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园地七课时安排2课时
课标分析课



1.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
笔临摹正楷字帖。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
得的语言材料。





(学什么)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
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4.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
笔画的字。

5.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学到什么程度)
1.能够交流自己的摘抄成果,发现摘抄的好处,梳理出照抄的基本方
法,并愿意主动摘抄积累。

2.正确运用“得”造句,能够举一反三。

3.能用上一句话的结尾词语做下文的开头续说。

4.能观察例字,并写好带有撇和捺的字形,做到舒展有度。

5.正确朗读古诗《采莲曲》,并熟读成诵,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采
莲曲》的内容。

(怎么学)
1.通过交流展示摘抄成果、阅读交流平台、对比交流结果,梳理摘抄
的基本方法。

2.通过阅读教材例句、想象画面、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思维扩
展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得”的用法。

3.通过传统故事导入、自读课文例句、想象画面,引导学生续说句子。

4.通过观察例字,认真观察字体布局,并阅读泡泡语中书写提示,自主练写、教师指导,回顾所学生字,练习撇捺舒展。

5.通过观察插图、拓展诗歌背景、多媒体营造氛围,想象采莲姑娘与荷叶融为一体的场景,背诵古诗。

教材分析1.地位
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共有4项内容:“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词句段运用”让学生自然区分“的”“地”“得”的不同用法,初步感受“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书写提示”中提示了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日积月累”是让学生积累背诵古诗《采莲曲》。

2.内容与重点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4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具体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积累喜欢的语句”,进一步养成摘抄积累的习惯,提高书面表达的丰富性。

教材以学习伙伴讨论的形式,提出了“归类照抄”“摘抄时写下感受”“注明出处”等要点。

其中,“标明出处”的要点,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来源和真实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词句段运用”有两项内容。

第一题呈现了几个“得”后带补语的例子,引导学生想象例句中描写的情形并照样子写句子,旨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语感,今后能够自然区分“的”“地”“得”的不同用法,并正确使用。

第二题是初步感受“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续说这样的句子。

“书写提示”以8个字为例,提示了“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

“日积月累”安排了古诗《采莲曲》,描写了少女采莲的场景:她们穿着与荷叶颜色 -一样的裙子,隐人了茂密的荷叶中。

人们听到歌声,才知道她们正忙着采莲。

古诗朗朗上口,富有意境,旨在让学生积累背诵,感受
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情分析1.已知: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加上学习完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后,初步落实了“积累喜欢的语句”,养成了摘抄积累的习惯。

学习本单元的语文园地时,他们基本能够自己归纳总结出摘抄的基本方法。

而古诗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背诵起来也应该比较容易。

2.困难和障碍:
在学习“得”用法时,想要自然区分“的”“地”“得”还是有一定难度。

3.突破措施:通过阅读教材例句、列举大量例句练习、归纳总结三“de”用法公式,引导学生掌握“得”的用法。

教学目标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4.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5.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重难点重点:分享优秀课文例句,交流自己摘抄成果、分享摘抄方法,阅读教材上学习伙伴的话,和自己交流的内容进行对比,结合两者,梳理摘抄的基本方法。

自由讨论,观看优秀摘抄范例、制作文摘卡,形成主动摘抄意识;阅读教材例句、进行大量例句练习仿说,感受“得”的用法。

难点:自读课文例句、想象画面,符合创设情境续说句子;观察书写要点、自主练习、同桌互评,把撇捺写舒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根据自身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古时候理解了什么,背诵诗歌
第一课时
教学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


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重难点重点:分享优秀课文例句,交流自己摘抄成果、分享摘抄方法,阅读教材上学习伙伴的话,和自己交流的内容进行对比,结合两者,梳理摘抄的基本方法。

自由讨论,观看优秀摘抄范例、制作文摘卡,形成主动摘抄意识。

难点:阅读教材例句、进行大量例句练习仿说,感受“得”的用法;自读课文例句、想象画面,符合创设情境续说句子。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板书:语文
园地)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1.不知什么时候,落起了春雨,轻轻地,听不见淅沥地
响声,像一种湿漉漉地烟雾,轻柔地滋润着大地。

春雨
过后,太阳出来了,一片晴朗。

整个世界像刚洗过似地,
特别清爽,空气十分新鲜,呼吸一口,甜丝丝地,像喝
了蜜一样。

评析:这段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
了春雨的惹人喜爱。

春天来了!你看万紫千红的花开了,把可爱的草,树木,
鸟,兽,虫,鱼都从寒冷的冬天中叫醒了,使得大地恢
复了生机。

那些野花像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眨着眼睛。

评析:这段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动植物人的思
想感情,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恢复了生机的大地。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

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
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
出示精彩片段,能
否说出句子的精
妙之处。

志存高远;读书,使入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评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段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2.学生阅读,交流感受。

3.教师小结。

摘抄,即从文刊、文件等里阅读,再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

(板书:摘抄)
4.鼓励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做
法和经验。

5.交流对比,梳理方法
第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1)圈点勾画。

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

”“?”“┄┄”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2)作批注。

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

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4)做卡片。

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6.善于摘抄。

(1)摘抄型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

(2)提纲型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的形式摘录下来。

(3)感想型笔记,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能否交流展示自己摘抄成果,能否结合交流平台内容,梳理摘抄的基本方法
能找出适合摘抄的类型
(4)评价型笔记,可以品评谴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7.摘抄注意的问题。

一是摘抄内容分门别类。

如: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
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等;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记名人名言、警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

二是边摘抄边背诵,尽可能多的记下那些应该记住且能记住的好东西,使语言的积累更厚实。

(板书:摘抄分门别类边抄边背)
8.教师小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在平时的阅读实践中,摘抄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逐步形成影响自己一生的日积月累的摘抄好习惯,积硅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

培养好读书,勤积累,在不断的内外吸收中提高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能说出摘抄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环节二
二、词句段运用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照样子写句子。

(1)
◇小家伙摔得还挺重。

◇王老师急得直跺脚。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妈妈累得。

◇得。

(2)指名读前三个句子,齐读,男女比赛读。

(3)小组交流,读读句子,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
点。

把后两个句子写完整。

能否正确流利并
读出句子中的情

读句子,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把后两个句子
写完整。

(4)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5)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积累的这样的句子。

他高兴得手舞足蹈。

太阳光把大地晒得热气腾腾的。

花儿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这片草原辽阔得一眼望不到边。

他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老奶奶笑得直不起腰。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自由朗读,谈感受。

(2)小组交流,说说发现了什么。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第一句中加点的词语是“河流、大海”,这是水域不断变大的过程。

第二句中“月亮”“小桥”共同的特征都是“弯弯的”,如果接着往下说,“小桥的旁边是弯弯的小船”。

(4)朗读积累。

能否说出句子的特点并照样子正确写出含“得”的语句
能够说自己的发现并符合创设语境进行续说




课下积累摘抄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

书设计摘抄:分门别类边抄边背
“得”字短语仿写句子
第二课时

学目标1.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2.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学重难点重点:观察书写要点、自主练习、同桌互评,把撇捺写舒展。

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根据自身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古时候理解了什么,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一、书写提示。

板块一:书写提示
能否正确书写汉
1.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这些字都有撇和捺)
2.看提示
旁边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提示了撇捺要舒展,才能写得美观)(板书:撇捺要舒展)
3.写一写
(1)先照着上面的笔顺写,一边写一边念笔画名称。

(2)再在田字格中写,写好之后对照比较,看看哪个笔画没有写好,再重写。

字并舒展撇捺。

其中评价的要点:是否居中写,撇捺是否舒展,书写是否工整、美观。

环节二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板书:采莲曲)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师范读,学生跟读。

互相交流识记生字。

自由朗
读。

3.教师简介:《采莲曲》是唐代王昌龄创作的七言
绝句。

《采莲曲》为乐府旧题,内容多为描绘江南水乡
秀丽的风光、采莲女的纯洁活泼及她们真挚甜美的爱情
生活。

王昌龄的这篇《采莲曲》以民歌般的语言,歌唱
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内容健康活泼,如炎炎夏日中的
阵阵荷风,给读者带来清新自然的感受。

(1)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2)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能否通过多种方
式朗读、教师范
读、背景拓展等方
式了解诗歌的意
思,并背诵积累。

(3)芙蓉:指荷花。

(4)乱入:杂入、混入。

(5)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6)闻歌:听到歌声。

(7)始觉:才知道。

4.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5.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作者简介: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结合注释,能否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作业设计1.练习带有撇捺的汉字
2.背诵并默写《采莲曲》

书设计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