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修上《老子》四章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
同。生活是需要耐心的,成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伟大是由耐心积累 而成的。
研读文本 3.怎样理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 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
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关注自我, 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 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划分层次及每层次的道理?
壹(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善于把握先兆 贰(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 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叁(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无为而治 肆(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 从始至终保持谨慎 伍(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 不妄动、不妄为
思考二:怎样理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 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轶事
老子降生 老子的父亲老佐是宋国的司马。楚国攻宋,老佐在守彭 城督战时被楚君鱼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 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老佐眷属正处 宋营军帐中,有数名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 阵亡,又见敌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且战 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 女和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 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老夫人与家 将侍女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 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 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
➢ 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 ➢ 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
企立、跨行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恶果
根源
本质 余食赘行 令人厌恶
急于求成 内心焦躁 追逐显相 看重我“有”
有道者不处
智慧
聪明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研读文本
1.思考: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
①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②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
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③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④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 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 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 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 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 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 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 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在立身处世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 主张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 件下有合理性,但它忽视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 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也就是不妄 为。万事万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人们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 最终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怎样理解“有”和“无”?对我们有何启示?
辐条 器皿 房屋
车毂中空 器具中空 屋内虚空
启示:一般 人只注意到 了实有的作 用,而忽略 了空虚的作 用。我们要 辩证地看待 二者的关系, 兼顾双方。
器物实体的“有”,提供便利的条件; 器物中空的“无”,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2.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
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 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 生于庚寅虎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 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 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 来了。
《老子》又称《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 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 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 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 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 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⑥累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⑦无为: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 ⑧欲不欲:想望人所不想望的。 ⑨学不学:学习人所不学习的。 ⑩复:弥补、补救。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 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
从世俗的经验展开思辨,用“车毂”“器皿” “房屋”等生活实例,直接举例论说道理。
使用对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
处或不处
踮起脚尖的人
行走不稳
自我夸耀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我夸耀
同“形”
为,做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 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 人不能长久。( 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 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 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2.知足者指的是“知足常乐”吗?那知足是否是“满足现状、 不求进取”的意思?
➢ 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
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
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
车轮的中心部位
揉和;黏土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门窗
“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 于车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 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 无”。开凿门窗 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 方的“ 无”。所以“ 有”( 车子、器皿、屋室) 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 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 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理解文本
重点字词;课文翻译;理解内 容;情景默写
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毂(gǔ) 埏埴(shān zhí)户牖(yǒu)
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老子轶事
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她已有七月身孕, 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 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 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 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 “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
背景简介
春秋前后时期地图对比
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 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 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 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 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 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 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其作品《道德经》; 其思想主张
中国哲 学开山 之祖
文学家
史学家
太上 老君
道教 始祖
曾任守 藏史
春老 秋子 末, 期姓 人李 。名
耳 , 字 聃 ,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 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 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 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 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1.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运用的论证方法?
企者 跨者 自见者 自是者 自伐者 自矜者
不立 不行 不明 不彰 无功 不长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 为会导致失败, 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不 能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 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 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 踏实地,以一颗平常心去 面对,方可长久。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 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 “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他 认 为 “ 道生万物”,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 万物都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 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
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 人能够长久 。
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 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 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 是长寿。
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 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①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②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③泮:同“判”,分离 ④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⑤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
事物
未变 未兆 脆弱 细微
易持守 易解决 易消解 易散失
排比句,强调做事要 善于把握先兆,抓住 苗头,防患于未然。 凡事在初始阶段更便 于控制,利于解决。
4.怎样理解“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
“自伐”“自衿”,是自夸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最能干,好胜好强,好大喜功, 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这样的人,到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连性命都可能被丢 掉。
➢ 5.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 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探究文本,理解内容
➢ 2.怎样理解本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①“企”意为抬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 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 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
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 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 受到惩罚。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看图悟道 正脸还是侧脸?
学习目标
肆
了解老子及其 作品《道德经》
落实文言基础知 分析论证方法
识,梳理文意
概括艺术特色
思考处世的道 理及现实意义
课深理文 外入解学 延探文常 伸究本识
WENXUECHANGSHI LIJIEWENBEN SHENRUTANJIU KEWAIJILEI
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
“自知”“自胜”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
启示:通过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知足与强行,不失其所与死而 不亡,两两比较辨析,告诉人们: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 天地之志,与道长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
同。生活是需要耐心的,成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伟大是由耐心积累 而成的。
研读文本 3.怎样理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 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
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关注自我, 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 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划分层次及每层次的道理?
壹(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善于把握先兆 贰(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 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叁(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无为而治 肆(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 从始至终保持谨慎 伍(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 不妄动、不妄为
思考二:怎样理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 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轶事
老子降生 老子的父亲老佐是宋国的司马。楚国攻宋,老佐在守彭 城督战时被楚君鱼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 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老佐眷属正处 宋营军帐中,有数名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 阵亡,又见敌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且战 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 女和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 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老夫人与家 将侍女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 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 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
➢ 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 ➢ 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
企立、跨行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恶果
根源
本质 余食赘行 令人厌恶
急于求成 内心焦躁 追逐显相 看重我“有”
有道者不处
智慧
聪明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研读文本
1.思考: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
①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②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
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③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④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 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 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 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 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 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 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 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在立身处世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 主张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 件下有合理性,但它忽视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 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也就是不妄 为。万事万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人们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 最终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怎样理解“有”和“无”?对我们有何启示?
辐条 器皿 房屋
车毂中空 器具中空 屋内虚空
启示:一般 人只注意到 了实有的作 用,而忽略 了空虚的作 用。我们要 辩证地看待 二者的关系, 兼顾双方。
器物实体的“有”,提供便利的条件; 器物中空的“无”,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2.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
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 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 生于庚寅虎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 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 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 来了。
《老子》又称《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 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 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 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 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 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⑥累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⑦无为: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 ⑧欲不欲:想望人所不想望的。 ⑨学不学:学习人所不学习的。 ⑩复:弥补、补救。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 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
从世俗的经验展开思辨,用“车毂”“器皿” “房屋”等生活实例,直接举例论说道理。
使用对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
处或不处
踮起脚尖的人
行走不稳
自我夸耀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我夸耀
同“形”
为,做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 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 人不能长久。( 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 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 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2.知足者指的是“知足常乐”吗?那知足是否是“满足现状、 不求进取”的意思?
➢ 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
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
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
车轮的中心部位
揉和;黏土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门窗
“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 于车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 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 无”。开凿门窗 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 方的“ 无”。所以“ 有”( 车子、器皿、屋室) 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 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 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理解文本
重点字词;课文翻译;理解内 容;情景默写
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毂(gǔ) 埏埴(shān zhí)户牖(yǒu)
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老子轶事
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她已有七月身孕, 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 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 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 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 “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
背景简介
春秋前后时期地图对比
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 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 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 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 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 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 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其作品《道德经》; 其思想主张
中国哲 学开山 之祖
文学家
史学家
太上 老君
道教 始祖
曾任守 藏史
春老 秋子 末, 期姓 人李 。名
耳 , 字 聃 ,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 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 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 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 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1.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运用的论证方法?
企者 跨者 自见者 自是者 自伐者 自矜者
不立 不行 不明 不彰 无功 不长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 为会导致失败, 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不 能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 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 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 踏实地,以一颗平常心去 面对,方可长久。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 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 “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他 认 为 “ 道生万物”,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 万物都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 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
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 人能够长久 。
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 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 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 是长寿。
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 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①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②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③泮:同“判”,分离 ④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⑤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
事物
未变 未兆 脆弱 细微
易持守 易解决 易消解 易散失
排比句,强调做事要 善于把握先兆,抓住 苗头,防患于未然。 凡事在初始阶段更便 于控制,利于解决。
4.怎样理解“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
“自伐”“自衿”,是自夸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最能干,好胜好强,好大喜功, 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这样的人,到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连性命都可能被丢 掉。
➢ 5.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 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探究文本,理解内容
➢ 2.怎样理解本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①“企”意为抬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 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 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
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 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 受到惩罚。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看图悟道 正脸还是侧脸?
学习目标
肆
了解老子及其 作品《道德经》
落实文言基础知 分析论证方法
识,梳理文意
概括艺术特色
思考处世的道 理及现实意义
课深理文 外入解学 延探文常 伸究本识
WENXUECHANGSHI LIJIEWENBEN SHENRUTANJIU KEWAIJILEI
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
“自知”“自胜”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
启示:通过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知足与强行,不失其所与死而 不亡,两两比较辨析,告诉人们: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 天地之志,与道长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