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从60+到80分的备考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测】从60+到80分的备考经验
本人一共参加过两次国考,行测成绩从68.3提高到80.1。
其中原因,一方面是行测难度略有降低,另一方面是个人在复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心得,使得学习效果得到提升,接下来谈一下我个人粗浅的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备考经验
我的考公准备时间大概是一年半,准备考公以来,课程方面我购买了粉笔980的课程,刷题主要是用ipad粉笔app。
备考过程我主要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我先把980的课程整体听完一遍,做好相关的笔记,保证基本掌握基础知识。
第二步,开始分模块刷题,首先攻克资料,其次言语判断,最后数量常识。
在刷题的时候注意复盘,每一道题都要做到能够给自己讲清楚每个选项为何正确,为何错误,保证练一道题吃透一道题。
第三步,套题练习,主要为粉笔模考和历年试卷,历年试卷非常宝贵,建议留三套考前刷。
套题练习务必模拟真实考场,严格限制时间,国考时间为120分钟,但我们平时刷套题的时候要扣掉10分钟涂答题卡的时间,养成良好时间控制习惯,有条件的可以购买答题卡涂卡笔进行练习。
完成套题练习后,对于来不及完成的题目也要认真做完,不能放弃,接下来对于每道题同样要做好复盘。
接下来谈一下各模块的备考心得。
关于言语理解:
先简单聊一聊我在言语学习中的一些经验。
一是果断选择别纠结。
言语理解最怕纠结,很多同学在考场的时候往往容易纠结于两个选项,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正确率也得不到提升,而且会导致其他模块不够时间完成。
二是多练习保持
语感。
每天必须保持一定量的练习,保证考场能够做到快速阅读,快速反应。
1.逻辑填空题。
在做逻辑填空的时候,我会通读题干,之后观察选项,一是进行词义辨析,在这过程中,一般来说成语比词语更加容易辨析,有成语优先从成语空入手确定答案。
二是找对应,有固定搭配的,选择固定搭配;有转折的,转折前后意思相反;一个空位,前面有顿号的,往往是并列关系,选近义词。
两个空位相连,中间有顿号的,要注意是否为递进关系。
三是注意感情色彩,题干若为积极向上的,一般而言,选词也应该是褒义词,反之则反。
2.中心理解题。
通读题干,了解文章结构,一般而言有总分结构、分总结构选总结句。
并列结构,选择总体概括的选项。
提干中若有对策,正确答案一般为对策,选择的时候要注意主语是否一致。
3.细节判断题。
细节判断题的特点是字数的非常多,容易眼花,浪费时间。
对此,在做题时,我会快速根据句号画斜线,分割文段,之后阅读选项,回到题干找相关句子看是否正确,有效提高速度和正确率。
4.排序题。
排序题的解题顺序为确定首尾句,一般而言,下定义为首句的概率大,总结、对策为尾句的概率大。
排除部分选项后,观察剩下选项的不同之处,代入题干,确定正确答案,注意时间顺序、指示代词、前后文对应等。
关于判断推理:
1.图形推理。
解答图形推理,在于快速反应和瞬间的灵感,这需要在平时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刷题。
首先要掌握图推的基础知识点,最好能够自己画出思维导图。
其次,每天要有定量定时的刷题,提升图形敏感度,可以借助粉笔app 每日演练的功能,养成快速答题不纠结的习惯。
2.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整个判断推理模块最能快速完成的题型,相关知
识点比较少,容易掌握,练习每天练习20道,搞清楚其中知识点,考场上便能快速得分。
当然若遇到常识类题目,自己没有相关积累的情况,请不要纠结,快速选择一个。
3.定义判断。
定义判断的难点在于,需要理解一个全新的概念,之后在匹配选项,在读题干的时候,要充分理解主体、客体、方式等,之后观察选项是否符合,排除错误选项,正确答案可能不够完美,做到对比择优即可。
4.逻辑推理。
加强削弱题在读完题干的时候要有所预判,支持类一般为解释说明、断点搭桥、补充论据等;削弱类一般为拆桥、否定论点等,通过脑中预判正确答案,快速的比对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关于一拖五题,很多同学会因为其比较难,耗时间而不去练习,其实这是错误的,在国考中,一拖五的第一题通过题干条件,简单排除,可以快速得出答案,不能放弃,而其他选项,可以通过代入排除解答,如果熟练的话,往往也不会太费时间。
所以,建议在平时可以每天练习一道一拖五,提高熟练度,这也是在考试中拉开差距的关键之处。
关于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这个模块,由于行测考试时间比较紧张,题量大,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有时候甚至没有时间做数量,只能随便蒙一个选项。
在前些年,放弃数量也有进面的机会,但是近年来,随着公考越来越卷,完全放弃数量,进面的概率越来越低了。
因此,数量关系我们也不能放弃,学习的时候可以优先掌握经济利润、工程问题、植树问题等相对简单的题型,行程问题、排列组合、概率问题这些难度较大的题型,我们尽量了解知识点,学会做基础题型。
在考场中,快速过一遍数量题目,识别简单题型,争取做出三四道题,再蒙对两三道题,最终也能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
此外,如果学有余力,在考试中能
留给数量足够多的时间,那么可以把数量所有题型进行深入学习,争取答对更多题目。
关于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个人认为是行测中最为重要的模块,资料分析做得快、做得好,才能保证得分,才能节省出时间给数量。
学习资料分析,首先要熟记公式,对公式的变形也要了然于胸,建议自己整理思维导图,并且每次练习前过一遍公式,加深印象。
其次要提高计算能力,熟练掌握截位直除,百化分技巧,做到快速计算。
最后,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先看题干选项后看材料,根据选项的问法,快速反应出所需的公式和数据,回到材料查找数据,计算分析选出选项。
资料分析的练习频率建议一天一套,目标是20道题25分钟左右完成,正确率80%以上。
通过熟练的练习,这个目标不难达成。
关于常识:
常识模块主要是以平时积累为主,短时间内难有突破,可以通过粉笔980的常识课,每月时政,新闻联播,学习强国等方式,在平时休息时间碎片化阅读,日积月累即可。
二、考场经验
本人考试的时候做题的顺序和时间分配大概如下,资料分析(25分钟)→逻辑判断(35分钟)→数量关系(15分钟)→言语理解(30分钟)→常识(6分钟)→涂卡(总计9分钟)。
之所以这样安排顺序,是因为考试前期,脑子比较清醒,思考能力比较强,
所以把最费脑力的模块放在前三位。
而在考试的后期,我们往往脑力消耗较大,尤其是15分钟铃响后,会比较慌张,难以集中精力冷静思考,因此将言语理解和常识放在后面,一方面是根据脑子消耗情况的合理安排,另一方面,在时间紧张的前提下做言语理解,也不会纠结浪费时间。
在考试期间,要严格注意时间把控,建议把每模块时间节点,写在草稿纸上,时间到了,果断下一模块,切忌恋战。
关于涂卡,我是在资料数量逻辑完成后涂一次,顺便让脑子休息一下,之后完成言语后再涂一次,最后常识看完题目直接在答题卡上涂,不在试卷上标记。
以上便是本人在备考期间的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些许帮助。
考公是一场长跑,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也许在这过程中有许多心酸、许多挫折,但是这一切,在将来成功上岸的一刻,都会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与诸君共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