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小学语文四级第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一个习作,一个练习。
《天游峰的扫路人》通过描写作者偶遇扫路人以及与扫路人短暂的交往,表现了扫路人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作者对扫路人的敬佩之情。
《钱学森》记叙了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以及冲破阻拦回到新中国的经历,赞扬他为我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显示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怀。
《海天骄子》歌颂了新一代中国军人的风采。
看图作文要想象后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练习有8道题。
13、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能通过朗读,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教具准备: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题设疑。
1、启发学生回忆,为导入新课作准备。
2、揭示课题,设问置疑。
二、自读课文
1、提出一读的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
2、指明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鼓励学生三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纠正读音。
3、答疑解难。
(1)对学生提出的不懂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当时情境理解。
(2)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涉及句意、中心思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去读书,对课文语言进行充分的感知、理解,有的问题在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是解决。
4、理清课文脉络。
(1)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登天都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顶峰时的喜悦。
第二段(第3自然段):写“我”下了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三段(第4--12自然段):写“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四、分段读课文
五、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说说“夷”、“傍”、“颇”、“瘦”这4个字是什么结构。
2、重点指导“瘦”的书写。
3、指导学生描红,把这4个字写紧凑。
六、作业
1、读一读文中描写老人外貌的语句,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在一片()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了。
(3)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我回到住地。
3、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温故
1、自读课文,天游峰扫路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语言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讲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3)“一根银丝”指的是什么?
(4)指导朗读。
(5)小结。
游客
板书:天游峰:九百多级————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2、精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扫路人清扫路面的声音是那么分明。
(3)出示有关投影片: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
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a、自读这段话。
b、讨论: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c、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4)小结。
扫上山
板书:每天一级级————
扫下山
3、精读第三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2)分角色朗读第一层。
a、扫路人的工作累吗?他为何讲“不累”?
b、有感情朗读。
(3)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a、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的词句,进一步说说老人的哪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b、组织读议,启发思考:“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
c、感情朗读。
(4)小结并板书
(扫路人:轻松自在自信豁达)
三、朗读课文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赏读佳句
(1)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根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3)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2、填空。
本文讲述的一位老人已有( )岁了,他每天早晨( ),傍晚( )。
他早该退
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还有()作伴。
这是一位()的老人,作者从内心敬佩他。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
本文写了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赞扬了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3、本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有什么作用?(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劳,歌颂了老人的顽强不息,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
4、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三、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说说“套”、“鞋”、“吁”、“汗”这几个字的间架结构。
2、“套”字书写73时要克服两个难点。
3、提醒学生注意“鞋”、“吁”、“汗”等字左右两部分的比例,把字写美观。
4、学生练习描红。
四、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再抄写。
傍晚伴随静寂气喘吁吁
险峰攀登慈善自在悠闲
2、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老人()地清扫
()的天游峰()地打量
()星光()地抓住
3选择关联词填空。
不仅……而且……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既然……就……
(1)()这位老人已有70岁了,()他还在险峻的天游峰扫路。
(2)在这里,他()能呼吸清爽的空气,()还有花鸟作伴。
(3)()我顺着九百多级石梯上了顶峰,()心里好不得意。
五、板书设计:
13、天游峰的扫路人
游客
天游峰:九百多级望而却步
离
不(险峰)半途而返
开扫上山
扫路人:每天一级级轻松自在
(年过七旬)扫下山自信豁达
14、钱学森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钱学森为什么要回到祖国?
教学难点:能抓住钱学森的语言仅仅性朗读品位,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揭题谈话,简介人物。
钱学森:1911年生,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年到美国留学。
1938年获博士学位。
师从世界著名航空大师卡门,成为卡门最得力的助手。
卡门曾说:“36岁的钱学森是一位天才,他所做的工作对发展高速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推进技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设下悬念,为自读作铺垫。
钱学森为什么要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
到自己的祖国呢?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二、自读课文,反馈纠错
1、一读课文。
(1)明确一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检查一读效果。
2、二读课文。
(1)提出二读要求:
(2)检查二读情况。
3、三读课文。
(1)明确要求: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
(2)检查讨论。
a、指名说说各自然段的意思。
b、分段,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学森乘一艘巨轮返回祖国。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写新中国的诞生使钱学森和十几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感到格外兴奋,钱学森下定决心,随时准备回国。
第四段(第5、6自然段):写钱学森克服阻挠,在我国政府和周总理的关怀下,终于踏上归国的航程。
第五段(第7自然段):写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分段读课文
四、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说说某些字的结构。
2、教师示范指导”魂、授“这两个字的书写。
3、学生描红。
五、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艘巨轮(sou shou)诚恳(keng ken)
隆隆的炮声(nong long)劈波斩浪(pi bi)
2、把下列汉字换个偏旁,再分别组词。
艘()掠()眺()绕()
()()()()
3、认真诵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钱学森说的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明确要求
1、自读课文,大家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文中有关主人公钱学森的语言你们画下了吗?
2、学生朗读钱学森说的话。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
圈画出这一段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内心活动的词句,结合书上的插图,
读一读,体会钱学森归国时的心情。
(2)抓住重点句品读。
(3)感情朗读。
钱学森一艘巨轮返回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
舱壁啊!
2、精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出示钱学森的话。
“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
为人民多做点事。
”
a、为什么钱学森要强调“我是中国人”?
b、钱学森在美国时做怎样的准备?目的是什么?
(3)朗读加深理解。
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虽然当时他享受着优厚的
待遇,有富裕的生活,让我们用心朗读体会主人公的一片爱国热情。
(4)小结并板书。
身在异国待遇优厚生活富裕
(心系祖国一切……都是……为的是……)
3、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导语:在新中国成立之际,钱学森归国的愿望越发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3)出示重点句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我们是应当回
去的。
”
a、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这一天”指的是什么时候?
b、为什么说“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c、这段汉化表达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感情?
(4)感情朗读。
三、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克服阻挠“无论……抵得上……绝不能……”
踏上归程漫长岁月毫不动摇)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顾,准备新授
1、课文记叙了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哪些词句反映了他那高尚的爱国情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过渡:
二、精读第五段。
1、指名读第五段。
2、“卓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钱学森的贡献是卓越的?
3、感情朗读。
三、总结全文
1、本文具体地记叙了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回国后,他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赞扬了他热爱祖国的高尚的情怀。
2、这篇课文语言朴实,用人物的语言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的爱国感情是那么强烈,要多加体会。
四、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1、说说某些字的间架结构。
2、示范指导。
3、指名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形,哪些地方容易写错。
4、学生联系2
五、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2、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在的大海上,“华威号”客轮正驶向上海。
一位白发苍
苍的老者站在甲板上,深情地着远方。
“啊!我就要回到故乡
了!”他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起了一首小诗:“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
满眼春天……”
3、填空:
当时,钱学森享受着的待遇,有的生活和的工作
条件。
可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他说:“我是。
我现在所
做的,都是在,为的是回到祖国能做点事。
”
六板书设计、
身在异国待遇优厚生活富裕
心系祖国一切……都是……为的是……
祖国新生刚解放……没钱……没设备……有困难
钱学森急切归国盼望……终于……需要……创造……
克服阻挠无论………抵得上……绝不能……
踏上归程漫长岁月毫不动摇
卓越贡献研制、发射……
高度赞誉“中国导弹之父”
15、海天骄子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柏耀平刻苦学习、勇于实践,成为“
海天骄子”的历程,学习他勇于攀科技高峰,不断进取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柏耀平成长为“海天骄子”的历程。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复述课文的重点内容。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认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
2、检查自读情况。
3、指名逐段读课文,鼓励学生质疑。
三、通读课文,分清脉络
第一段(1—3):写柏耀平1987年驾驶战鹰,9年后又指挥战舰的情景。
第二段(4—5):写柏耀平掌握指挥现代化战舰的本领,征服浮动的“海上
科技城”的情景。
第三段(6—7):写柏耀平带领542战舰官兵打响了一场高科技进军的攻坚
战,向世人“展示着新一代中国军人的风采。
”
四、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图上的人、物及场景
(图上画了柏耀平全神贯注驾驶战鹰的情景,还画了在柏耀平的指挥下,一
艘战舰如何战斗以及柏耀平任舰长的侧面照。
让学生图文对照,口述图意,学生能说出大意即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五、作业
1、给下列一段话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架银色战鹰(ying yin)闪电似的(si shi)的俯冲而下,电光雷火喷(pen
ben)射而出,“敌人”的海上目标应(ying ying )声化为乌有。
2、读一读下面一段话,说说下面加点词用的是否准确。
一艘银色的战舰利斧般劈开波涛,横戈待敌。
随着年轻站长的一声指令,两枚航空导弹呼啸划破长空,“来犯之敌”转眼间灰飞烟灭。
3、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准备新授
1、指名读下面词语,注意正音。
战鹰俯冲精通化为乌有
舰艇喷射警戒灰飞烟灭
2、这是一篇写人的课文。
说说“海天娇子”指的是谁。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阅读课文,弄明白为什么这位“海天娇子”正向世人展示着新一代中国军人的风采。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出示有关词语。
(投影显示)
一架银色的战鹰闪电似的俯冲而下,电光雷火喷射而出,“敌人”的海上目标应声化为乌有。
①从“化为乌有”、“灰飞烟灭”这来个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演习成
功、指挥者果敢等方面启发学生理解词语)
②联系下文说说是谁驾驶战鹰,是谁指挥战鹰,对“同一位军人”这一点有什么想法。
(3)感情朗读。
柏耀平驾驶战鹰顷刻间使“敌人”的海上目标化为乌有,9年后,他指挥战舰是那么沉着、果断,使“来犯之敌”灰飞烟灭。
大家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第一段?(用钦佩的语气读,表现出紧张激烈的演习场面)
学生练读,教师范读,指名朗读。
(4)小结。
2.精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默读第二段。
(2)精心设问,切入重点:柏耀平从舰长班毕业,跨上现代化战舰后,是如何征服这座浮动的“海上科技城”的?
(3)找重点语句,自主熟读精思。
①眺望波涛汹涌的大海,柏耀平心潮起伏:在未来的海战中,谁抢占了现代科技的制高点,谁就能赢得主动。
他决心征服这座浮动的“海上科技城”。
②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品味,感受柏耀平刻苦学习、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了解他成为“海天骄子”的成长历程。
(4)分层引读第5自然段。
①柏耀平立志征服“海上科技城”。
(第1——3句)
②柏耀平刻苦学习,勇攀科技高峰。
(第4——7句)
③柏耀平掌握了指挥现代化战舰的本领。
(第8句)
(5)指导感情朗读。
3、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边读边想:柏耀平是如何带领542战舰官兵打响向高科技进军的攻坚战的?为什么说“海天骄子”柏耀平正向世人展示着新一代中国军人的风采?
(3)抓住重点句,潜心体会文意。
a、他对战士们说:“一艘现代化战舰,是不允许一个舰员不合格、一个战位有失误。
b、柏耀平拍拍小洪的肩膀说:“在现代化的战舰上不存在技术简单的岗位。
”
c、这位架机能翱翔九天,操舰能驰骋五洋的“海天骄子”,正向世人展示着新一代中国军人的风采。
(4)指导感情朗读。
回顾课文,柏耀平刻苦学习、勇攀科技高峰,这位“海天骄子”的成长历
程生动感人,让我们通过朗读热情赞扬这位新一代的中国军人。
学生练读,指名朗读,集体朗读。
(5)小结并板书。
不允许……不存在……
(勇于实践打响攻坚战出色完成)
成了……获得了……
三、朗读全文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一读词语,想想它们所反映的事物的表象和情境。
俯冲化为乌有天高云淡翱翔九天
喷射灰飞烟灭云飞浪卷驰骋五洋
2、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词语。
()搞清雷达天线的构造,他攀上全舰最高桅杆的顶端,()弄明
白主机的工作原理,他和主机班战士一起钻到舰艇的最底舱。
闲暇时光,官兵们
推开他的住舱,见到的()他在书籍和资料队里钻研的身姿,经过两年多的刻苦钻研,柏耀平()熟悉了现代化的基本构造和几千条舰艇指令,()熟练地掌握了军舰指挥控制中心的装备及战术性能。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海天骄子”——柏耀平刻苦学习,勇攀科技高峰,成为我国第一代高素质的复合型军事指挥人才的历程,歌颂了新一代中国军人的风采。
3、赏读片段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指名说说这些生字的结构特点。
2、有6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多数为左窄右宽,教师作示范指导。
3、“斧”是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结构的匀称和上下的比例。
4、学生练习描红。
四、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再抄写。
战鹰俯冲精通化为乌有
舰艇喷射警戒灰飞烟灭
2、小练笔,围绕下列中心句,把话写具体。
(1)李芳学习非常刻苦。
(2)明明是个爱劳动的学生。
(3)这场比赛真激烈呀。
五、板书设计:
15.海天骄子
最……最……
征服“科技城”为了……为了……熟练掌握刻苦学习总是……
勇于实践不允许……不存在……
打响攻坚战出色完成
成了……获得了……
驾机翱翔九天操舰驰骋五洋
练习4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看图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词语搭配。
4、读句子,再分别照样子写句子。
5、熟记12个成语。
6、读背三句名言。
7、推荐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
8、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认读这段话。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每一笔的起笔、运笔和收笔。
(3)让学生用手指在桌上书写,体会书写方法。
(4)让学生观察书中的语段是如何做到书写整齐的。
(5)让学生观察“国、都、准、事”这两个字。
(6)教师重点指导“准、事”这两个字。
3、练习
(1)让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让学生说说这题应怎样练习。
2、指导
(1)让学生看左边的四幅图,分别说说它们是什么。
(2)再让学生观察中间一竖行的古文字分别和相对应的图形有什么联系。
(3)最后比较每一组的古文字和部首。
(4)说一说图形、古文字、部首三者之间的联系。
3、练习。
(1)查字典
(2)汇报。
(3)老师结合学生找出的字
4、课堂作业
(1)在作业本上仿写题1的一段话。
(2)写出属下列部首的字各3个。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词语。
(2)指名认读4个词语。
(3)让学生自己口头将括号里能与前面搭配的词语找出来,并汇报。
(4)组织讨论。
(5)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确定的?
(6)老师总结方法。
3、练习。
(1)后面的四小题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练习选择。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步伐——坚定歌声——美妙态度——严肃
国家——富强透露——机密观赏——风景
获得——信息修建——房屋
4、反馈
(1)逐题讨论并确定正确的答案。
(2)学生自己修正答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出示文中的两句话。
(2)指名读这两句话。
(3)说说“捧、贴、迈、踏‘这4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同一组的两个动作顺序能否调换?
(5)“捧”和“贴”是一个人的举动吗?这两个动作之间有间隔吗?
(6)教师小结
3、练习
(1)教师引导学生上台做出两个联系的动作,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察。
(2)学生根据台上同学的表演写出连动句。
4、反馈。
(1)学生口头汇报。
(2)教师组织讨论。
(3)同座位两个同学互相讨论句子的正误,然后修正。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
语重心长:话说得诚恳有分量,情意深长。
固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练习背诵。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该项的练习要求是什么。
2、指导
(1)学生自读三句名言的意思。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的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分句讲解三句名言的意思。
(5)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这三句话。
3、练习
4、反馈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回家将自己以前或最近读过的最喜欢的书找出来,熟悉一下书名和书的主要内容,想一想自己读了这本书后的收获以及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2、审题。
(1)自读题目,说一说题目有几个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A、首先要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的名称。
B向大家口头介绍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3、指导
(1)谈话,宣布班级举办读书交流会。
(2)交流指导
A口头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B交流时最好到讲台前讲,说话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
4、练习
(1)学生先分组在小组内进行介绍。
(2)指名每组中的一员上台介绍,对介绍中的不足之处,可以师生共同修正。
5、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介绍进行点评。
(2)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