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课程笔记】文学的教育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课程笔记】文学的教育功能
第二节∶文学的功能
总述: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
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
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一、文学功能的整体性
1、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传统。
孔子关于诗歌“兴、观、群、怨”说;
近代梁启超关于小说“熏、浸、刺、提”论。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翻译∶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
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
2、文学的功能
基本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
其他功能∶凝聚功能、益智功能,心理补偿功能
3、文学功能整体性的表现
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功能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体现在文学对人的情感、理想、信念、道德、人格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
①优秀文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陶冶情操、鼓舞士气、提升境界,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②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文学繁荣与否,实际上是其“文化软实力”强弱的一种表现。
4、伟大的文学作品从来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和灵魂
①我国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
②从五四时期兴起的新文化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文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优秀作品
(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
二、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
1、文学的认识功能
文学的认识功能是指文学具有帮助人获得社会和人生知识、加深对人和社会理解的功能。
①文学是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百科全书”,是人们获得间接知识的重要渠道。
②文学可以帮助人们观风俗,晓人情。
(历史学家翦伯赞曾深有体会地说过∶像诗歌、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
不但不破坏史料的真实,反而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更真实的史料。
通俗的讲,看了文学作品,人们便知道了“别人”的某些生活方式、相关的自然面貌、社会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中人的命运等,从而引发思考,有所收益。
)
③文学的认识功能不同于哲学、科学的认识功能,文学作为一种艺术,不仅要再现生活,而且要高于生活。
(就作家方面来说,文学的认识功能是通过作家在饱含情感的审美状态中进行文学创作来实现的。
就读者方面来说,文学的认识功能是通过读者的审美活动和获得的体验来实现的。
)
④文学的认识不一定具有社会科学的系统性,但却具有社会科学所没有的实在性、生动性、形象性。
⑤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透露出社会变革的信号,其认识意义常常在于能把某一时代的特定历史内容从艺术上加以吸收和改造,从而概括出时代的本质。
(作家往往能用敏锐的艺术感,让不易察觉的东西被察觉,让习以为常的东西显得不凡,让不被注意的东西引人思索,让人们在生活的量的缓慢积累中认出质的变迁。
茅盾的小说《子夜》,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双重挤压下生存和发展的困境,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和妥协性,以文学的形式预设了中国无法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
2、文学的教育功能
文学的教育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具有影响思想情感、净化心灵世界、增强生活勇气和信心的功能。
广义地讲,文学的教育功能还包括文学具有政治的、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启蒙和教化功能在内。
①文学的教育功能,实质上就是一种提升和净化人的心灵的功能。
②我们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目的就是要使作家和读者都产生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我提高意识。
(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总是寄托一定的社会理想与审美观念,表现出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与评价。
一个优秀的作家要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向读者展示什么是好的,是值得赞美的,什么是坏的,是应该批评的人生态度和文学观念。
)
③我们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但要防止片面性。
(文学的“劝谕说”和“教训说”∶
古希腊时期,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对剧本《蛙》中,就解埃斯库罗斯之口提出∶“教育孩子的是老师,教育成人的是诗人”。
启蒙运动时期,很多持有启蒙立场的作家都自觉滴视文学为劝谕和教训的工具。
伏尔泰就认为∶“名副其实的悲剧乃一所道德学校。
纯戏剧与道德课本的唯一区别,即在于悲剧中的教训完全化作了情节。
”
这是一种纯粹从道德意义上看待文学的观点,有其片面性。
)
④历史上,有的道学家由于过于突出文学的道德教育功能,导致一些文
学流于说教。
(宋时理学盛极一时,因此有些小说也过于理学化了,以为小说非含有教训,便不足道。
但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就不是文艺了。
一味地强调道德教化功能,对文学作品的自由想象会起到阻碍的作用。
)
⑤文学作品的任何教育功能都必须通过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去实现。
⑥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时代性。
文学作品要想通过打动读者实现一定的道德教育目的,就要求它对道德的历史性和时代局限性有审视能力。
(汤显祖的戏曲《牡丹亭》对于小说《红楼梦》里所描写的时代来讲,显然具有某种违背礼教道德的反叛性,林黛玉听后才产生了“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的审美体验,获得“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教育意义。
之所以能如此,就是因为《牡丹亭》在某种程度上唱出了女性的自我觉醒和人性自由的赞歌。
这种超越于历史局限之上的道德眼光,使《牡丹亭》具有震撼人心的教育力度。
)
⑦文学的教育功能与文学表现的内容是一致的。
(爱国主义教育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
我国历代诗人、作家,描绘祖国河山的壮丽,人民的勤劳,歌颂那些抵抗异族侵略、为国家民族自由独立而献身的英雄,表达对人民、对民族光荣历史的挚爱以及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就是文学中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在国家有难、民族存亡危急之秋,文学常常自觉地担负起唤醒民众爱国
热忱的重任,表现出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倾向,以致后人在谈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爱国传统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这些彪炳史册、光耀千古的名字。
)
⑧文学的教育功能根植于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于文学反应和表现的对象本身具有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在于文学对生活的反应和表现中渗透着作家爱憎赞否等思想感情倾向,自然成为一种对读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文学的教育功能必须同文学的其他功能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文学的教育功能也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发生作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