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永安市2014届高三质量检查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永安市2014年5月高三质量检查试卷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淇则有岸,。

(《诗经·氓》)
(2),责臣逋慢。

(李密《陈情表》)
(3)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4)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
(5),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6)舸舰弥津,。

(王勃《滕王阁序》)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豫让①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谆切恳至,
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覥然②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噫!
——选自《古文观止》【注】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人,为晋卿智伯家臣。

晋出公二十二(前435)年,赵、韩、魏共灭智氏。

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

未遂,被捕,后伏剑自杀。

②覥tiǎn然:羞愧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俾.身全而主安俾:使
B.当伯请地无厌.之日厌:厌烦
C.无.相侵夺无:通“毋”,不要
D.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当:担当,胜任。

3、下列各句全都表明作者认为的“士君子事主”“竭尽智谋,忠告善道”的一项是()
(3分)
①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

②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③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
④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⑤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
⑥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A.③④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
...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豫让没有及时劝谏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暴”而导致国灭,是袖手旁观、坐观成败,事后虽然像刺客那样为智伯报仇雪恨,后伏剑自杀,但仍不配为“国士”之称。

B.段规、任章、郄疵三人,没听说谁对他们待以国士。

段规和任章劝其主君欲擒故纵,暂时依从智伯的请求;郄疵的进谏和忠告,其主君智伯固然没听,但就郄疵而言,大可问心无愧的。

他们均堪称忠臣义士。

C.作者在篇末责备豫让不能事先进谏,尽臣子之道,不仅不足以称为国士,甚至不如那些朝为仇敌暮为君臣的厚脸皮者。

D.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对豫让进行了冷静深入的剖析,观点独到,说理透辟,评论有分寸,抑扬得体。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3分)
(2)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3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关于名著的情节叙述有误的
...两项是()()(5分)
A.许褚下战书与马超决战。

两人恶斗许久,不分胜负。

马超性起,卸甲赤体提刀,与许褚厮杀。

后来两军混杀,曹兵大乱,许褚臂中两箭。

(《三国演义》)
B.马斯洛娃被判刑后,涅赫柳多夫便想退掉大宅子,把佣人都打发了,自己搬到旅馆去住,但由于女管家一再劝说,他放弃了这种想法。

(《复活》)
C. 听到“血光之灾”的鬼话,瑞珏感到无限悲伤,哭着拒绝到城外分娩。

觉新认为“担当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她只好依从。

(《家》)
D.冯云卿在公债市场上输得一败涂地,何慎庵让他以女儿为“诱饵”,从赵伯韬那里套取消息,几经犹豫,冯云卿接受了这个建议。

(《子夜》)
E.一直憎恶爱斯梅拉达的隐修女居第尔,在副主教将爱斯梅拉达交给她时,根据两只小鞋子,发现爱斯梅拉达竟是自己15年前丢失的女儿。

(《巴黎圣母院》)
8、简答题。

(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欧也妮·葛朗台》选段,回答问题。

“唉!那好,我的老伙伙计,不瞒您说,我把您您您想知道的都告诉您吧,我宁可把女……女……女儿……扔……扔进卢瓦河,您明明明白吗?也不……不想把她……嫁……嫁给她的堂堂堂弟。

您可以……把……把这话……说出去。

先不说吧,让他们……嚼……嚼舌头去。


文段中的“我”和“您”分别指的是谁?所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请简述经过。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贾母一见了紫鹃,眼内出火,骂道:“你这小蹄子,和他说了什么?”紫鹃忙道:“并没说什么,不过说几句顽话。

”谁知宝玉见了紫鹃,方嗳呀了一声,哭出来。

众人一见,方都放下心来。

贾母便拉住紫鹃,只当他得罪了宝玉,所以拉紫鹃命他打。

紫鹃到底对宝玉说了什么?宝玉有什么反应?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答()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
②不挟①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孟子·万章下》)
【注】①挟:倚仗。

(1)关于“交友”,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阐述观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请简述。

( 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汉语“文化圈”
汉语的书面语言任凭口语的差异流变,几千年不变如一,既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也是人类最普遍使用的语言。

17、18世纪欧洲人最初接触汉语时,以为汉语曾经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世界性语言。

1669年,英国思想家约翰韦伯出版《关于证明中华帝国之语言有可能为人类最初语言的历史评说》,这部试图证明人类建造巴别塔之前讲的那种统一的语言就是汉语的著作,轰动一时。

半个多世纪以后,塞缪尔·舒克福特更加确定地重申了这一观点:“在地球上确实存在着另一种语言,它似乎有着某些标记,表明它是人类最初的语言,这就是汉语……”
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扩张之前,汉语确实是最具有“世界性”的语言。

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经历了漫长的文化同化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文化圈”。

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了普世主义理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个“文化圈”,就是以汉文字为媒介而拥有共同价值体系的文化共同体。

汉字构筑的东亚文化共同体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出现解体的趋势,但其内在的共同价值却没有彻底失落。

汉语日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出现在西方现代扩张高潮过后。

今日中、日、韩三国的经济规模总量直逼北美西欧,如果没有冷战后遗留在这一地区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的隔阂,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从世界人口结构看,中、日、韩以及散居在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5000多万华人,已占世界总人口的30%。

这是古老的“汉字文化圈”为汉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提供的可能性基础。

一种语言超出本国或本民族范围向外辐射,称为语言“出超”。

当然,语言的“出超”,有着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

而今天海外兴起的学汉语热潮,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结果,是中国文化魅力的吸引使然,是海外学习者的自愿选择。

“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热力。

面对中国提供的巨大商机,如同曾经“学英语”一样,许多海外人士开始“学中文”。

较高的汉语水平,正成为跨国公司职场竞争的一大优势。

“汉语热”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必然结果。

与经济突飞猛进相伴随。

中国在国际上正
日益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在不少重大国际问题上,人们愿意聆听中国的声音。

“汉语热”源自中国文化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也必然接受其文化的浸润。

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遗产之丰厚举世公认。

古代圃于交通和信息的不便,只有马可·波罗等少数西方人能一窥中华文化之美妙。

改革开放后,中国敞开胸怀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京剧有了洋票友、武术有了洋弟子、中国菜也有了洋厨师。

法国总统希拉克说,他最爱中国的美食和宋词。

10、下面关于汉语“文化圈”的解说错误的
...一项是()(3分)
A.这个“文化圈”就是以汉文字为媒介而拥有共同价值体系的文化共同体。

B.文化圈的形成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外交魅力的吸引使然,是海外学习者的自愿选择。

C.文化圈是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文化共同体。

D.汉语圈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虽出现解体的趋势,但其内在的共同价值却没有彻底失落。

11、文章说“这是古老的‘汉字文化圈’为汉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提供的可能性基础”,请简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2、文中汉语的“出超”,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文本概括。

(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l5 题。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⑴ 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

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⑵ 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⑶ 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⑷ 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⑸ 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

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⑹ 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⑺ 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⑻ 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⑼ 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⑽ 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⑾ 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⑿ 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⒀ 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

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⒁ 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

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

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

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⒂ 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⒃ 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⒄ 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验。

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

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⒅ 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⒆ 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⒇ 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

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尤。

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

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注]林清玄:台湾作家。

菅芒花:一种草本植物。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两项是()()(5分)A.本文由花及人,引发对人生的感悟;行文的过程,也是作者的心路历程。

B.作者写本文时,感情经历了“期待→伤感→困惑→无奈→欣慰”的变化。

C.第⑾段,从生活状态、内心情感两个方面,强调了“所有的人”都会变。

D.第⒅⒆段,写自己渴望“常”,逃避“变”,虽然懂得“变”的无可逃避。

E.本文富有诗意,多用排比、反复的句式,酣畅淋漓地叙事、说理、抒情。

14、文末“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叠,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这句话如何理解?(4分)
15、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变”和“常”,联系文本,谈谈自己的理解。

(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 题。

永远保持一颗中国的灵魂
——悲怀追思女作家韩素音
暮秋,原《文艺报》总编辑金坚范来访,带来他精心翻译的韩素音自传三部曲里《凋谢的花朵》中文版本,谈及韩素音近况,勾起我难忘的回忆。

前日,突然传来韩素音逝世的噩耗,不免悲怆追感前事。

初识韩素音女士,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

她明言:“文化交融是重要的,不同的文化成就了今天的我。

”由此,她提议并资助设立“文学翻译彩虹奖”。

几次颁奖之际,她亲来中国,设宴款待宾客,席间频频跟中国文艺界交流。

以后,她一如既往每年访华,在北京“文采阁”摆宴席会友,走过来跟我和《红楼梦》英译者杨宪益先生碰杯。

我发现,杨宪益先生对跟周围人寒暄毫不感兴趣,独自默默饮酒,一遇韩素音却霎时容光焕发,谈兴甚浓,显示对她由衷的敬佩。

可见,韩素音在中国老一辈传统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

除“彩虹奖”外,韩素音还在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范围里支助“青年翻译奖”,企望这项事业后来有人。

韩素音的作品译成中文的很多。

1999年,我翻译了韩素音少见的用法文写的作品《明天的眼睛》。

该书犹如一部“世说新语”,以华夏五千年文化树为高标,远瞩人类社会的“明天”。

同时,其中一章也用一颗海外赤子之心对中国的时弊痛下针砭。

以译者所观,国人读之当思其愦愦。

但在书稿付梓时竟被整章删除。

我觉得此举欠妥。

出我意料,韩素音这样有国际影响、蜚声天下的作家,并没有追究,表现了异乎寻常的雅量。

或许只缘这发生在她总是竭力维护的中国。

韩素音在瑞士积极从事多项文化交流,通过“儿童园地基金会”主持一项国际性的儿童文学艺术评奖。

1994年,中国女导演王君正拍的影片《天堂回信》获奖,该片颇得韩素音赏识——更因为该作品来自中国。

晚上,韩素音举办关于当代中国的报告会,这也是她累年在世界各地不知疲倦所进行的一项工作,旨在让西方人摆脱偏见,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1997年6月,我赴洛桑出席国际奥委会的“文化论坛”,韩素音女士闻讯邀请我在莱蒙湖畔的“和平大饭店”共进晚餐,她的印度夫婿陆文星作陪。

那晚,韩素音百忙中暂得宽余,向我回溯了她动荡的生涯历练。

坐在她一旁的原印度上校陆文星文质彬彬,因无烈酒通体不适,端坐一语不发,妻子则不时唤他名字“文森特”,都已是耄耋老人了,还仍然相昵似凤凰于飞。

韩素音为欧亚混血儿,母亲是比利时淑女,父亲是中国铁路工程师,有一半中国血统。

可是,用小说《凋谢的花朵》里一个人物赫斯的话说,韩素音是“想比中国人还中国人”。

她始终怀着“中国情结”,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毅然决然从海外奔回中国,在四川省为苦难深重的中国民众效劳。

新中国成立后,她年年访华写文章,为一个受尽西方列强凌践的民族的崛起讴歌。

迟暮之年,她在莱蒙湖畔对我说:“中国是我最倾心的国度,我始终保持一
颗中国的灵魂,矢志不渝。


2008年夏天,瑞士瓦莱州政府出资在圣彼埃尔•德•克拉日镇为韩素音竖立了一座半身塑像,供来往行者瞻念。

瑞士“儿童园地基金会”会长玛丽•让娜•卢耶专程到巴黎会晤我,说已经出资复制了韩素音塑像,期望能将之竖立在中国的一块“风水宝地”,以表故人的“乡土之恋”。

令人万分遗憾的是,此事,一拖数年都没有结果。

后来,玛丽•让娜•卢耶再度到巴黎约见我。

这一回,她带来韩素音病重的消息。

更让人忧心的是,韩素音的夫婿陆文星为其印度子女挪走了女作家几乎全部的稿费积蓄,陷对方于经济困境。

对此,卢耶女士焦虑异常,希冀中国方面能向她落难的年迈女友伸出援手。

我们于是跟国内有关单位联系,不料也均无回音。

11月5日,中国媒体宣布:“国际知名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11月2日在家中无疾辞世。

”客观报道寥寥数语,似乎过于轻省了些。

时下,人们关心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大话语权。

韩素音一生都在中国遭西方一些“教师爷”诋毁时挺身为正义抗辩,我想,她才是一位最让人尊敬、最值得我们追怀的华夏优秀儿女。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2年12月19日,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两项是()()(5 分)
A.第二自然段叙述杨宪益先生对周围人和对韩素音女士的不同表现,侧面突出了韩素音女士在中国老一辈传统知识分子心目中崇高的地位。

B.《明天的眼睛》译稿出版时竟被整章删除,韩素音女士竟不闻不问,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雅量,只因为她相信中国、维护中国。

C.韩素音女士有一半的中国血统,但她始终怀着“中国情结”。

这样写,能突出文末写的韩女士是最值得我们追怀的华夏儿女。

D.瑞士“儿童园地基金会”会长玛丽•让娜•卢耶出资复制了韩素音塑像,期望能将之竖立在中国,但此事后来却没有结果。

E.本文以时间为序叙述了与韩素音女士交往的往事,表达了对这位国际知名的英籍华裔女作家的敬重之情。

14、韩素音女士说“我始终保持一颗中国的灵魂,矢志不渝”,你觉得这一点文章中有怎样的体现?请分点概括。

(4分)
15、文章副题“悲怀追思女作家韩素音”,这里“悲怀”蕴涵着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
①政策轮翻调整,市场变幻莫测,中国房地产的(gù) 疾久治不愈。

②近来,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出台了。

③有人预测,商品房市场将会滞销,地产商资金链可能日趋紧绷,房价下降为时不远了。

④但也有人认为,年年调控,年年涨价,购房者不要对新的政策抱有太大的希望。

⑤地产市场很可能又是一场改版的“空调”。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1分)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
(3)文中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2分)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
修改:
17、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
...的一组是()(2分)按照礼节来对待他人的人,行为中总有一份,气质中总有一份,眉宇间总有一份自卑。

这本来是一种儒雅谦和的教养与气象,却常常被傲慢之辈解读为“谄媚”。

岂不闻《礼记·曲礼上》讲“礼”之本质,是“自卑而尊人”,《礼记·坊记》说君子:“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A.拘谨谦恭狂妄自大
B.拘束谦恭不可一世
C.拘束谦让狂妄自大
D.拘谨谦让不可一世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7分)
2013年10月11日,正当新一届的高三毕业班的一些同学为报考国际知名大学开始准备时,辽宁省2013年高考文科第一名考生刘丁宁却从香港大学退学,重回母校本溪高中复读,备战2014年高考。

这则消息一出,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议论。

⑴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2分)
⑵你对刘丁宁的选择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5分)(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