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讲堂】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细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讲堂】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细辛
概述
属马兜铃目,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直立或横走,有多条须根;叶通常2枚,叶片心形或卵状心形,花紫黑色;花梗长2~100px;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果近球状,直径约37.5px,棕黄色。
花期4~5月。
别名
华细辛、小辛、少辛、盆草细辛。
图片
产地
1、北细辛分布于东北及山西、陕西及山东、河南等地。
2、汉城细辛分布于陕西、山东、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3、华细辛分布于辽宁。
形状鉴别
北细辛常卷曲成团。
根茎横生呈不规则圆柱状,具短分枝,长1~10cm,直径0.2~0.4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环形的节,节间长0.2~0.3cm,分枝顶端有碗状的茎痕。
根细长,密生节上,长10~20cm,直径0.1cm;表面灰黄色,平滑或具纵皱纹;有须根和须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或白色。
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汉城细辛根茎直径0.1~0.5cm,节间长0.1~1cm。
华细辛根茎长5~20cm,直径0.1~0.2cm,节间长0.2~1cm。
气味较弱。
饮片呈不规则的段,根茎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皮灰棕色,有时可见环形的节。
根细,外表面灰黄色,平滑或具纵皱纹,可见须根及须根痕。
切面黄白色或白色。
质脆。
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炮制
一、细辛的炮制方法
1.细辛: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段,晾干。
2.蜜细辛: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细辛段拌匀,闷透,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细辛段每100kg,用蜜25kg。
二、细辛的炮制作用
细辛性味辛,温;小毒。
归肺、肾、心经。
具有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的作用。
本品多生用,用于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
如治风寒感日的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治风痰头痛的芎辛导痰汤(《证治准绳》)。
炮制后使药物纯净,便于药效成分的煎出,便于调剂和制剂。
蜜炙后可缓其辛性,并能增强其润肺的作用。
性味归经
【性味】辛,温,有小毒。
【归经】归心、肺、肾经。
功能主治
功效: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证(尤宜鼻塞、头痛、肢体疼痛较甚者),阳虚外感。
(2)鼻渊头痛。
(3)头风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痛。
(4)寒饮咳喘。
用法用量
内服:汤剂,1~3g;粉末,0.5~1g。
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塞耳、敷脐,或调涂。
亦可煎汤含漱。
注意事项
本品辛香温散,故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或肺热咳嗽者忌服。
又有小毒,故用量不宜过大,尤其是研末服更须谨慎。
反黎芦。
相关配伍
细辛与麻黄、附子麻黄辛温,入肺与膀胱经,发汗散寒力强,凡“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本草通玄》),素“解肌第一”(《本草经疏》),“发表第一药”(《本草通玄》),“治感第一要药”(《本草正义》)之称。
主治风寒表实证。
“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本草正义》)。
“细辛味辛气温,达肾肝之阳气,力更猛于麻黄。
是以在至阴之分,虽不同于补阳诸味,然能就阴分而散寒邪”(《药义明辨》)。
麻黄走表以开腠散寒,驱邪外出;附子温
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
细辛归肺、肾二经,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助麻黄祛风散寒以解表,又能助附子温里以鼓舞邪外出。
三药并用,表里同治,内外兼顾,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
细辛与干姜、五味子干姜辛热,长于“去脏腑沉寒痼冷”和“发诸经之寒气”(《珍珠囊》)。
主入肺经,善能温肺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咳喘。
五味子“性温,五味俱全,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而“宁嗽定喘”(《本草备要》),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
细辛辛散温通,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主要用于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
三者为伍,各司其职,又相须相制。
“干姜以司肺之开,五味子以司肺之合,细辛以发动其开合活动之机”(陈修园语)。
干姜、细辛相须为用,外散风寒,内化痰饮;五味子酸温收敛,止咳平喘,可防干姜、细辛耗散肺气。
三药配伍,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喘咳自平。
细辛与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
能“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绀珠经》),“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药性论》)。
所谓“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名医别录》)。
大凡“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本草正》)。
“凡用纯热纯寒之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势,寒热相杂之药,必用甘草以和其性”(《本草汇言》)。
据考:“《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
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
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攻者,下而不上;温者,燥而不濡;清者,冽而不和;杂者,众而不群;毒者,暴而无制。
若无甘草调剂期间,遂其往而不返,以为行险侥幸之计,不异于破釜沉舟,可胜而不可不胜,讵诚决胜之道耶”(《本经疏证》)。
可见,甘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甘草是临床最常用的调和药性和
解毒药物。
细辛为小毒之品,每与甘草配伍,相制为用,可以减低或消除细辛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关论述
“说到细辛,你们一定要细心啊。
”老中医喝了口茶,扫了徒弟们一圈,道:“为师有个教训要你们牢记。
大概20年前,为师那时候还很年轻。
”“师傅都快80岁了,20年前也不年轻啊!”老中医横了他一眼,继续道:“那时候,为师还在游走行医。
我来到一个村庄,那里的人们生活得还算富裕。
在那看了几天的病,一些老病号觉得我瞧得挺准,巷里巷外便说开了,一些平日里不看大夫的、身体小恙的人也来凑热闹。
其中有一个后生说他因为贪凉,在院子里光着膀子睡了一宿,第二天醒来便觉怕冷、发热、周身疼痛、鼻塞、流涕等。
我见他是很明显的风寒感冒,便给他开了三剂九味羌活汤加减,并嘱其一天一剂,病当好转。
本想此小病定当药到病除,可万万没想到……哎……”
“当天傍晚天还没黑,院外便传来喧闹之声,不待我出去看看怎么回事,东家便推着我往后门跑,见他如此慌张,只是叫我快跑,以后再细谈,只得作罢,先避一避。
”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那后生买药回去之后便叫媳妇儿给他熬药,拆开一看,见细辛药量偏少,只有其他药的三分之一,以为是我开错了,便把三剂药的细辛一次性全熬了。
谁知服药后不到一个时辰,便口唇发乌,满脸通红,呼吸急迫,眼看就要不行了。
家人哭的哭,叫的叫,思来想去,也只有这药有问题。
想想一个小小的伤风感冒被弄成这样,便叫上乡里亲戚来捉我偿命。
”
“还好后来那后生没事,不然为师心里又会多一个阴影啊。
你们以后一定要细心地用细辛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