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地理八下《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同课异构教案 (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第4节《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教学设计
【教材知识梳理】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运用地图说出贵州的位置范围,结合图文资料,认识贵州的自然地理概况(重点)。

2.查阅资料分析贵州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了解环境保护的措施(重点)。

3.运用资料了解贵州的自然资源及利用情况,了解贵州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实践过程中的有效做法,
学会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并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难点)
【教学过程】
一、自然地理概况
1.位置:云贵高原东部。

2.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

3.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冬暖夏凉,湿润多雨。

4.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丰富;(2)水能资源丰富,且开发具有显著优势。

【教材问题探究】
1.①“八山一水一分田”→贵州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发育,安和众多,地表
水少,耕地面积少。

②“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贵州平均海拔较高,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表景观呈现垂直变化。

2.(1)纬度位置:贵州(24°37′N-29°13′N);重庆(29°35′N);武汉(30°37′N),长沙(28°11′N);上海(31°14′N)
(2)贵阳海拔高,夏季气温低于其他几个城市
(3)贵州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

贵州位于北纬24°37′~29°13′,属亚热带,由于纬度偏低,不像北方那样严寒。

但贵州海拔又相对较高,平均值在1 100米左右,因而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凉爽。

“低纬度”与“高海拔”两相调节,所以气温“寒暑适中”,称得上是一个“天然大空调”。

二、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
【教材问题探究】
1.主要问题出在“毁林开荒”这一环节。

2.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陡坡垦殖);③过度开垦;④乱砍滥伐;⑤乱放牧
3.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一是控制人口规模,二是转变发展模式,三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是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三、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1.控制水土流失:封山育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坡耕地改梯田,增加植被覆盖率。

2.综合治理石漠化:①高效合理利用石漠化地区有限的土地,解决当地人民温饱问题和人畜饮水问题;
②发展生态经济型林草业,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恢复、重建生态环境,增加收入;
③发展适合石漠化地区的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石漠化地区的人地关系。

【教材问题探究】
1.图中所示农民是通过生态移民,然后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的。

不能普遍推广,还是要以治理、恢复和改善石漠化地区为根本途径。

2.措施: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

防治石漠化须多管齐下。

如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同时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个人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石漠化治理;尤其是要重视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

四、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
1.水资源:建设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改善用水状况,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

2.矿产资源:加大煤炭基地建设力度,依托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一批大型煤电基地,发挥“水电互济”优
势,有限发展火电,深度开发水电。

3.旅游资源:打理发展旅游业。

①黄果树瀑布、织金洞等自然景观;②民俗风情;③红色文化资源等等。

【教材问题探究】
1. 贵州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降水多渗漏到地下,且河深坡陡,水资源利用难度大,加之经济和水利工程薄弱,是缺水的主要原因。

对策和建议:进行雨水收集、表层喀斯特水和基岩裂隙水的开发利用、节水、加强对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加大水利投入以及提高植被覆盖率等。

【达标检测】
读我国四省区轮廓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中四省区分别处于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上B省区的简称是黔,省会是贵阳
C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D是四省区中平均海拔最高的
2.关于四省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省①山以东为黄土高原B省处在云贵高原上,冬暖夏凉,湿润多雨
C省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青稞和水稻D省区中③山是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交界处
3. 贵州省“地无三尺平”的原因是( )
A.地表黄土覆盖,水土流失严重
B.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C.喀斯特地貌广布,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D.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各种地形兼备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
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
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
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
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
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
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
哪些地理信息.
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
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
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
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降水与生活
1、什么是降水
2、降水量的测定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三)降水的分布
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
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
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