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穿行千年的植物 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上穿行千年的植物 阅读附答案
丝绸之路上穿行千年的植物白雁 ①丝绸之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条古代中国腹地连接亚非欧商 业贸易的通道。经过这条通道,中西方互通有无。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植 物,就通过这条通道传入了中国。 ②黄瓜名称的改变就具有传奇色彩。黄瓜最初叫“胡瓜”,公元 6 世纪前传 入中国。“胡瓜”为什幺改叫“黄瓜”呢?原来隋炀帝因为有鲜卑血统而“讳 胡”,所以将涉“胡”的字眼一律更换。按照五行学说,黄为土色,位在中央, 因此黄色属于中央之色。隋朝以鲜卑血统入主中原,为了宣示隋皇室统治的 正统性,才无视“黄瓜”之绿色而改为黄色。 ③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和北非地区的两河流域,而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 麦,出土于距今约四千年前的新疆小河墓地。大约一千年之后,小麦的身影 又出现于小河墓地以东的吐鲁番地区。能证明小麦是外来植物的事例还有很 多。比如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有“来”和“麦”这两个汉字,就保存 了小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信息。“来”的繁体字 是“来”,甲骨文字形之一,很明显是一个象形字,像一株小麦的形状,中间 是直立的麦秆,上面是左右对生的麦叶,下面是麦根。“来”的甲骨文字形之 二,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麦穗。后来甲骨文被金文取代,“来”的金文 字形将下垂的麦穗之形变为一横,而且表示麦秆的一竖还穿透了这一横,这 就为字形的“讹变”埋下了伏笔。据此看来,“来”的本义是外来的小麦,引申 为来去的“来”。“麦”的繁体字是“麦”,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来”,即麦子;下 面是“夂”,像一只脚趾朝下的脚。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 就表示从外而来,因此整个字形会意为:麦子是从外地引进而来的作物。你
看,这其中是不是充满了传奇性? ④其实,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还不止这些呢。大蒜的原产地是西亚和中 亚,最迟在汉代传入中国。它的最初用途是和西方一样作为药用的,后来又 变成了辟邪之物。原产于印度的甘蔗传入中国南方后,唐朝向印度学习熬糖 法制作出了红糖。唐代宗年间四川一带人探索出了制作白糖的方法,然后再 次传回到了印度。 ⑤丝绸之路上穿行的植物还有很多。在这些植物传奇变化的背后,还有很 多文化遗产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⑥丝绸之路正以它博大的胸怀向世人述说着它的历史…… (选自 2015 年 7 月第 8 期《科学大众》 ,有删改) 1.结合全文,分析本文标题包含了哪些信息。 (4 分) [答]_①丝绸之路是中西方互通有无的道路,②丝绸之路上的植物的穿行具 有神奇色彩,③丝绸之路上的植物在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得到了不断的改良, ④丝绸之路上植物传奇变化的背后,有很多文化遗产的奥秘。 【解析】文章的“信息”自然是由文字来传递的。把标题“丝绸之路上穿行千 年的植物”拆开来、合起来分析一下就可以解读其中的信息了。标题可以简单 地拆解为“丝绸之路”、“穿行”、“千年”、“植物”等部分,逐一解读就可以了。 4 分,最好答 4 点。答案示例: 2.文章分别从哪些角度说明了这几种植物的“传奇色彩”?请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 (4 分) [答]穿行的原因、传入的方式、历史信息、文化内涵、植物的变迁等角 度。 【解析】“哪些角度”?先找文章中的“角度”:黄瓜名称的改变就具有传奇 色彩(植物名称的改变) ,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和北非地区的两河流域(植物 产地的改变) ,汉字演变(在汉字字形字义上的演变、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
西墙”的方法,不仅会造成新的创伤,同时在无“墙”可拆、无自体皮肤可用的 情况下,还会引发更多严重的后果。 ③20 世纪 80 年代,外国科学家先后研制出多种人工真皮,如来源于异体 或异种(猪)皮的无细胞真皮基质、以胶原为主要原料经冷冻干燥后形成的 海绵状胶原膜,此外,还有透明质酸膜、聚乳酸膜等。这些人工真皮的基本 特点是可诱导自体的组织细胞浸润生长形成新的、结构规则的真皮样组织, 从而重建真皮层。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医学界已成功将这种复合皮用于大 面积深度烧伤 有 50%左右,所以很难普遍推广。 ④我国对人工皮肤的研究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但是近年来已受到国家 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实验,由我国自行研 制的人造皮肤已于近期率先在陕西省西安市临床应用。 ⑤据专家介绍,这种人造皮肤直径约 6 厘米,厚度为 2 毫米,外形看起来 就像张饺子皮。其来源于被割掉的,没有受过污染、最为纯净的新生儿包 皮。这种将包皮的细胞消化、分离、培养后提取真皮组织和表皮组织,而后 再将表皮细胞、真皮纤维细胞复合于牛胶原蛋白支架上重新长成的“人造皮 肤”,不仅具有真皮层和表皮层,在色泽、质感、生物相溶性上也都实现了以 假乱真,很美观。这种“人造皮肤”材质来源广、价格低,体外构建了含表皮 细胞的复合皮,并用于修复深度皮肤缺损创面,移植存活率高,一些成果已 达国际领先水平。 ⑥该人造皮肤可用于烧伤、烫伤、溃疡在内的皮肤创伤类以及皮肤缺损患 者。其使用方法很简单,就像用创可贴一样,在无菌条件下打开内包装,小 心清洗皮片,去除残余液体,然后分清正反面揭除尼龙膜,贴在创面,之后 用纱布包住即可。专家说,目前临床使用过的患者,没有出现排异反应,一 般在贴人造皮肤期间,患者也没有任何感觉,不痛不痒,以后就和自体皮肤
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 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 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十二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 不能尽如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自应包 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 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 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已”,“千变万 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 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律,单调枯燥。这恼人 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1.下列各项对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设问、比喻、夸张等。 B.“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一句在文中所 起的作用是对上文的概括。 C.选文既有具体实例的剖析,又从世界建筑史的广度和高度做了概述。 D.“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 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律,单调枯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下列有关语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 、一首‘乐曲’”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街道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给人的美感。 B.“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指颐和园长廊无尽的重复能给 游人以特殊感受。 C.“欲扬先抑”在文中的意思是:乐寿堂临湖回廊廊柱的“千篇一律”是为了
结构规则的真皮样组织,从而重建真皮层。 (2 分)中国科学家研究的人工真 皮:具有真皮层和表皮层,在色泽、质感、生物相溶性上能以假乱真,以后 就和自体皮肤一样。 (2 分) 4.示例 1:选择中国人工真皮, (1 分)修复深度皮肤缺损创面,移植存活 率高、价格低、以假乱真。 (3 分)示例 2:选择外国人工真皮, (1 分)可诱 导自体的组织细胞浸润生长形成新的、结构规则的真皮样组织,从而重建真 皮层。 (3 分) (答“自体皮肤移植”不给分,因为全身 54%严重烧伤,无法自 体移植。 )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梁思成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 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 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 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 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 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 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幺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 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 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 且先以花窗这样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 抑”的手法。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
它的最初用途是……用法、提炼制作方法(植物用途的改变、新用途的探索 开发与交流)……4 分,还真伤脑筋,起码要答 4 点吧。 3.请指出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 分) [答]举例子,用具体的实例说明了小麦是外来植物,从而说明了丝绸之路 上植物的穿行具有传奇色彩。 【解析】第③段划线句——比如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有“来”和 “麦”这两个汉字,就保存了小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 历史信息。说明方法明显是举例子。说明小麦是“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传 递了“历史信息”,增添了“传奇色彩”。 4.阅读材料,谈谈你对第⑥节划线句子的理解。 (4 分) 材料:“申遗”是某国家或地区以某一特殊文化遗产价值申请列入世界遗产 名录的行为。申遗成功后,可使该遗产项目得到较好的保护。2014 年中哈吉 三国“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成功。 [答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是中西方文化和贸易交流的见证,这一项目申遗成 功,必将进一步加强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文化交流,扩大三 国之间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合作,进而使三国人民甚至整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更加密切。 人造皮肤 ①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保护屏障,它好似一件天然的外衣,每天行使着“守 门人”的职责,帮人类抵御外界侵袭。但是一旦这件“外衣”发生烧伤、烫伤、 溃疡,要想恢复可不是衣服那样随便拿针线缝好就行。 ②过去,对于烧伤与溃疡患者,治疗上多采用自体皮肤移植术,即医生从 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取下一块完好的皮肤,重新植入烧伤部位。这种“拆东墙补
更好地映衬回廊墙上的花窗的“千变万化”。 D.“‘损人’且不‘利己’”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指一些街道上的房子互不 和谐,相互减色。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建筑与音乐、绘画都是在时间和空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 而取得统一。 B.选文第一段中 20 个一连串的“一根”以重复的方式强化了“方”“圆”“八 角”“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 C.“‘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 这两句话点明了当时城市建筑设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D.结尾段生动、形象地举出建造的楼房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对我们的建 筑师们,对今后的建筑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4.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的论题是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B.建筑设计要努力做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是由艺术规律决定的。 C.作者善于从不同类别的材料中筛选出具有共性的东西,并发现共同的 规律,进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D.课文开门见山地讲述了建筑领域中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表 达了作者对建筑审美的独到见解。 参考答案: 1.A 2.C 3.A 4.D
一样。 1.细读第②段文字,给“自体皮肤移植术”下个定义。 (4 分) 2.第③④段能否调换位置?为什幺?结合这两节内容回答。 (5 分) 3.细读第③段和第⑤⑥段,指出外国科学家研究的人工真皮与中国科学家 研究的人工真皮,使用之后各自的本质特点是什幺?(4 分) 4.链接材料: 北京时间 2010 年 10 月 22 日下午,正在上海拍摄电视剧《我和春天有个约 会》片场发生意外,台湾艺人 Selina(S.H.E 成员之一)和内地艺人俞灏明因 为一场爆破戏而导致严重烧伤,之后被送往上海瑞金医院紧急治疗。事后 selina 经纪人证实 Selina 全身 54%严重烧伤,近八成是三度烧伤,主要分布 在背部和四肢。 细读链接材料,结合本文中的知识。你认为 Selina 在自体皮肤移植、国外 人工真皮、中国人工真皮三种选择时,会选择哪一种方法?为什幺?(4 分) 参考答案: 1.自体皮肤移植术是一种从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取下一块完好的皮肤,重新 植入烧伤部位的皮肤移植手术。 (4 分,内容正确 3 分,符合下定义句式 1 分) 2.不能, (1 分)第 3 段介绍了世界上人工真皮的研发情况,第 4 段介绍了 我国对人工皮肤的研究应用,作者是按先总体后局部、研发时间由先到后的 顺序进行介绍的,如调换,顺序就变得混乱了。 (4 分) 3.外国科学家研究的人工真皮:诱导自体的组织细胞浸润生长形成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