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和揭示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学科,其理论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经济、工程等其他领域。
学生在大学阶段首次接触研究随机性问题的学科,其方法与其他数学课程有较大差异,需要学生从确定性思维转变到随机性思维模式。
由于该课程内容较抽象,使学生觉得难以理解,学习积极性不高。
因此,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渗透数学史,激发学习兴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具有别开生面的研究内容,有着自己独特的无穷魅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史,不仅使学生认识该课程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而且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第一堂课上介绍该课程的发展历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起源于17世纪中叶,来源于著名的德·梅耳问题和赌本分配问题。
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和费尔马完整地解决了赌本分配问题,荷兰数学家惠更斯解决了掷骰子的数学问题,因此早期概率论的真正创立者是帕斯卡、费尔马和惠更斯,这一时期称为古典概率时期。
瑞士数学家伯努力研究赌博的其他问题,并发现了大数定律——概率统计的基石,揭示了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将古典概率论向近代概率论推进,明确给出了概率的古典定义,证明了“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这一时期称为分析概率阶段。
1933年,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首次基于测
度论提出了概率的公理化定义,标志着概率论成为一门学科。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穿插相关的历史典故和数学史人物。
渗透相关的历史典故,不仅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有助于学生认识知识的实际背景。
如讲古典概型后插入德·梅耳问题,讲解期望时引入赌本分配问题。
介绍数学史人物,如帕斯卡、贝叶斯、皮尔逊等,发挥数学史人物楷模作用,学习他们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揭示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素养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蕴含了随机思想及公理化、数学模型、数形结合、化归转换、分类讨论、集合与映射、统计推断等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
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几乎未直接使用学过的数学知识,真正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揭示蕴藏在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养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如讲古典概型时揭示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转换(求事件概率转化为求样本点数)、分类讨论、数学模型(如抽球问题、分房问题、生日问题、配对问题等)。
三、理论联系实际,体会数学的价值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知识回归到实际背景中。
如讲独立性后讨论“三局两胜”和“五局三胜”的赛制是否公平;讲常见随机变量分布时介绍其应用背景,如某医院在一天内的急诊病人数服从泊松分布,测量误差、学生的考试成绩等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讲假设检验时介绍其在文学著作统计分析、药物疗效等方面的应用,并结合数据讨论某次就业洽谈会上有无
性别歧视、供应商的牛奶是否被兑水等案例。
课后让学生思考所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并收集和处理数据,亲身实践。
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深刻体会该课程的应用价值,并学以致用。
四、将数学实验融入教学中,强调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将数学实验引入教学中,是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尝试,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
数学实验是面向问题的学习方法,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重视统计思想的运用。
因此安排6~8个学时的数学实验,分为演示和学生实践两种形式,对于教材中代表性的结果采用演示的方法,如利用Matlab模拟掷硬币实验,使学生容易理解频率的稳定性;对于实用性较强的案例,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查找资料,使用Matlab软件来实践,如随机变量的分布及数字特征的随机模拟、假设检验。
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堂不应该仅仅是充斥着概念和例题,还应该关注知识的文化层面,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史,揭示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数学素养;不仅注重理论知识,还应注重知识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并将数学实验引入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