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 (7)2009年修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实施性
教学计划
专业:数控技术应用
学制:三年
适用对象:职业高中
制定日期: 2 009年7月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
一、制定依据
1、国家、省级有关文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原则意见》、《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试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一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试行)》、《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职业标准》(中级部分)等文件。

2、参照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项目成果——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之《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学制3年。

三、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掌握机械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数控车工操作能力,了解数控机床及其维护知识,具有专业技术的综合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能较强适应市场需要,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业务范围
面向企业生产线,从事数控加工工作。

范围有:加工工艺设计;加工程序编写;数控机加工;数控设备管理与维护;生产车间管理工作。

四、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
(一)知识结构要求:
1、具有相当于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知识;
2、能识读与绘制机械零件图、会使用CAD软件;
3、掌握机械加工基础知识、能严格按照工艺文件进行生产;
4、熟悉钳工基本操作技能;
5、掌握普通车床与铣床基本操作技能;
6、熟悉数控加工程序编制;
7、掌握数控机床操作技能(根据专业方向不同,分别掌握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三者其一,其余两种为了解)。

(二)能力结构及要求:
1、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及健康的心理;
2、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运用计算机进行技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2
淮安市淮阴区职教中心省课改实验校申报材料
A 课程开发技术
4、了解企业数控加工的生产过程与生产管理;
5、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保护、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6、解决数控加工中的一般技术问题能力;
7、产品检测评估能力;
8、使用CAD/CAM软件进行数控编程的基本能力;
9、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知识及技能;
10、数控机床操作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11、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竞争和创新意识;
(三) 技能要求
毕业前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证书(或其他同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数控车”(铣)中级、“维修电工”中级、“车工中级”中级等职业资格证书。

注:根据专业方向不同,数控加工方向专业技能证书为“数控(铣)车、车工”中级;电气维护方向为钳工中级和“维修电工”中级。

五、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一)公共基础课
1.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36学时)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

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认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了解职业、职业生涯、职业理想的内涵。

理解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观念:初步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基本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形成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未来职业发展的态度。

运用:区分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其他人群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培养自信、自强的心态。

2. 职业道德与法律(36学时)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认知:了解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诚礼貌;以讲礼仪为荣,以不讲礼仪为耻;追求高尚人格,维护自己的文明形象。

运用:自觉践行礼仪规范,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

3. 经济政治与社会(36学时)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A1-1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及修订说明3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4. 哲学与人生(36学时)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

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认知: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前提和基础。

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运用: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5.语文 (196学时)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

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5.数学 (164学时)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

必学内容:集合、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初步。

限定选学内容:三角计算及其应用、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复数及其应用、逻辑代数初步、算法与程序框图、数据表格信息处理、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线性规划初步。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数形结合、逻辑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7.英语 (182学时)
英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4
淮安市淮阴区职教中心省课改实验校申报材料
A 课程开发技术
的能力;使学生能听懂简单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语篇及简单应用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打下基础。

8..计算机应用基础 (144学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9. 体育与健康 (144学时)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10.艺术(综合文科,72学时)
艺术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以讲座、活动和自学为主的学习模式。

培养学生对音乐、美术、历史、地理、人文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理解。

如音乐方面:了解简谱与五线谱乐理知识、欣赏音乐的三个阶段、音乐基本表现手段、常见歌曲与乐曲的体裁、中西常见乐器、音乐语言和歌曲含义等。

美术方面:了解美术欣赏的基本知识、基本特点和种类、美术作品的形式要素等常识,能赏析中外名画,能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中的美进行欣赏。

教育青少年是非分明、推心置腹、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做人品行,训练青少年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雅、讲究礼貌的行为举止,提高青年自身素质和修养。

11.心理健康(36学时,选修)
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心理和谐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

其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2.物理(36学时,选修)
物理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机械建筑类、电工电子类、化工农医类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物理对科技进步,对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3.化学(36学时,选修)
化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A1-1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及修订说明5
类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与化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物质变化规律,帮助学生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选修说明:选修课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适应学生的发展而开设的,具体安排见选学课程教学时间安排表,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

(二)专业技能课
1. 机械识图(72学时)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知识。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绘图技能以及尺寸标注能力。

本课程以投影理论为依据,重在读图与绘图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2.维修电工技能(60学时)
通过电工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养成规范化操作习惯,掌握安全用电常识、电工基本操作工艺、室内布线与照明电路,会正确使用电工仪表识别、检测常用低压电器,会拆装、保养、维护单相、三相电动机,会安装简单电力拖动电路,并能排除简单故障。

3.电工电子技术基础(72学时)
讲授电工基本知识、线性直流电路、磁场、电磁感应、正弦交流电路、电容器非正弦周期电路、电路暂态响应、三相电路和电动机及其电子基础知识。

使学生掌握有关电路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方法和电子基础知识。

4. 机电商品学(36学时)
介绍常用的工业和民用机电产品和有关元器件。

要求学生具有根据机电产品的技术特点,对其进行存贮、保管、保养及鉴别的能力。

5.计算机绘图(72学时)
能够正确地使用常用的绘图软件,进行工程作图;了解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能用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

6.车工工艺及技能(126学时)
学生能掌握普通车床的基本操作,掌握简单工件的加工工艺,能够达到加工精度要求,总体水平达初级工标准。

7.数控车(铣)削与编程(72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授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机床程序编制方法,介绍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机械结构及伺服驱动系统、插补原理及其数据处理方法等内容。

通过编程训练及对数控机床的操作,使学生具有数控编程和操作的能力。

8.机械制造基础—-基本常识(72学时)
本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介绍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加工方法选择、编制工艺规程、刀具、夹具、量具、材料与热处理方面的知识。

6
淮安市淮阴区职教中心省课改实验校申报材料
A 课程开发技术
9.PLC技术基础(72学时)
介绍可编程控制器的基础知识及其在自动化机床上的应用。

能够编写简单梯形图。

能够进行梯形图与语句表的转化。

10.数控技能(90学时)
介绍数控车床的基础知识,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与编程。

能够掌握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能按照零件图正确编写加工程序,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及常见故障的排除。

11.金属切削机床(72学时)
本课程讲授机床原理及故障诊断方法及维修技术,使学生掌握机床维修技术。

使学生了解主要金属加工机床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了解机床加工范围及加工原理。

切削原理及刀具结构及应用范围。

12.《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基础——电气控制技术》(72学时)
课程内容包括交直流电路基础知识,常用电工元器件,电机调速及控制技术基础;电子元件,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基础知识;气、液压控制原理、元件与典型控制回路;常用传感器与PLC应用技术基础。

通过电工、电子操作训练,达到初级电工技能水平;通过气、液压控制技术训练,学会正确选用相关元件,能设计制作较简单的控制回路,具有气、液压控制回路的维护和常见故障的分析判断能力。

A1-1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及修订说明7
8
七、课程结构
淮安市淮阴区职教中心省课改实验校申报材料
A 课程开发技术
八、教学活动时间安排(参考表1、2、3、4)
A1-1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及修订说明- 9 -
A 课程开发技术
九、计划实施说明
1.每学期各门课以百分制计算,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中评价×30%+期末考核×40%
2.三年至少修完170学分才可毕业。

3
注意:a.上述加分只能代替选修课学分,不得代替必修课学分。

b.获得其他荣誉称号(证书)可参照执行。

4.省重点以上职业学校学生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中级以上),其它技能证书及等级(计算机、普通话、英语)是否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暂有各校自行确定。

5.获得本专业资格证书(初级)可获得8个学分,中级16个学分,高级24个学分;获得计算机初级证书可获得3个学分,中级6个学分,高级12个学分(此学分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学分的一部分,但不能超过其总学分的一半);获得英语初级证书可获得3个学分,中级6个学分;高级12个学分(此学分作为英语学科学分的一部分,但不能超过其总学分的一半);获得普通话三级乙等可获得3个学分,三级甲等可获得6个学分,二级乙等可获得12个学分((此学分作为英语学科学分的一部分,但不能超过其总学分的一半)。

6.各校根据本教学计划,按各专业方向制订更具体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制订本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7.周学时数一般为26—30学时,教学实习与生产实习可按每周约30小时安排;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的比例一般为1:2;毕业综合实践(生产实习)一般安排一年。

A 课程开发技术
十、计划修订说明
1、本教学计划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并参考了《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而制定的,制定时采用了模块式结构,增加了校本课程——选修课。

2、本课程设置分为模块式结构即:①文化基础模块,②专业基础模块,③专业活模块,④专业技能模块,⑤专业选修模块。

文化基础模块与专业基础模块是电类专业所必修的课程。

专业活模块根据培养目标、专业方向的需要分为三个模块:家电维修、电气技术、电子产品制造工艺。

各校可结合本校的实际,选择其中某一模块,专业活模块一经选定后,则成为必修的内容。

专业选修模块是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适应今后就业的需要而设置的,原则上各校结合自己的特色与专业培养方向而加以选择确定,选择时必须确保每周的课时数,不得将选修课的课时改作为自学课。

3、为加强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计划中所确定的专业技能模块、课堂实验教学与顶岗实习,各校要确定训练时间,保证训练的质量。

4、在实习实训练方面,也做了许多的调整。

第一、二学期的实验、实习多属于公共实验、实习,第三、四学期为专门化方向的实习。

原因是在课程设置来看学生在第三学期开始朝着自己所选的专门化方向发展。

5、主要参加人员:主要参加人员:刘正霞魏倩常文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