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综合排水系统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务 社 会 和 经 济发 展 。
【 关键词 ] 市政道路
排 水 系统
施工 排 水基层 排水 系统在 排水基层 边缘设 置纵 向排水 集水 沟和集 水 管, 再在 间隔一定距离的地方设置横 向出水 口, 将渗入到排水基层 的水 排 出。 也 可将排 水基层铺设成全宽式 , 不设纵 向集水 沟 、 集 水管和横向出 水管, 渗入排水 基层 内的水 分直接排 出路 基外 。全宽式 排水基层在 坡 面出 口处易被杂物堵塞 , 通常使用几年后便不再排 泄渗入 水 , 造成路面 结构 特别是路 肩更 容易产生损坏 。 3 - 2 路 面边缘 排水系统 路面边缘排水 系统 的功能就是将渗 入到路面结 构层 内部 的水 , 通 过结构层 的连通空 隙或 某一排水结构 层向横 向渗 流到路面边缘 , 再排 到路基 以外 。为便 于排 除渗流至路 面边缘的水分 。 可在路 面边缘的土 路肩内设置纵向碎石盲沟。 边缘排水 系统非常适 用于基层透 水性小 的水 泥混凝土 路面 , 因为 水泥混凝土路 面板边 和角 隅处 , 由于沉降 、 翘曲变形等经常 出现面板 与 基层脱空 , 下渗 的 自由水 往往积聚在脱空部位 , 设边缘排水 系统后可将 面层一基层一路肩界面空隙处积聚 的自由水排 出路面结构 。 对边缘排 水系统 的使 用效果 观测 结果显 示 , 设置路 面边缘排水设 施后 , 路基湿度 降低 , 模量提 高 , 路面的寿命 随之增加 。但边缘排水 系 统 的纵 向排水沟容 易被细粒堵 塞使排水 的效 率降低 , 特 别在 旧混凝 土 面层含有较 多细粒 时 , 更容易产生堵塞现象 。另外 , 边缘排水 系统 仅能 排 除一部分渗入路 面结构 内的 自由水 , 还 有一部分残 留的 自由水仍 被 封闭在路 面结构 内部 , 使 路面结 构处 于潮湿状 态 , 对 道路结 构产 生破
技
市 政道 路综舍排水系统研穷
重庆 市市政 设 施 管理局 蒋 科
[ 摘 要] 自上世纪八 十年代 末起 , 随着经济的腾飞 , 我 国市政 道路建设进入 了高速发展期 , 与此同时 , 由于排 水设施不合理所造成 的 道路 水毁与水损坏 问题 日益严重 , 已严重影响 了我 国市政设施的发展 。因此 , 有 必要 系统 的研 究市政道路排水 系统 , 以便更好的服
1 . 市政道路排水研 究的必要性 在我 国市政道路建设初期 , 南于对 道路排 水设 施的重视程度不够 , 闵此 对道路排水设施 的研究较少 , 在 早期建设 的道路中 , 很少涉及到道 路 内部排水设 施 , 布设 路表排水 系统的排水设施 也主要是 根据经验进 行, 并没 有成体 系。直 到 l 9 9 7 年我 国才颁布 了《 公路排 水设计 规范》 , 对排水 设计 中的原则 、 设计 内容 、 设计步骤等做 了规定 , 但《 公路排水设 计规 范》 中对排水设计 的规定较 为简单 , 再加上 我国幅 员辽 阔 , 各个地 区的气 候 、 环 境及 T程地 质条件 差异大 , 在实 际使用 中有很 大的局 限 性 。到 2 0 0 1 年 由姚 祖康编著 的《 公 路排水设计手册》 发行 , 我 国道路 排 水设 计 的状 况才有 了较 大的改观 , 《 公路排 水设 计手册》 对道路建设 中 排水设施设 计方法进 行 了详细 的讨论 , 并 指出各地应 根据当地 的实际 情况进行排水 系统 的设计 , 设 计时应分析 当地的雨量 、 地表径 流和地下 水分布等 因素 , 并 对道路内部排水设施进行 了详述 , 包 括排 水基层材料 的 没计方法 、 排水 基层 厚度的计算等 , 为我 国道路 内部排水设 施的布设 提供 了依据 。 现 阶段 虽然我 国对道路排 水系统进行 了一定 的研究 , 实 际工 程 中 排水设 施的布设也 越来越得 到重视 , 但仍 有必要更 为系统 的研究 市政
道路排水系统 。 2 有很 多种 , 目 前 常用 的方法有 : 中央分隔带 铺面 、 中央分隔带内设排水设施 、 锯槽 防渗墙 、 碎石排水墙 、 结合渗水井 中央分 隔带 内设双向向内横坡等。 坏。 2 . 1 中央分 隔带铺 面 4 . 其他排水设施研究 中央分隔带铺 面是将 分隔带封 闭 , 不让水分 进入的一种 方式 。常 4 . 1 地 面排 水 见的铺 面方法有水泥混凝土预制块封闭 、 设置沥青石屑分层等 。 中央分隔带铺 面的优 点为 : 投 资较 小 、 施工方 便 ; 一定 时期 内能有 设 置在挖方路 基的路肩外 侧或底路堤 的坡脚外侧 , 用 以汇集 和排 效阻隔地表水下渗 。缺点 为 : 易产生缝隙使地表水下渗 、 水渗入后 无法 除路基范围 内和流 向路基 的少量地面水 的沟槽 称为边沟。边沟的断 面 排出; 对 于改扩建道路 , 中央分 隔带 原有 的水 分无法排 出 ; 增加 了路 面 形式一般有梯形 、 三 角形和矩形等 。边沟 的深度 一般取 0 . 4 ~ 0 . 5 m, 只有 表面排水量 , 使路面 水膜加厚 , 不利于行车 安全 ; 景观效果 差 。为 了克 当路线通过分水岭时 , 路堑 中的石质边沟在 凸形 变坡点处 , 边沟最小深 服封闭 中央分隔带 缺点 , 国内有 个别工程 在中央分隔带上 浇注专 门的 度可减至 0 . 2 m, 底宽不 应小于 0 . 4 m, 在水流较 多的情况下 , 需适 当加宽 绿化 平台。 加深。 2 . 2 分隔带内设置地下排水设施 为控制边 沟 中的水 不致过 多 , 可 以充 分利用地 形 , 在 较短距离 ( 在 中央分 隔带 表 面未采用表 面排 水措施 时, 应在分 隔带 内设置地 下 平原区和重丘 山岭 区梯 形边沟长度一般不宜 超过 3 0 0 m, 三角形边沟一 排水设施来汇集渗入水 。 般不宜超过 2 0 0 m ) 内即将边沟水排至路旁洼地 , 沟谷或河道水库 内。一 这种方 法的优点 为 : 规范 的推荐的方案 , 技术成熟 , 可参照 的工程 般每隔 3 0 0 ~ 5 0 0 m ( 特 殊情况 2 0 0 m ) 设排水涵 一道 , 用 以及 时将 边沟水排 实例多 ; 下渗到 中央分隔带 内部的水可通过渗沟和横 向排水管 排出 , 能 至路基 范围之 外 ; 边坡 的沟底纵 坡与路线 纵坡 相同 , 并 不宜小 于 0 . 2 % 减小下渗水对路基 的危 害。缺点为 : 改建道路时工程量较 大 ; 由于原有 f 在 特殊情 况下容许减 至 0 . 1 9 %) , 以免水流 阻滞淤塞边 沟 , 若路 线纵坡 道路的存在 , 横 向排水 管设 置困难 ; 同时将 中央分 隔带 的水 引入路 基存 不能满足边沟纵坡要求 时 , 应 采用 加大边 沟 、 增设涵洞或将填方路基 提 在一定的危险性 ; 开挖 中央分 隔带 的废料污 染环境 。 高等措施处理 ; 当沟底 纵坡 大于 3 %时 , 应 对边坡进行加 周; 当纵坡超 过 2 . 3 锯槽防渗墙 6 %时 , 水 流速度大故 而冲刷严 重 , 可采用 跌水或 急流槽 的形 式缓 冲水 锯槽 防渗墙是 设置在 中央分隔带两侧 的一种 隔水 措施 , 主要 是防 流 。 止水分通过分隔带进入路基路 面结构 中 , 引起道路水损 害。 4 . 2 排水沟 锯槽 防渗墙 的优 点为 : 墙体 厚度小( 厚度一般不 超过 3 0 0 m m ) 、 施工 用来引 出边沟 、 取土坑 和路基附近低洼处积水排至路基 、 构造 物以 简便 、 速度快 、 消耗少 、 防渗效果好 。缺点为 : 只有 单一的 防渗 作用 ; 与 外 的蒸发池或天 然河沟 的人 1 二 沟渠 。在平 丘区 , 当原 有地面沟渠蜿 蜒 路基弹性模量相 差大 , 刚性材料防渗墙易受外力影 响产生裂缝 , 大大地 曲折 , 并且影 响路 基稳定时 , 可用排水沟来 改善沟渠线路 , 有时为 了减 降低其防渗效果 ; 缺乏 实际的应用经验。 少涵洞数量 , 也使用排水沟来合并沟渠 。 2 . 4 分隔带 内设置双 向向内横坡 排水 沟 断面一般 为梯形 断面 , 底宽 不小 于0 . 5 m, 深度根 据流量 而 将分 隔带 表面做成 向内的双 向坡 , } [ 集中央分隔带表面水 , 然后 由 定, 但不宜小 于O . 5 m, 边坡坡 度视土质情况 而异 , 一般可 取 1 : 1 . 1 — 1 : 1 . 5 , 路线纵坡 排向泄水 口, 泄水 口下设 置集水 井 , 再通过横向排水管排水路 排 水 沟沟底沉 坡 宜大 于 0 . 5 %。排 水沟 应尽量 做成 直线 , 如 必须转 弯 基范 嗣。 时, 其 半径不宜小于 1 0 ~ 2 0 m, 排水 沟长度按实际需要而定 , 通 常不宜大 这种方法用 于中 央分 隔带表面 未采用封 闭形 式的路段 , 如果在 中 于 5 0 0 m。当排水 沟中的水流流入河 道或 沟渠时 , 应使原水 道不产生冲 央 分隔带作 绿化带时采 用这种方式 , 将会影 响到绿化带景 观的视觉效 刷或 淤积 。 果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 中央分隔带较宽 的路段 。 4 3拦 水缘 石 2 . 5 碎 石排水墙 为避免高填方边坡被路��
【 关键词 ] 市政道路
排 水 系统
施工 排 水基层 排水 系统在 排水基层 边缘设 置纵 向排水 集水 沟和集 水 管, 再在 间隔一定距离的地方设置横 向出水 口, 将渗入到排水基层 的水 排 出。 也 可将排 水基层铺设成全宽式 , 不设纵 向集水 沟 、 集 水管和横向出 水管, 渗入排水 基层 内的水 分直接排 出路 基外 。全宽式 排水基层在 坡 面出 口处易被杂物堵塞 , 通常使用几年后便不再排 泄渗入 水 , 造成路面 结构 特别是路 肩更 容易产生损坏 。 3 - 2 路 面边缘 排水系统 路面边缘排水 系统 的功能就是将渗 入到路面结 构层 内部 的水 , 通 过结构层 的连通空 隙或 某一排水结构 层向横 向渗 流到路面边缘 , 再排 到路基 以外 。为便 于排 除渗流至路 面边缘的水分 。 可在路 面边缘的土 路肩内设置纵向碎石盲沟。 边缘排水 系统非常适 用于基层透 水性小 的水 泥混凝土 路面 , 因为 水泥混凝土路 面板边 和角 隅处 , 由于沉降 、 翘曲变形等经常 出现面板 与 基层脱空 , 下渗 的 自由水 往往积聚在脱空部位 , 设边缘排水 系统后可将 面层一基层一路肩界面空隙处积聚 的自由水排 出路面结构 。 对边缘排 水系统 的使 用效果 观测 结果显 示 , 设置路 面边缘排水设 施后 , 路基湿度 降低 , 模量提 高 , 路面的寿命 随之增加 。但边缘排水 系 统 的纵 向排水沟容 易被细粒堵 塞使排水 的效 率降低 , 特 别在 旧混凝 土 面层含有较 多细粒 时 , 更容易产生堵塞现象 。另外 , 边缘排水 系统 仅能 排 除一部分渗入路 面结构 内的 自由水 , 还 有一部分残 留的 自由水仍 被 封闭在路 面结构 内部 , 使 路面结 构处 于潮湿状 态 , 对 道路结 构产 生破
技
市 政道 路综舍排水系统研穷
重庆 市市政 设 施 管理局 蒋 科
[ 摘 要] 自上世纪八 十年代 末起 , 随着经济的腾飞 , 我 国市政 道路建设进入 了高速发展期 , 与此同时 , 由于排 水设施不合理所造成 的 道路 水毁与水损坏 问题 日益严重 , 已严重影响 了我 国市政设施的发展 。因此 , 有 必要 系统 的研 究市政道路排水 系统 , 以便更好的服
1 . 市政道路排水研 究的必要性 在我 国市政道路建设初期 , 南于对 道路排 水设 施的重视程度不够 , 闵此 对道路排水设施 的研究较少 , 在 早期建设 的道路中 , 很少涉及到道 路 内部排水设 施 , 布设 路表排水 系统的排水设施 也主要是 根据经验进 行, 并没 有成体 系。直 到 l 9 9 7 年我 国才颁布 了《 公路排 水设计 规范》 , 对排水 设计 中的原则 、 设计 内容 、 设计步骤等做 了规定 , 但《 公路排水设 计规 范》 中对排水设计 的规定较 为简单 , 再加上 我国幅 员辽 阔 , 各个地 区的气 候 、 环 境及 T程地 质条件 差异大 , 在实 际使用 中有很 大的局 限 性 。到 2 0 0 1 年 由姚 祖康编著 的《 公 路排水设计手册》 发行 , 我 国道路 排 水设 计 的状 况才有 了较 大的改观 , 《 公路排 水设 计手册》 对道路建设 中 排水设施设 计方法进 行 了详细 的讨论 , 并 指出各地应 根据当地 的实际 情况进行排水 系统 的设计 , 设 计时应分析 当地的雨量 、 地表径 流和地下 水分布等 因素 , 并 对道路内部排水设施进行 了详述 , 包 括排 水基层材料 的 没计方法 、 排水 基层 厚度的计算等 , 为我 国道路 内部排水设 施的布设 提供 了依据 。 现 阶段 虽然我 国对道路排 水系统进行 了一定 的研究 , 实 际工 程 中 排水设 施的布设也 越来越得 到重视 , 但仍 有必要更 为系统 的研究 市政
道路排水系统 。 2 有很 多种 , 目 前 常用 的方法有 : 中央分隔带 铺面 、 中央分隔带内设排水设施 、 锯槽 防渗墙 、 碎石排水墙 、 结合渗水井 中央分 隔带 内设双向向内横坡等。 坏。 2 . 1 中央分 隔带铺 面 4 . 其他排水设施研究 中央分隔带铺 面是将 分隔带封 闭 , 不让水分 进入的一种 方式 。常 4 . 1 地 面排 水 见的铺 面方法有水泥混凝土预制块封闭 、 设置沥青石屑分层等 。 中央分隔带铺 面的优 点为 : 投 资较 小 、 施工方 便 ; 一定 时期 内能有 设 置在挖方路 基的路肩外 侧或底路堤 的坡脚外侧 , 用 以汇集 和排 效阻隔地表水下渗 。缺点 为 : 易产生缝隙使地表水下渗 、 水渗入后 无法 除路基范围 内和流 向路基 的少量地面水 的沟槽 称为边沟。边沟的断 面 排出; 对 于改扩建道路 , 中央分 隔带 原有 的水 分无法排 出 ; 增加 了路 面 形式一般有梯形 、 三 角形和矩形等 。边沟 的深度 一般取 0 . 4 ~ 0 . 5 m, 只有 表面排水量 , 使路面 水膜加厚 , 不利于行车 安全 ; 景观效果 差 。为 了克 当路线通过分水岭时 , 路堑 中的石质边沟在 凸形 变坡点处 , 边沟最小深 服封闭 中央分隔带 缺点 , 国内有 个别工程 在中央分隔带上 浇注专 门的 度可减至 0 . 2 m, 底宽不 应小于 0 . 4 m, 在水流较 多的情况下 , 需适 当加宽 绿化 平台。 加深。 2 . 2 分隔带内设置地下排水设施 为控制边 沟 中的水 不致过 多 , 可 以充 分利用地 形 , 在 较短距离 ( 在 中央分 隔带 表 面未采用表 面排 水措施 时, 应在分 隔带 内设置地 下 平原区和重丘 山岭 区梯 形边沟长度一般不宜 超过 3 0 0 m, 三角形边沟一 排水设施来汇集渗入水 。 般不宜超过 2 0 0 m ) 内即将边沟水排至路旁洼地 , 沟谷或河道水库 内。一 这种方 法的优点 为 : 规范 的推荐的方案 , 技术成熟 , 可参照 的工程 般每隔 3 0 0 ~ 5 0 0 m ( 特 殊情况 2 0 0 m ) 设排水涵 一道 , 用 以及 时将 边沟水排 实例多 ; 下渗到 中央分隔带 内部的水可通过渗沟和横 向排水管 排出 , 能 至路基 范围之 外 ; 边坡 的沟底纵 坡与路线 纵坡 相同 , 并 不宜小 于 0 . 2 % 减小下渗水对路基 的危 害。缺点为 : 改建道路时工程量较 大 ; 由于原有 f 在 特殊情 况下容许减 至 0 . 1 9 %) , 以免水流 阻滞淤塞边 沟 , 若路 线纵坡 道路的存在 , 横 向排水 管设 置困难 ; 同时将 中央分 隔带 的水 引入路 基存 不能满足边沟纵坡要求 时 , 应 采用 加大边 沟 、 增设涵洞或将填方路基 提 在一定的危险性 ; 开挖 中央分 隔带 的废料污 染环境 。 高等措施处理 ; 当沟底 纵坡 大于 3 %时 , 应 对边坡进行加 周; 当纵坡超 过 2 . 3 锯槽防渗墙 6 %时 , 水 流速度大故 而冲刷严 重 , 可采用 跌水或 急流槽 的形 式缓 冲水 锯槽 防渗墙是 设置在 中央分隔带两侧 的一种 隔水 措施 , 主要 是防 流 。 止水分通过分隔带进入路基路 面结构 中 , 引起道路水损 害。 4 . 2 排水沟 锯槽 防渗墙 的优 点为 : 墙体 厚度小( 厚度一般不 超过 3 0 0 m m ) 、 施工 用来引 出边沟 、 取土坑 和路基附近低洼处积水排至路基 、 构造 物以 简便 、 速度快 、 消耗少 、 防渗效果好 。缺点为 : 只有 单一的 防渗 作用 ; 与 外 的蒸发池或天 然河沟 的人 1 二 沟渠 。在平 丘区 , 当原 有地面沟渠蜿 蜒 路基弹性模量相 差大 , 刚性材料防渗墙易受外力影 响产生裂缝 , 大大地 曲折 , 并且影 响路 基稳定时 , 可用排水沟来 改善沟渠线路 , 有时为 了减 降低其防渗效果 ; 缺乏 实际的应用经验。 少涵洞数量 , 也使用排水沟来合并沟渠 。 2 . 4 分隔带 内设置双 向向内横坡 排水 沟 断面一般 为梯形 断面 , 底宽 不小 于0 . 5 m, 深度根 据流量 而 将分 隔带 表面做成 向内的双 向坡 , } [ 集中央分隔带表面水 , 然后 由 定, 但不宜小 于O . 5 m, 边坡坡 度视土质情况 而异 , 一般可 取 1 : 1 . 1 — 1 : 1 . 5 , 路线纵坡 排向泄水 口, 泄水 口下设 置集水 井 , 再通过横向排水管排水路 排 水 沟沟底沉 坡 宜大 于 0 . 5 %。排 水沟 应尽量 做成 直线 , 如 必须转 弯 基范 嗣。 时, 其 半径不宜小于 1 0 ~ 2 0 m, 排水 沟长度按实际需要而定 , 通 常不宜大 这种方法用 于中 央分 隔带表面 未采用封 闭形 式的路段 , 如果在 中 于 5 0 0 m。当排水 沟中的水流流入河 道或 沟渠时 , 应使原水 道不产生冲 央 分隔带作 绿化带时采 用这种方式 , 将会影 响到绿化带景 观的视觉效 刷或 淤积 。 果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 中央分隔带较宽 的路段 。 4 3拦 水缘 石 2 . 5 碎 石排水墙 为避免高填方边坡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