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到“稳定”:从民众视角看北平解放前后的物价变动--以《建国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疯狂”到“稳定”:从民众视角看北平解放前后 的物价变动
———以《建国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丁 芮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摘 要:北平解放前,物价高涨,解放后,共产党政权为安定民生、稳定物价采取了多种平抑措施。《建 国日记》以详细、生动的文笔,记载了北京解放之初四次物价波动期间,共产党政权平抑措施对社会民众的 影响。《建国日记》记载的历史细节,为认识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真实的分析案例,以其为主体史 料,考察这些稳定措施的实施成效,能认识共产党政权城市经济治理能力,以及理解共产党如何在短时间 内稳定政权这一问题。
原本就涨得很快的物价,至 1948年 7月 31日,受报上币制改革消息的刺激,又“都涨了”。随后 几天,物价更是涨的离谱。8月中旬,面粉比元旦期间涨价 150倍左右。⑦显然,在国民党政府币制改 革讨论阶段,民众就对其丧失了信心。物价上涨难以控制,法币完全破产,1948年 8月 20日,国民党 当局被迫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限制物价。⑧
关键词:《建国日记》;北京;解放前后;物价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19)02-0162-07
“北平是一个消费城市,而不是生产城市。在这样的城市,物价问题向来是严重的问题。”①1949 年 1月 31日北平②和平解放后,共产党政权为安定民生、建立政府秩序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金 融,二是粮、煤供应和物价”③,这两件事最终都指向民众最关心的物价问题。在国史研究中,“只有从 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中,才能写出共和国历史的全貌”。④ 但关于北平解放前后的物价问题,研究者多 依据官方史料,重视共产党政权采取的平抑物价政策,而较少关注这些政策对民众的实际影响。笔者 最近发现一部《建国日记》⑤,作者用详尽的文笔,记载了北平解放之初共产党政权平抑物价措施对民 众的影响,为认识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真实的分析案例。故本文以该日记为基础,结合官方 史料,从社会民众的视角来看北平解放之初共产党政权安定民生、稳定物价政策的实施,以及共产党
①《张友渔副市长在北平各界代表会议上 关于北平市半年来财经工作补充报告摘要》,《人民日报》1949年 8月 16日,第 4版。
②1949年 9月 27日“北平”改为“北京”,本文内容此日期前用北平,此日期后用北京。 ③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 1988年版,第 355页。 ④杨凤城:《关于国史研究的视野问题》,《光明日报》2001年 7月 10日,第 B3版。 ⑤喻世长著、王金昌整理:《建国日记》,东方出版社 2009年版。喻世长(1916—1999)是我国著名民族语言学家, 主要从事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音韵学研究。已出版的《建国日记》为其日记 1948—1951年部分。喻世长的社会知名 度不高,但在语言学界有一定的声望,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多年,有机会接触一些重要历史 事件、知名人士,所以他的日记不仅可对官方文献、报刊、回忆录等进行补充,与知名人士的日记相对照,还蕴含更为 普遍性的信息。1948年元旦后,喻世长经历了短暂的失业,同年 4月 1日入职北京大学,在文科研究所语音乐律实验 室上班,担任助教,1950年 6月转入中国科学院工作。
1948年 2月春节,物价猛涨,4月份上升略缓,接着又是 5月和 6月的大涨。② 北平市民喻世长 每日都在担心如何应对高涨的物价。1948年元月 3日,兵船面粉涨到 115万法币 1袋③,而在 1947 年 12月 10日该面粉价格为五六十万法币。④ 1948年 6月 1日,面粉每袋为 340万法币,20日已涨到 每袋 820万法币。⑤ 物价涨势迅猛,喻世长在日记中记载:“一个礼拜,物价没止休地跳!跳!跳! ……我对着这受物价狂风吹迷了的市民,我在默祷‘你们快好了!’我自己早已甚至疯狂了。”⑥
喻世长非常关注金圆券的发行,发行金圆券当日,他在日记中记载了兑换比率:“新币合法币 300 万元。金、银、美金、金合 200元,银 2元,美金 4元”,并评价其“完全是投降黑市”,而“最关心的公务 员待遇,也没提高多少,顶多能买一袋面。同样豪门丝毫未受打击”。当日晚报上的“物价落一点”, 而美元的价格“还没太落”。⑨
北平解放前,喻世长多靠买卖银元“防法币贬值”。 瑏 瑤从其日记可知,买卖银元几乎为喻世长每日 必做之事。 瑏 瑥国民政府币制改革,严禁买卖银元,但新发行的金圆券迅速贬值,物价涨得厉害,普通民 众私底下买卖银元更加普遍,喻世长在日记中感慨:“政府不承认黑市,可是买什么不得黑市呢?” 瑏 瑦 1948年 12月 5日,面粉为 180元 1袋,12月 21日,已涨到 600元 1袋了。 瑏 瑧喻世长每日都对“明天的 物价,怀着恐惧”。 瑏 瑨有统计称,“北平批发物价指数如以 1948年 8月 19日为 100,1949年 1月则为 9710。”1949年阴历年关时,“数日间竟涨了三、五倍,涨风之猛烈,殆为空前所未有”。 瑏 瑩物价不停地上 涨,到 1949年 1月 30日解放军入城接管的前一天,北平物价已经“高的出奇”了。 瑐 瑠
金圆券发行的“最初半个月里,大部分地区的物价确曾平稳下来”。但到 9月份中秋节前夕,物 价已明显回涨。同时,币制改革实行的限价政策也造成了商家囤积惜售的后果。“当涨价时,物价虽 涨,但当时还不过是‘贵’与‘贱’的问题,待存货卖光后,物价纵令不涨,接踵而来的却是‘有’与‘无’ 的问题。”瑏瑠9月 29日,喻世长中午去东来顺吃饭,“人挤得不堪,竟等了一个小时,原因是政府限制物 价,但是大家都不卖了”。油盐店门口也贴着“本日制油售清”的字样。 瑏 瑡 北平“各商店对于货物都是 不愿卖”,货物都不卖了,市场上的粮价“又贵的惊人”,至 10月初,已比 1月前涨了 1倍。 瑏 瑢币制改革 的结果就是“全国各地成了真空了,谁也买不到日用品”。 瑏 瑣
162
பைடு நூலகம்
·“疯狂”到“稳定”·
政权城市经济治理能力,进而理解共产党如何在短时间内稳定政权的问题。
一、北平解放前物价高涨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经济,其特点是官商勾结,投机倒把,也就是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 勾结起来,压榨广大的劳动人民,阻碍正当工商业的发展,以致货币流星似的贬值,物价野马式的上 升。”①普通民众从每 日 必 须 的 粮、油、米、面 价 格 中 最 真 切 地 感 受 到 了 货 币 贬 值、物 价 高 涨 的 巨 大 压力。
“疯狂”到“稳定”:从民众视角看北平解放前后 的物价变动
———以《建国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丁 芮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摘 要:北平解放前,物价高涨,解放后,共产党政权为安定民生、稳定物价采取了多种平抑措施。《建 国日记》以详细、生动的文笔,记载了北京解放之初四次物价波动期间,共产党政权平抑措施对社会民众的 影响。《建国日记》记载的历史细节,为认识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真实的分析案例,以其为主体史 料,考察这些稳定措施的实施成效,能认识共产党政权城市经济治理能力,以及理解共产党如何在短时间 内稳定政权这一问题。
原本就涨得很快的物价,至 1948年 7月 31日,受报上币制改革消息的刺激,又“都涨了”。随后 几天,物价更是涨的离谱。8月中旬,面粉比元旦期间涨价 150倍左右。⑦显然,在国民党政府币制改 革讨论阶段,民众就对其丧失了信心。物价上涨难以控制,法币完全破产,1948年 8月 20日,国民党 当局被迫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限制物价。⑧
关键词:《建国日记》;北京;解放前后;物价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19)02-0162-07
“北平是一个消费城市,而不是生产城市。在这样的城市,物价问题向来是严重的问题。”①1949 年 1月 31日北平②和平解放后,共产党政权为安定民生、建立政府秩序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金 融,二是粮、煤供应和物价”③,这两件事最终都指向民众最关心的物价问题。在国史研究中,“只有从 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中,才能写出共和国历史的全貌”。④ 但关于北平解放前后的物价问题,研究者多 依据官方史料,重视共产党政权采取的平抑物价政策,而较少关注这些政策对民众的实际影响。笔者 最近发现一部《建国日记》⑤,作者用详尽的文笔,记载了北平解放之初共产党政权平抑物价措施对民 众的影响,为认识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真实的分析案例。故本文以该日记为基础,结合官方 史料,从社会民众的视角来看北平解放之初共产党政权安定民生、稳定物价政策的实施,以及共产党
①《张友渔副市长在北平各界代表会议上 关于北平市半年来财经工作补充报告摘要》,《人民日报》1949年 8月 16日,第 4版。
②1949年 9月 27日“北平”改为“北京”,本文内容此日期前用北平,此日期后用北京。 ③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 1988年版,第 355页。 ④杨凤城:《关于国史研究的视野问题》,《光明日报》2001年 7月 10日,第 B3版。 ⑤喻世长著、王金昌整理:《建国日记》,东方出版社 2009年版。喻世长(1916—1999)是我国著名民族语言学家, 主要从事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音韵学研究。已出版的《建国日记》为其日记 1948—1951年部分。喻世长的社会知名 度不高,但在语言学界有一定的声望,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多年,有机会接触一些重要历史 事件、知名人士,所以他的日记不仅可对官方文献、报刊、回忆录等进行补充,与知名人士的日记相对照,还蕴含更为 普遍性的信息。1948年元旦后,喻世长经历了短暂的失业,同年 4月 1日入职北京大学,在文科研究所语音乐律实验 室上班,担任助教,1950年 6月转入中国科学院工作。
1948年 2月春节,物价猛涨,4月份上升略缓,接着又是 5月和 6月的大涨。② 北平市民喻世长 每日都在担心如何应对高涨的物价。1948年元月 3日,兵船面粉涨到 115万法币 1袋③,而在 1947 年 12月 10日该面粉价格为五六十万法币。④ 1948年 6月 1日,面粉每袋为 340万法币,20日已涨到 每袋 820万法币。⑤ 物价涨势迅猛,喻世长在日记中记载:“一个礼拜,物价没止休地跳!跳!跳! ……我对着这受物价狂风吹迷了的市民,我在默祷‘你们快好了!’我自己早已甚至疯狂了。”⑥
喻世长非常关注金圆券的发行,发行金圆券当日,他在日记中记载了兑换比率:“新币合法币 300 万元。金、银、美金、金合 200元,银 2元,美金 4元”,并评价其“完全是投降黑市”,而“最关心的公务 员待遇,也没提高多少,顶多能买一袋面。同样豪门丝毫未受打击”。当日晚报上的“物价落一点”, 而美元的价格“还没太落”。⑨
北平解放前,喻世长多靠买卖银元“防法币贬值”。 瑏 瑤从其日记可知,买卖银元几乎为喻世长每日 必做之事。 瑏 瑥国民政府币制改革,严禁买卖银元,但新发行的金圆券迅速贬值,物价涨得厉害,普通民 众私底下买卖银元更加普遍,喻世长在日记中感慨:“政府不承认黑市,可是买什么不得黑市呢?” 瑏 瑦 1948年 12月 5日,面粉为 180元 1袋,12月 21日,已涨到 600元 1袋了。 瑏 瑧喻世长每日都对“明天的 物价,怀着恐惧”。 瑏 瑨有统计称,“北平批发物价指数如以 1948年 8月 19日为 100,1949年 1月则为 9710。”1949年阴历年关时,“数日间竟涨了三、五倍,涨风之猛烈,殆为空前所未有”。 瑏 瑩物价不停地上 涨,到 1949年 1月 30日解放军入城接管的前一天,北平物价已经“高的出奇”了。 瑐 瑠
金圆券发行的“最初半个月里,大部分地区的物价确曾平稳下来”。但到 9月份中秋节前夕,物 价已明显回涨。同时,币制改革实行的限价政策也造成了商家囤积惜售的后果。“当涨价时,物价虽 涨,但当时还不过是‘贵’与‘贱’的问题,待存货卖光后,物价纵令不涨,接踵而来的却是‘有’与‘无’ 的问题。”瑏瑠9月 29日,喻世长中午去东来顺吃饭,“人挤得不堪,竟等了一个小时,原因是政府限制物 价,但是大家都不卖了”。油盐店门口也贴着“本日制油售清”的字样。 瑏 瑡 北平“各商店对于货物都是 不愿卖”,货物都不卖了,市场上的粮价“又贵的惊人”,至 10月初,已比 1月前涨了 1倍。 瑏 瑢币制改革 的结果就是“全国各地成了真空了,谁也买不到日用品”。 瑏 瑣
162
பைடு நூலகம்
·“疯狂”到“稳定”·
政权城市经济治理能力,进而理解共产党如何在短时间内稳定政权的问题。
一、北平解放前物价高涨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经济,其特点是官商勾结,投机倒把,也就是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 勾结起来,压榨广大的劳动人民,阻碍正当工商业的发展,以致货币流星似的贬值,物价野马式的上 升。”①普通民众从每 日 必 须 的 粮、油、米、面 价 格 中 最 真 切 地 感 受 到 了 货 币 贬 值、物 价 高 涨 的 巨 大 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