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 (二十五)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验收达标练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五)“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验收达标练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2)题。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其五)
岑参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其六)
岑参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

从“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

B.“满谷连山遍哭声”是夜袭时的实况,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描写两景在对垒句前,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

C.“万箭千刀一夜杀”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

D.结合第二首诗来看,“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泪水相掺和,红成一片。

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E.“暮雨旌旗湿未干”一首写战斗结束后天明时的情景,“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解析:选BD B项,“在两军对垒句前”错误,应是“在两军厮杀句前”。

D项,“和泪水相掺和”错误,应是“和雨水相掺和”。

(2)这两首诗描写战争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第一首,正面描写战争。

蕃军从梦中惊醒,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血流成河。

诗人通过对战争的直接描写,表现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第二首,侧面描写战争。

诗人通过描写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去主人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昨夜战斗的激烈,含蓄、内敛。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浩初上人:即浩初和尚,潭州人,当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因党争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旨在表达诗人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

B.李德裕凭楼远眺,亲眼见到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于是触景生情,悲从中来。

C.《登崖州城作》全诗描写了作者被贬的境遇和不能回归的深沉忧伤,情调悲怆沉郁。

D.两诗都写到“望”,柳宗元“望”的是故乡,李德裕“望”的是京城,思念都很深切。

E.两诗都写到“山”,就手法而言,柳诗用的是比喻手法,而李诗用的则是拟人手法。

解析:选AB A项,“旨在表达诗人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不太妥当,还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B项,李德裕诗没有说“亲眼见到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只是说鸟儿飞到帝京也要半年时间,言路途之远。

(2)柳诗的“割”字和李诗的“绕”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它们好在哪里。

答:
参考答案:“割”意思是割断、割裂,说海边的群山像锋利的剑刃一样将自己的愁肠割断,形象地描绘出作者的贬谪之痛和思乡之愁。

“绕”意思是围绕、环绕,说青山将崖州城层层围住,使得诗人无法从此处脱身,象征性地写出自己政治上的困境。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注]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注]玉斧修:这里指“玉斧修月”。

传说唐代有一人游嵩山,见一枕幞而眠者。

其人告诉他说,月由七宝合成,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

后因有“玉斧修月”之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上阕就中秋月来写,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
的酣畅兴致。

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

B.“谁做”句,词人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引用玉斧修月的神话,来赋予月亮以神秘浪漫之感。

C.“问嫦娥”句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其实词人问讯嫦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

D.下阕,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人们不珍惜此夜月色好景的深沉叹息。

E.“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

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

解析:选BD B项,“来赋予月亮以神秘浪漫之感”错误,词中引用玉斧修月的神话,目的是形容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

D项,“人们不珍惜此夜月色好景的深沉叹息”错误,应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深沉叹息”。

(2)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参考答案:①苏词认为即使远隔千里也能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表现出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②辛词以“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人情未必看承别”叹息月亮圆时少、缺时多,情人之间不得如愿长聚的遗憾。

结句又化幽怨的情感为对相逢的期待,想象相聚时向情人尽情诉说的相思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落花
[唐]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落花二首(其一)
[宋]宋祁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①。

沧海客归珠迸泪,章台②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注]①半面妆:《南史·后妃传》载梁元帝徐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
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

②章台:汉长安章台下街名。

旧时用为妓院等地的代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李诗首联,诗人发挥联想,运用“客竟去”写留人不住,“花乱飞”写留春不住的艺术手法,从“竟”和“乱”中让人品味出怨有情之人却无情,恼无情之花却有情的感觉。

B.李诗颈联,写主人看到地上的落花越来越多,愁肠寸断,不忍扫去,体现惜春的心理;下句写枝头的残花渐少,春色难驻,透出诗人那种惜春却无奈的忧伤之感。

C.李诗的尾联,运用双关手法:一叹多情美艳的花朵最终凋落飘零,沾人衣裙;二叹自己虽有羡慕美人之心,然而无法挽留,只能怆然涕下,泪沾衣襟。

D.宋诗写绿暗红稀的时节,凄烟冷雨的光景。

首联写花之自伤飘零,绸缪于青楼烟雨,一片凄苦迷离的景象,渲染了伤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E.宋诗颈联以沧海客归,珠犹迸泪,章台人去,骨尚遗香,喻落花的精诚专一,表现诗人忠厚悱恻之情。

尾联谓花经蜂采,已成蜜入房,无法再招引蝴蝶,照应题中“花”字,结束全诗。

解析:选CE C项,“羡慕美人之心,然而无法挽留”错误,应是“怜惜芳菲之心,然而无计留春”。

E项,“照应题中‘花’字”错误,应是“照应题中‘落’字”。

(2)咏物诗讲究人物交融,两首诗的颔联都突出表现了这一特征,请加以赏析。

答:
参考答案:李诗:“参差”句从空间着眼,“迢递”句从时间着眼,写落花纷飞,连接曲陌,连绵不断,无止无休,斜晖的点染又增添了整个画面的凄迷色彩。

这种暗淡的色调,透出了诗人心灵的伤感和悲伤。

宋诗:两句从时空角度深入描绘了落花的全过程,出句描写落花飞动的舞姿,对句写花落地不甘香消玉殒,仍不失红粉佳人的美容,融入了诗人深沉的感受,“更作”“犹成”加强了感情色彩,倍增了执着之意。

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①,隔水青山似故乡。

新凉
[宋]徐玑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①秋风思:晋人张翰被齐王同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秋风起,思吴中家乡菰菜、
鲈鱼,遂命驾而归。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戴诗前两句写稚川山水予人一种美感,后二句则进一步写出稚川山水给人一种特殊的感受。

B.徐诗首句主要通过视听结合来表现新凉——水满秧齐、水清叶绿,而凉意便自然而生;次句一“穿”字、一“低”字,颇见雕琢之工。

C.戴诗写诗人五月暑天向晚憩息于“松下茅亭”,那江中汀洲,与云齐平的树木,色调苍苍,为后文思乡做铺垫。

D.徐诗运用比喻手法,写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地啼鸣,突出清凉的怡人。

E.“凉”是心理感受,两首诗都通过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凉爽的气氛。

解析:选BD B项,“通过视听结合”有误,从诗中看,这里只有“视”而没有“听”;D项,“运用比喻手法”有误,应是“比拟手法”。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戴诗中的“隔水青山似故乡”表达出的是羁旅乡愁,而徐诗写黄莺更多的是表达新凉而至的喜悦心情,分析时,要着眼整首诗,从中概括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戴诗表达了诗人在宦游途中的思归乡情。

羁旅途中的游子本就怀有无限乡思,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乡的青山,更牵起无限乡思之情。

徐诗诗人借黄莺来表达自己对新凉到来的欣喜和惬意的心情。

6.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词,完成(1)~(2)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拢。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注]。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浮玉:喻指金山。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润州甘露寺弹筝》一诗首句写在多景楼上弹奏一首神曲,悲伤的弦音像要断裂一样再三紧促,开篇便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E.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解析:选CE C项,应为“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E项,“一喜一忧,迥然不同”有误。

(2)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试做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

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7.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再过金陵①
[唐]包佶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

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

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
住的场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A.金陵和石头城都指南京,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六朝古都。

吴、西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都定都南京,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B.《再过金陵》是包佶重过六朝古都金陵时写下的吊古之作。

作者“再过金陵”时生发了“江山不管兴亡事”的惆怅,大概是因为那时国家的局势已不容乐观了。

C.台城曾经是六朝统治者追欢逐乐的场所,后来成了诗人凭吊、寄寓伤今之情的触发点。

这一类的触发点还有隋宫、乌衣巷、大运河等。

D.这两首诗都是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都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诗人对某历史人或物的看法,这两首诗也不例外。

E.包诗《再过金陵》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的情感;刘诗《石头城》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解析:选AD A项,“西晋”错,应为“东晋”;D项,刘诗《石头城》没有运用议论。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答:
参考答案: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

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

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或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