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通讯一篇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基本特点。
2.学习记人叙事的写作方法。
3.学习对生活中人与事材料的选择。
教学重点:
了解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各自特点。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邓稼先的资料
教学过程:
8、“两弹”元勋邓稼先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文中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课前准备
收集邓稼先的事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谈话导入:
一百多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过联军的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血雨腥风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之中站稳脚跟,在国际的大舞台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烈焰翻滚的蘑菇状烟云向人们宣告: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2、介绍邓稼先的主要事迹:
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
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整体感知
1、学生熟悉课文,朗读课文。
2、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指导。
3、掌握课文结构,简要概括每部分内容。
三、师生互动
1、结构特点
(1)本文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个部分组成。
引子:(引起正文的文字)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第一部分:“要放一个‘大炮仗’”。
写邓稼先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
第二部分:“艰苦创业的年月”。
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事迹。
第三部分:“这里就是战场”。
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事迹。
(2)提问:按小标题安排文章层次,可以以时间、空间为序,也可以以人物性格为序,本文的小标题以什么为序?
回答: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的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
(3)本文的三个小标题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互换,因为本文是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先写接受任务,再写研制原子弹,进而写到氢弹的研制。
2、人物通讯多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如果仅仅叙述故事的情节、过程而忽略了写人,就与人物通讯手要求相悖,因此,这三个部分中,在叙写过程的同时作者牢牢抓住人物精神和性格特征,以典型事例来写,这样人物就鲜活起来了。
第一部分:写他的崇高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感情。
主要写他接受任务时的复杂心情,和妻子彻夜长谈的情景。
第二部分:写他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主要写他克服困难,“一切从头干起”,终于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第三部分: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事迹。
重点写他作为一名组织者和参加者身先士卒,哪里危险就出现在哪里文章先概括叙述他与同伴的艰苦努力,详写在一次地下核试验前,他与大家冒着刺骨寒风和零下三十多度严寒排除故障的故事,以用开庆功会时因过度劳累而晕倒、抢救一夜苏醒后问的第一件事,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崇高精神。
3、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本文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
作者写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四、课堂小结
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五、作业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希望祖国日趋强大,那么,从现在开始会怎么做呢?
(板书)
引子:(引出正文)
接受使命,参加研制:重点写激动心情。
(爱国情怀,崇高使命)
扎实敬业,完成设计:重点写敬业精神。
(扎实严谨,艰苦创业)
再接再厉,无私奉献:重点写献身精神。
(身先士卒,献身祖国)
《“两弹”元勋邓稼先》
【疑难解析】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冠有小标题的三个部分记叙了哪三件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邓稼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
·邓稼先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作出贡献。
·邓稼先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巨大的代价。
2.文章所记叙的三件事分别侧重表现了邓稼先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甲生: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乙生:邓稼先在工作中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为无名英雄。
他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丙生:邓稼先有超凡的创造才能,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勇进的胆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3.“马上就要开始了,试验场上千军万马在等待着庄严的‘零’时的到来。
”什么是“零时”?
导弹、核武器、卫星发射时都是采用倒计时,如发命令时发“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发射。
”“零时”即发射开始的时候。
4.“核装置徐徐下井了,各种测试仪器一齐开动,监测各种数据是否正常。
”“井”是什么?核装置为什么要下“井”?
这里的“井”是为发射导弹等武器而建的发射井。
起初武器是在发射架上发射,这种发射方式容易被敌方发现、摧毁,所以就藏在地下的发射井中发射。
【重点品析】
1.“鹿希,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这句话中的“这件事”指什么事?为什么说“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
“这件事”指为国家研制原子弹的事情,因为这属于国家高级机密,所以邓稼先与妻子谈话时不能言明。
邓稼先的这一番话体现了他甘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爱国精神,他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生命。
2.“失败的风险,成功的快乐,大戈壁的风刀霜剑,染白了他的鬓发,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
”这句中“染”“刻”字好在哪里?
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
“染”字生动地写出了大戈壁的风霜使他头发变白的过程,“刻”字呼应了“风刀霜剑”使他容颜日渐苍老,形象地表现了他在大戈壁生活中所承受的艰辛。
3.“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已经是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了!”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这里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戈壁滩上气候的恶劣。
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这里的环境描写突出了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4.“由于过度紧张劳累,几天吃不好饭,他只喝了一小杯酒,竟当场晕倒了。
”句中的“只”“竟”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
“只”字表明饮酒量之少,说明晕倒不是饮酒所致。
“竟”字说明出乎意料之外,表现他为了工作过度紧张劳累而带来的严重后果,突出地反映了他为了工作、为了祖国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
【同步达纲练习】
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看拼音写汉字。
远shè重________洋轮kuò________ mò________地
huò________然开朗震hàn________ 浩hàn________
2.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成语。
(1)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
()
(2)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
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
()
(3)经受艰辛困苦。
()
(4)形容旅途辛苦劳累。
()
3.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在空格处写上两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地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地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二、阅读理解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至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留学,学习理论物理。
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节选自杨振宁《邓稼先》一文。
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4.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回答。
(1)能表明邓稼先为国防武器做出巨大贡献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2)能表明“两弹”爆炸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事实,以表明邓稼先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邓稼先虽然去世了,但他创造的丰功伟绩仍然熠熠生辉,照彻华夏。
请你为邓稼先写一段铭文,要求既能简要概述他的光辉业绩,又能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训练
踏遍东南西北,以身许之山水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江苏江阴人,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与文学家。
由于他在旅行中经常与朝霞暮霭为伴,友人们送给他一个别号“霞客”。
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东起浙江东部海岛上的普陀山,西至云南西部的腾冲,北抵河北蓟县的盘山,南达广东罗浮山,足迹遍及中国大部分省区,留下6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这本书不仅在地理学上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新鲜、宝贵的科学资料,而且文笔优美,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他的友人、著名文学家钱谦益称之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出身于一个大族家庭,面对朝廷的腐败,他无意做官,有一次,他在书中读到前人遍游祖国河山的一段经历,击掌而起:“大丈夫应当早晨还在碧海而黄昏远达苍梧,怎么能把自己关在一个小角落里呢?”20岁时,他毅然走出书斋,踏上了“问奇于名山大川”之路,开始实地探索祖国锦绣河山的风貌与奥秘。
为了揭示雁荡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用裹脚布当绳子,三次攀登雁荡山探险,山石将布绳磨断,他险些葬身深谷。
遍察雁荡山后,他纠正了关于雁湖在雁荡山顶的误传,也查明了雁湖与龙湫之水毫无关系。
广西东南的白石山、都峤山多有岩洞,有关的书上介绍说三山之间有暗洞相通,道家大师葛洪曾经在里面来来往往。
徐霞客来这里后,深入到三座大山的各个洞穴,上下探索,左右寻觅,查清了这里的山形地貌岩洞的构造,否定了书上的谬误,并发出“谁进去过谁检验过”的感慨。
凭着这种寻根究底的精神,徐霞客常常深入到人迹罕至的荒险之外,发现了许多前人未曾发现的新事物,也纠正了前人许多想当然的推断。
他深入到西南地区数百个岩洞中探险,精确细致地记述了各种岩洞的状态与构造,成为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研究的先行者。
在对长江源头的考察中,他时而登山远望,时而溯江而上,终于认定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否定了千百年来以岷江为长江水源的错误判断。
徐霞客的旅行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为了探索山川的奥秘,因此历尽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他攀登黄山天都峰时,沿途结满了冰。
他用登山的拐杖敲凿脚下的冰凌,凿出一个洞,就把前脚踏入洞中,再向前凿出一个洞,又把后脚迈一步踏入洞中,不停地向前敲凿,不停地向前移动,终于一步步攀上了峰顶。
他在云南考察一座险山,让同伴在路边看守行李等侯,一人迎难而上。
山上无路可登,他就抓住草根往上爬,有时抓住山石爬,有的山石不牢,手脚一用力就摇摇欲坠,稍一闪失,就有生命危险。
他每攀登一步,都使人胆战心惊,最后还是登上峰项。
下山时,他干脆坐在地下往下滑,双脚在前,两手放在身后不停地拽着沿途的草根,以免下滑太快太猛。
徐霞客54岁时,在旅行途中得重病,被人送回家乡。
第二年在家乡去世,实践了自己“以身许之山水”的志向。
8.《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上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宝贵财富?他的友人为什么称之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称徐霞客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研究的先行者”?为什么说他否定了千百年来的错误判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以身许之山水”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动力和原因使他“以身许之山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徐霞客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涉廓蓦豁撼瀚
2.(1)崭露头角(2)销声匿迹
(3)含辛茹苦(4)风尘仆仆
3.示例:一次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适时的看望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4.①1958年他带领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②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5.(1)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6.在临死之前,还写了一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7.提示:前面的叙述部分,语言要简洁,叙述要清楚;后面的评价部分要简短。
8.提供了大量新鲜、宝贵的科学资料;《徐霞客游记》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9.由于深入到数百个岩洞中探险,精确细致地记述了各种岩洞的状态和构造,所以成为先行者。
他否定了千百年来以岷江为长江水源的错误判断,认为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
10.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山水。
祖国美好的山河和求得真理、探险山水的热情与追求。
11.提示:可以从他为求得真理而不畏困难的角度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