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专版 河源市七年级(下)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下)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75.0分)
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人物是()
A. 杨广
B. 杨坚
C. 刘邦
D. 杨勇
2.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的中心是在()
A. 长安
B. 江都
C. 余杭
D. 洛阳
3.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A.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 南水北调
C. 加强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D. 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4.隋朝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
A. 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 江南河、通济渠、邗沟
C. 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D. 通济渠、江南河、邗沟
5.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开创于唐初,废除于清末
B.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C. 毫无公平公正性可言
D. 看重门第,不利于选拔人才
6.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有关唐太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
B. 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C. 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D. 民族政策开明,被誉为“天可汗”
7.若要为武则天的无字碑补题碑文,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的是()
A.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 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D. 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8.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A. 洛阳
B. 长安
C. 扬州
D. 成都
9.“赞普”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A. 回纥
B. 南诏
C. 靺鞨
D. 吐蕃
10.民族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段佳话。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进步。
吐蕃位于如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唐朝时,由日本派遣来唐朝学习先进文化的使团被称为()
A. 留学生
B. 遣唐使
C. 节度使
D. 遣隋使
12.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
()
A. 《金刚经》
B. 《大唐西域记》
C. 《西游记》
D. 《史记》
13.中外交流源远流长。
下列人物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生活在唐
朝的是()
①张骞
②玄奘
③鉴真
④文成公主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14.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有关。
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
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 玄奘西行
B. 鉴真东渡
C. 文成公主入藏
D. 遣唐使到来
15.历史上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发生在统治阶层对农民阶层的横征暴敛时期,由于农
民阶层得不到最低的生存保证而发动武装起义。
下列历史人物属于农民起义领袖的是()
A. 安禄山
B. 史思明
C. 黄巢
D. 姚崇
16.学习了隋唐的历史后,下面是某校七年级阳光学习小组的同学对隋唐史的总结,其
中与历史较吻合的是()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7.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
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
A. 靖康之变
B. 陈桥(驿)兵变
C. 玄武门之变
D. 葵丘会盟
18.连环画作品《西夏王朝》由宁夏画家马惟军结合传统手工绘制,应用现代电脑处理
手法创作而成。
西夏的建立者()
A. 耶律阿保机
B. 赵匡胤
C. 元昊
D. 完颜阿骨打
19.12世纪前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女真族建立金,并且迅速强大起来,灭掉辽,
随后又灭掉()
A. 北宋
B. 南宁
C. 西夏
D. 后周
20.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
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1.下列有关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武将能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
B. 扩大科举考试的名额
C. 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
D.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22.“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该诗
A. 宋辽对抗
B. 南宋与金对峙
C. 宋夏和议
D. 北宋与金对峙
23.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抗击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他是()
A. 岳飞
B. 文天祥
C. 卫青
D. 霍去病
24.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这些政权虽由不同
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辽②北宋③金④南宋⑤西夏。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④
25.“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
臣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材料二: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道:“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朐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某一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种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
(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4)材料四中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
2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幽云十六州)国制简朴,汉制由沿名之风固存也…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制》材料二: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材料三:是月(1141年11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
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
--《宋史•高宗本纪》(1)材料一中契丹(辽)政权的建立者是谁?同时期与该政权对峙的中原王朝是谁?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141年宋金和议的内容?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上的宋辽、宋金和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
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故选:B。
本题考查隋朝建立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注意识记隋朝建立的时间及人物。
2.【答案】D
【解析】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隋朝大运河从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最北段是永济渠,最南段是江南河。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交流。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
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
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分段及历史意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解析】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故选:C。
本题以重大意义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大运河。
本题以隋朝大运河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4.【答案】C
【解析】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涿郡到洛阳段为永济渠,洛阳到淮水段为通济渠,淮水到江都段为邗沟,江都到余杭段为江南河,因此
隋朝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到余杭,依次需要经过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故选:C。
本题以隋朝时期,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运河到余杭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大运河。
本题以隋朝大运河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答案】B
【解析】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即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这改变了魏晋
时期的选官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
故选: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的创立,注意识记其概念.
注意理解和识记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6.【答案】B
【解析】
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轻徭薄赋,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被誉为“天可汗”。
政治上,唐太宗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统治期间,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创立了“三省六部制”这个表述是错误的。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唐太宗.626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与贞观之治.
据所学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时期,注重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
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如创立了殿试、武举。
武则天善于选拔并重用人才,如重用姚崇等。
同时武则天统治时期还重用酷吏,滥杀无辜。
武则天统治时期有着“贞观遗风”之称,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所以D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D。
本题以武则天的无字碑为切入点,考查武则天的主要功绩。
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识记武则天统治的相关史实。
8.【答案】B
【解析】
唐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分别是居民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它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故选:B。
本题考查唐朝的都城。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重点掌握唐朝的都城。
9.【答案】D
【解析】
唐朝经济繁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与吐蕃的交往密切,唐朝时,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吐蕃的首领是赞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在唐朝时,吐蕃的首领称为赞普,吐蕃人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把握唐朝与吐蕃交往史实。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由此分析可知吐蕃在地理位置上位于中国的西部,观察地图可得出①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对唐朝民族关系的识记,把握吐蕃的都城是逻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1.【答案】B
【解析】
唐朝时期,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
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被称为遣唐使。
故唐朝时,由日本派遣来唐朝学习先进文化的使团被称为遣唐使。
故选:B。
本题以“由日本派遣来唐朝学习先进文化的使团”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对外关系的知识。
本题以唐朝与日本的关系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遣唐使的有关知识的记忆
能力。
12.【答案】B
【解析】
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联系所学可知,贞观年间,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西行取经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介绍了沿途各国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山川、物产生活等。
这部书近百年来被译成多国文字,很受研究者们的青睐。
故选:B。
本题考查《大唐西域记》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玄奘西行和鉴真东
13.【答案】C
【解析】
张骞是西汉人,排除①;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排除④.玄奘西行天竺,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玄奘和鉴真都生活在唐朝,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为切入点,考查唐朝的对外关系。
本题以唐朝的对外关系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干可知,玄奘西行是玄奘去西方求取佛经,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的故事,是主动学习外国文化,表达了中国人的开放意识,也体现了刻苦精神。
C项反映的是唐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B项、D项反映了唐朝传播先进的唐朝文化。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本题略有难度,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唐朝中外交流的主要史实.
15.【答案】C
【解析】
公元878年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
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
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选项AB是安史之乱的领导者;选项D姚崇是武则天时的宰相。
故农民起义领袖的是黄巢。
故选:C。
本题以“农民起义领袖”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黄巢起义的知识.
识记黄巢起义的内容.中国历史上的一场相当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是对王仙芝起义的延续,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冲击了最高统治者,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16.【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隋唐史。
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选项可知,A选项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B选项统一国家的建立是秦朝的建立;D选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只有C选项隋唐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正确的观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唐史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隋唐史的相关知识点.
17.【答案】B
【解析】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陈桥驿兵变。
故选:B。
本题考查陈桥兵变。
本题以角色扮演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宋朝建立的相关知识。
18.【答案】C
【解析】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夏位于宋的西北,史称西
故选:C。
本题以建立者为切入点,考查西夏的建立.
本题以西夏的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9.【答案】A
【解析】
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
1126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第二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宝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
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
故选:A。
本题考查了金灭北宋。
10世纪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后来完颜部统
一了女真各部。
完颜阿骨打继任女真首领后,继续领导抗辽斗争,势力不断
壮大。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
20.【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政权是辽和西夏;北宋末年,金灭辽后,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是金和西夏;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政权是金和西夏.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知识点,应把握两宋时期并立的政权名称.
解答本题要熟记两宋时期并立的民族政权.
21.【答案】A
【解析】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
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武将能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的表述是错误的。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的表现。
22.【答案】B
【解析】
题目诗句即反映了南宋建立后,统治者苟安南方,不思收复北方的失地。
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北对峙形式形成。
故选: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南宋和金的对峙。
明确理解宋金对峙的原因。
23.【答案】A
【解析】
题目给出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抗击金军,收复许多失地,设问考查人物。
岳飞是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
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
24.【答案】B
【解析】
据所学知,辽、北宋、金、西夏、南宋建立的时间都在10世纪到13世纪的范围之内。
其中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
北宋和南宋都是汉族建立的政权,可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10世纪到13世纪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注意识记主要政权建立的时间及其建立民族.
25.【答案】D
【解析】
从题目中的“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这体现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这项政策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但不利于军队作战能力的增强。
故选:D。
本题以“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为切入点,考查宋朝的统治政策。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宋朝的统治政策。
26.【答案】(1)据“唐朝”“开元”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
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这一盛世局面是开元盛世。
出现这一盛世局面与唐玄宗任用贤臣、改革政略、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发展生产等措施有关。
(2)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
(3)据材料三“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锂。
”可知,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通过科举考试的选官制度;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开武举,亲自面试学生。
(4)据“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朐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可知,这是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唐朝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他在天竺各地讲学,受到当地人的尊敬。
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国。
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故答案为:
(1)唐玄宗;开元盛世;①改革政略;②整肃吏治;③发展生产。
(2)曲辕犁,筒车。
(3)科举制;创立殿试。
(4)玄奘。
【解析】
本题以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
界的豪迈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唐朝时期繁荣的经济、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友好的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繁荣的经济、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友好的对外交往,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7.【答案】(1)根据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国号为辽。
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2)根据题干信息“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这其中北宋诗人苏辙所提到的朝廷指的就是北宋,北宋时期通过与辽的议和签订澶渊之盟,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
(3)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141年宋金议和,内容包括南宋向金称臣;“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指的议和内容是北宋给金岁币;“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指的是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4)据所学知,宋辽、宋金和议使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促进了边疆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
(1)耶律阿保机;北宋。
(回答宋不得分)
(2)澶渊之盟。
(3)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4)使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促进了边疆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解析】
本题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和南宋和金的
对峙等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和南宋和金的对峙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