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第10课酬赠诗四首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酬赠诗四首
对应学生用书P34
张籍(约766-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

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

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有《张司业集》。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

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十五岁明经及第,宪宗元和初年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长庆二年官至宰相,四个月后调同州刺史,又任浙东观察使,53岁暴卒于武昌节度使任上。

元稹与白居易友善,同倡新乐府,世称“元白”。

他主张继承杜甫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新题乐府》和《乐府古题》等诗,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

但讽刺力度远不及白居易诗,他说:“词直气粗,罪尤是惧,固不敢陈露于人。

”有《元氏
长庆集》六十卷。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名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

其诗辞意清新,描写细致。

有《朱庆馀诗集》一卷。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十四年中博学宏词科。

顺宗永贞元年(805),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革新集团核心人物,时任礼部员外郎。

同年八月,宪宗李纯即位,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

元和十年(815)改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四年后病死任所。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与韦应物并称“韦柳”。

有《河东先生集》。

《节妇吟》节妇吟,乐府诗题,题下原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

中唐以后,藩镇日渐坐大,而朝廷积弱日久,已难控制,割据之势日成。

藩镇为增加实力,常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朝廷官员和文人。

一些不得志的官员和文人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为此写过《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

张籍在
此点上与韩愈心志相通,都是主张统一,反对分裂.此诗便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作。

《酬乐天频梦微之》此诗作于宪宗元和十年(815)。

这一年王承宗、李师道等藩镇派人在京城暗杀了主张平藩的宰相武元衡.当时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他立即上书要求追查凶手和幕后主使,被藩镇势力以“越职言事”之罪名,贬为江州司马。

元稹听说后,写有《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得乐天书》。

白居易有《梦微之》诗相送,此诗便是诗人收到白诗后非常感动而写下的答诗.
《近试上张籍水部》此诗约作于宝历二年,诗题一作“闺意献张水部”。

唐代应试举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目的是希望声名传入主考官耳中.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奖掖后进闻名于士子之中。

朱庆馀临考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此诗作于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

诗人时当壮年,正是大展宏图之际,但政治上的沉重打击,使他忧危愁苦,心情难平。

《新唐书》本传言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

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浩初上人,著名禅师龙安海的弟子,时在柳州,与柳宗元友善.
酬赠诗
酬者酬谢之意,为表达自己的感谢而赠予对方的诗就是酬赠诗。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等人的作品.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

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酬赠诗通常是有赠就有酬、有来就有往的,而且常常和赠诗的韵.
酬赠诗具有表达委婉曲折、常用比兴手法的特点。

酬赠诗和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有所不同,酬赠诗是从诗的功用角度命名的,而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是从诗的题材角度命名的。

对应学生用书P35
1.妾.(qiè) 2.缠绵
(chán mián) 3.
..
红罗襦.(rú)
4.执戟.(jǐ) 5 。

夫婿
(fū xù)
..
6。

剑铓(máng)
1.妾家高楼连苑.起苑:园林
2.事.夫誓拟.同生死事:侍奉拟:打算
3.唯梦闲人
不梦君闲人:不相干的人
..
4.洞房昨夜停.红烛停:安置,安放
舅姑:公公婆婆
5.待晓堂前拜舅姑
..
6.画眉深浅入.时无入:合乎
7.海畔尖山似剑铓.铓:刀刃的顶端
8.若为
化得身千亿若为:怎么能够
..
1.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2.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3.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4.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5.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6.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7.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错误!
对应学生用书P35
一、阅读《节妇吟》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赏形象]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节妇”形象?
提示: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

[品语言]
2.诗文中哪些语句是女主人公拒绝第三者“君"的理由?她为什么这样说?
提示:①“君知妾有夫”“良人执戟明光里"“事夫誓拟同生死”“何不相逢未嫁时”.②她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让“君"知道自己的境况和意愿,从而让他体谅自己;另一方面让“君"看到自己对他的尊重,而不至于让他自尊心受损,以致恼羞成怒。

[析技巧]
3.这首诗从表面看来是一首男女恋情诗,实际上却是一首写自己政治观点的诗,你认为运用了怎样的手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提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诗中的“节妇”和那个“君"分别喻指诗人张籍自己和对方李司空师道。

“珠”喻指李司空对张籍的招揽。

“接珠”表示对李师道好意的领会,“还珠”表明对朝廷的忠心;先“接"后“还”既达到了最后拒绝的目的,又没有因此而得罪对方。

鉴赏指导……………………(技法点拨,触类旁通!)
古代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比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用,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

比兴手法的作用:
1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领起下文.
2诗歌的“起兴”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3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之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悟情感]
4.诵读《节妇吟》,体会诗句中蕴涵了怎样的情感,分析主人公情感上有怎样的矛盾。

提示:①情感:对“君”的埋怨—-对“君”的感激——为“良人”自豪—-对“君"的感激——对“良人”的忠贞--对拒绝“君"一事感到遗憾、哀伤.②矛盾:“我”应该忠于“良人”,但是“我”也感激“君”对“我”付出的真情。

面对矛盾、痛苦,渴望为对方所理解.
二、阅读《酬乐天频梦微之》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品语言]
5.“我今因病魂颠倒”中的“病"用得好,你认为这个字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提示:“我今因病魂颠倒"一句写出了自己疾病缠身,神情恍惚的处境。

元稹在通州因患严重疟疾,身体状况日下,记忆力也大不如前.而“病”除了身体疾患之外,更有沉重的精神上的苦闷,凄苦无比。

[悟情感]
6.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通过写不同寻常的梦境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同时写出了自己的凄苦处境。

三、阅读《近试上张籍水部》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赏形象]
7.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
提示:这首诗刻画了一位娇羞、可爱,担心、惶恐填充于心的新嫁娘的形象。

[析技巧]
8.这首诗采用了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手法?请举例予以说明。

提示:采用了“比”的手法.如诗人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

[悟情感]
9.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的对话,是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

作者借此表达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期待。

四、阅读《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品语言]
10.有人说“散上峰头望故乡”一句的“望"用得好,你认为它在
诗中有何作用?
提示:“望”字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伸援手的急切期待。

[析技巧]
1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悟情感]
12.“海畔尖山似剑铓"中“山”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提示:诗中“尖山似剑铓”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园愁肠如割的痛楚。

对应学生用书P92
一、阅读鉴赏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典故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颔联借用向秀作《思旧赋》和王质烂柯人的典故,感情表达更加丰富,含义更加耐人回味,表达了诗人被贬23年后回来的恍若隔世、生疏惆怅的感受。

(2)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对此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都运用了“比”的手法(答其他手法都不给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

(2)《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的肯定,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①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 ①这是作者被贬永州迁居愚溪后的诗作。

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③夜榜:夜航。

(1)请结合具体意境,对“夜榜响溪石”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

”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怨"与“不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在天黑的宁静中,荡着小船归来,夜船触溪石而发出声响。

这里以有声表现无声,烘托出诗人“溪居”之所静谧的氛围,反衬了四周环境的寂静.这看似随意的一笔,深合高超的艺术辩证法。

(2)全诗表面写溪居生活的闲适,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但诗中实际表达了作者谪居时的抑郁之气,“闲依”其实是不能为世所用的百无聊赖,“偶似"则表明诗人并非真有隐士的淡泊心境,“来往不逢人”则写出诗人的孤寂。

二、语言表达
4.把下面的四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唐诗难道不正是表达了中国文化青春少年的梦吗?唐诗是早晨,
是少年,不是下午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长途跋涉、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历尽坎坷、风霜满面仍有少年精神,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
①而早晨是不提问题的、不分析的、不反省的
②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的
③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④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沉思的、分析式的、要不停想问题的
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段中主张唐诗应该如同“青春少年”,是属于“早晨”的,所以应该少一点成年人的“风尘仆仆"“风霜满面".所以横线处应承接前句的“下午茶”,首先选④;接下来话题一转,具体说明“早晨”,应选①;再由句式的特点-—判断句式,排出③②。

所以顺序为④①③②。

答案:④①③②
5.(大纲卷)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2008年至2012年五
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和图表中的各个要素:
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等。

同时要注意全面解读:既要横向比较(城镇与农村),又要纵向比较(五年间的变化)。

从两条线(城镇和农村)五年间各自的变化来看,人均文化消费支出都是逐年增加的;从两条线间的对比来看,城镇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一直高于农村,并且二者的差距在逐年加大。

参考答案:(示例)图表显示,2008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均逐年增加,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增幅大于农村居民,二者的差距在逐年加大.
长时间在病榻中苦闷,百无聊赖,幸近有起色,我想起找出台湾大学前中文系主任叶庆炳先生所编的《中国文学史》来浏览消遣,在读到中唐诗时,其中提到张籍之写实诗中有脍炙人口之《节妇吟》
一章,读之殊感兴味,特抄录于后,以供同好吟赏,并述明我对这首诗读后的感受与想法,请不吝指教。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我初看这首诗,里面充满了许多矛盾。

首先说:称得上“节妇”二字,要人人赞扬她的品德、操守等的一向冰清玉洁,方为合适。

诗中这对男女人物究竟是什么关系?不得而知。

但是这位男士却大胆多情馈赠有夫之妇以饰物明珠一对.我不明白这位男士为什么要萌起赠送的动机,猜想是这位少妇的年轻而貌美吗?我不明白这中间的缘由,总觉得这样的爽朗行为难免有些唐突。

但引以为奇的是这位少妇居然十分大方地乐于接受,而且还心存感激(有“感君缠绵意”句),
当收到一位男士的珍贵礼物后,不但未保密收藏起来,而且还大大方方地马上挂在红短外衣上,以增光彩。

这位少妇家有高楼大厦,她的丈夫是在宫殿里为皇帝做警卫工作。

我揣摩这两位人物应有什么渊源,但她却又大胆肯定地说出这位男士的心地光明如同日月一般.同时她又坚定表白她自己与丈夫的恩爱能同生共死。

但最后她还是流着眼泪把这明珠还给了这位男士,并慨叹于这位男士何不在她
未嫁之前早来相逢呢!言外之意是说有夫之妇今非相爱之时矣.
再分析一下她马上能系珠于襦。

心许之矣!因为顾虑到她丈夫是贵显而佩带武器在皇宫中不可得罪的军人,因之忍痛退回礼物,在还珠之时,涕泗流连,悔恨无及,大有不舍之意,彼妇之“节”,有不实耳!我们暂不说妇人从一而终及男女授受不亲的旧礼教观念,但在一般社交礼节中,妇女不可随便接受男士的馈赠,此乃常理。

盖女士若以珠诱而动心,岂非上当!因之,我以为此女不得称为“节妇".虽然说最后能悬崖勒马,还君明珠,保卫了道德的藩篱,未有妨碍家庭。

至于妇女的感情生活与道德观念之冲突,在旧式婚姻制度中,女性偶然对所爱之对象动情,似亦为人情之常,纵然偶有此机遇触动于心弦,但在理智与感情抵触矛盾的关系中,也不能感情用事,混淆不清,最后必须感情理智化,稳定情绪,使事理分明,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女士与先生,均宜慎乎哉。

(有删改)[赏析]本文笔墨不多,言简意赅。

它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把“理”寓于形象之中,使读者通过艺术形象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作者以小见大,由事入理,语言轻松风趣,在善意的规劝或无情的嘲讽中,写了点滴的感受、片断的思想.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