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第二册《动手做》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第二册《动手做》教学设计教材简介
《动手做》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小学三年级(二年级起推荐)科
学活动教材,共三册。
该教材以“动手实验、发现科学规律、领悟科学思想”为宗旨,旨在以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建立科学观念和自主创新能力。
本文将围绕教材《动手做》第二册,设计一堂兼顾实践与理论的生物科学课程。
教学目标
本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学生通过实操活动,了解生态系统中种繁族衍的环节和变化过程。
2.帮助学生理解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如食物链、食物网、生态平衡等。
3.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课前准备
1.教师将课堂安排学生成小组,并要求学生认真切割一张10cm×10cm
的正方形,同时准备一块平滑的木板(可以在木板上贴一张白纸)。
2.教师询问学生,「什么是能量?」、「它能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吗?」
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让学生预估该问题的答案,并将这些问题作为课前调研。
实践环节
1.教师将小组的学生分为三类,分别命名为“植物”、“草食动物”、“食肉
动物”。
2.将学生所切割的正方形纸板按如下顺序“粘”在木板上:植物纸板,草
食动物纸板,食肉动物纸板。
3.让“植物”组小组成员依次用他们预先备好的黏土制作相关植物模型,
如一棵树、一朵花等。
设计植物样本时,让他们思考并表述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
4.小组“草食动物”成员观察并描述植物样本的特征和形状,然后根据其
推断出吃这些植物的动物的口感和适食部位。
此时,指导学生理解“食物链”的概念。
5.“食肉动物”小组成员根据草食动物推断出的内容,制作相关动物模型
并描述它们的外表特征、食性和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与食肉动物化石相关的观点。
6.教师请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自然流动方向,如
何才能形成生态平衡等内容。
课后思考
课后要求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实例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课堂评价
1.实践活动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实际操作,并对学生制作的手工模型进
行评论。
评价要点包括:形、色,尺寸等是否达到预设标准;在模型制作过程中是否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作品是否精细,是否具备美学价值等。
2.主题思考能力评价。
通过发问和互动方式,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
的理解,对于生态平衡概念是否理解深刻等。
3.合作能力评价。
评估学生的协作效率、团队意识、提问能力和会话能
力,Gardner(1983)的人际合作能力,则是以学生的分组表现和群体互动过程为主要评判因素。
总结
本堂课程设计充分体现“动手实践、发现科学规律、领悟科学思想”的特点,教学内容紧扣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和总结,提高学习效益。
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强化协作意识,从中发掘自己的优势,通过小组合作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和他人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