小物距,即减小眼睛与书本的距离,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人眼睛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症状,判断摘掉眼镜后像的位置改变,然后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减小”的规律推测课本距离的变化。
【解答】(1)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摘下眼镜后,像会成在视网膜的前面。
要使看到的字清楚些,就必须增大像距,根据“物近像远大”可知,此时要减小物距,即书要离眼睛近一些,才能看清书上的字迹。
(2)眼睛看物体时,物距大于像距,物体在晶状体的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A。
9.【答案】C
【解析】【分析】近视眼眼镜为凹透镜,根据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拿走凹透镜后光线的变化情况,确定成像位置的变化,进而确定光屏的移动距离。
【解答】近视眼镜的镜片属于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拿走近视眼镜后,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前面,即凸透镜所成的清晰的像应该在光屏和透镜之间,所以应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或将蜡烛靠近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
10.【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
近视眼的成因是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对近视眼的矫正可通过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进行纠正。
【解答】形成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晶状体曲度变大,眼球前后径变大,折光能力太强,光线在视网膜前方成像,应佩戴凹透镜来矫正近视眼,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故选项B正确,A、C、D错误。
11.【答案】前;减弱;后
【解析】【分析】(1)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成像在视网膜前面;
(2)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某近视患者看不清远处物体是因为光线通过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前。
(2)根据图片可知,OK镜中间薄边缘厚,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从而使人眼对光线的聚焦能力减弱,所成的像相对晶状体后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到视网膜上。
12.【答案】(1)甲
(2)解:如图所示。
【解析】【分析】(1)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当看远处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前;远视眼的晶状体太薄,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弱,当看近处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后。
(2)根据上面的分析完成作图。
【解答】(1)不易看清远处物体的是近视眼,晶状体偏厚,故选甲;
(2)平行光线经过晶状体后,在焦点处会聚,此时焦点在视网膜的前面,如下图所示:
13.【答案】5;-500
【解析】【分析】(1)根据Φ=1/f计算镜片的焦度;
(2)镜片的度数=Φ×10。
【解答】(1)该镜片的焦度为:Φ=1/f=1/0.2m=5m-1;
(2)度数为:Φ×10=-5×100度=-500度。
14.【答案】近视眼;B
【解析】【分析】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的晶状体偏薄,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弱,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蜡烛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面,因此小科的眼睛患近视眼。
近视眼必须使用凹透镜矫正,而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所以手术后眼角膜的形状应该为图中的B。
15.【答案】甲;甲;短
【解析】【分析】对近视眼而言,视力越差,其晶状体的厚度越厚,在矫正时就需要佩戴度数更高的眼镜,透镜的焦距也越短.本题考查了近视眼的矫正原理,明确近视眼是晶状体变厚,并知道视力越差,佩戴的眼镜度数越高,透镜的焦距越短,是解答的关键.
【解答】解:甲视力0.4,乙视力0.8,说明甲的视力差,则甲眼睛的晶状体更厚;
在进行视力矫正时,甲佩戴的近视眼镜度数应该更高,透镜的焦距更短.
16.【答案】(1)凹;靠近
(2)晶状体较正常人眼更凸或变厚(或像成在了视网膜之前;或晶状体偏折能力强或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中招的热点.
【解答】解:由题干中实验中“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可知: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近视眼相当于焦距变短,物体到眼睛的距离不变的时候,由于焦距变短相当于物距增大,如不佩戴凹透镜,要想使像呈在视网膜上应减小像距,即应将光屏靠近水凸透镜.
答:(1)凹,靠近.(2)晶状体较正常人眼更凸或变厚(或像成在了视网膜之前;或晶状体偏折能力强或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
17.【答案】(1)色散
(2)红;由图一可知,紫光比红光的偏折能力更强,在眼球中成像时,离视网膜比红光更远,因此,红光下看到的图像更清晰。
【解析】【分析】(1)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七种颜色的单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2)哪种光的偏折后的交点离视网膜最近,那么看到的像就最清楚。
【解答】(1)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为光的色散现象;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其他条件相同时,近视患者在红光下看到图像更清晰,请说明理由:紫光比红光的偏折能力更强,在眼球中成像时,离视网膜比红光更远,因此,红光下看到的图像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