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分层作业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时作业)一、作业目标
通过作业强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的理解、掌握,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的认识,并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必做题建议10分钟完成)
一、选择题
模型构建是地理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有助于解决复杂情境下的地理问题。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更好的掌握其形成过程,某地理兴趣学习小组绘制了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模型图。

据此完成1-3题。

1.理想状态下,导致单圈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直射点的移动B.海陆分布不均
C.高低纬度受热不均D.地转偏向力
2.三圈环流模型图中
A.气压带的分布包括近地面和高空B.风带的分布主要是指近地面状况
C.所有气压带的形成原因都是一样D.所有风带的风向都从低纬到高纬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有
①春分过后,向南移动①夏至过后,向北移动
①秋分过后,向南移动①冬至过后,向北移动
A.①① B.①① C.①①D.①①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形成过程受地表受热状况、地转偏向力、下垫面性质等多因素影响,其
分布对全球气候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下图是某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题4-6题。

4.丙地的风向是
A .西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东南风
5.图中大气运动在热力作用下形成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此时太阳直射点最有可能位于
A .赤道
B .北回归线
C .南回归线
D .极点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本组习题让学生巩固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二)综合运用(必做题,建议10分钟时间完成)
某地理学习兴趣小组想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合作完成平面图绘制和模型构建。

下图示意该小组成员绘制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据此完成7-9题。

7.该半球是
A .东半球
B .西半球
C .南半球
D .北半球
8.该成员绘制的风带及其风向正确的是
A .东北信风带对应A-是东北风
B .盛行西风带对应B-是西南风
C .极地东风带对应C-是东南风
D .盛行西风带对应A-是西北风
9.图中气压带
甲乙
丙A
B C
A .甲和乙控制下多晴朗天气
B .乙和丙的成因是动力因素
C .甲和丙附近海域风力强劲
D .在各纬度位置始终不变化
气压带风带位置分布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下图示意某日中纬地区三圈环流局部环流。

据此完成题
10.该日最有可能是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11.此时,图中四点的气压从高到低是
A .甲>乙>丙>丁
B .甲>丁>乙>丙
C .丁>甲>丙>乙
D .丁>丙>乙>甲
12.Q 地的风向是
A .北风
B .西北风
C .南风
D .东南风 【设计意图】通过本组的训练,强化学生对气压带风带的掌握。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三)拓展提升(选做题,建议10分钟时间完成)
二、综合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

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

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30°60°Q
南甲乙
丙丁
(1)甲地附近沙漠面积广布,请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原因。

(2)10月23日4时,乙地正在经历沙尘暴,试分析其原因。

【设计意图】检测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三、作业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C 2.B 3.C 4.D 5. A 6.A
C 8.C 9.B 10.
D 11.D 12.B
解析:
1.单圈环流的形成,需要满足三个假设条件:一是地表均匀,二是地球不自转,三是太阳直射赤道,在这三个假设条件下,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受热不均,产生两地间的热力环流,形成赤道和两极之间的热力环流。

所以选C。

2.三圈环流模型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都主要是指近地面状况,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主要是热力原因形成的,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主要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风带风向则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故选B。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故选C。

4.根据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可知,丙为东南信风带,风向为东南风,故选D。

5.全球气压带中,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主要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主要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故选A。

6.此时,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可知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赤道附近,故选A。

7.从此图中可以看到极地东风带呈逆时针分布,由此可判断为南半球,故选C。

8.结合南半球风带分布可知,A为东南信风带,风向是东南风;B为盛行西风带,风向是西北风;C是极地东风,风向是东南风。

故选C
9.结合南半球气压带分布可知,甲为赤道低气压带,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丙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所以甲和乙控制下多阴雨天气,乙和丙的成因是动力因素,甲和丙附近是无风带,气压带在各纬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而变化。

10.从图中可知,此时气压带位置整体偏南,可以得知此时最有可能是冬至日,故选D。

11.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可知丁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丙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所以四点气压值大小应为丁>丙>乙>甲,选D。

12.结合图中纬度可知,Q为南半球盛行西风带,风向为西北风,故选B。

13.(1)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交替控制;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受东南信风带控制时,东南信风干燥,降水少。

(2)乙地等压线密集,风力强劲;乙地接近沙漠,此时乙地为偏西风,易从沙漠带来沙子,形成沙尘暴。

解析:(1)由图可知,甲地位于20°~30°之间,此范围极易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陆风)控制,降水稀少。

其次,甲地附近有一个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加剧干旱。

(2)沙尘暴的形成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物质条件,要有充足的沙源,二是动力条件,要有较强的风。

乙地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强,且为偏西风,易把西侧沙漠的沙吹到此处,形成沙尘暴。

四、作业展示与评估
1.展示要求:以图片形式展示学生所完成的典型作业,图片内容清晰,布局均衡、排版合理。

2.教师评估:鼓励单元作业设计者展示对学生作业的多元化评价,例如通过引进师生对评、生生互评等丰富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维度和角度,实现教师对学情的精准把握,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进行创新性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