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作文素材:“宝藏爷爷”袁隆平,不知疲倦,永远向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藏爷爷”袁隆平,不知疲倦,永远向前
据新华社及多家媒体证实:“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现居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袁隆平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阅读。

袁隆平的故事概括
1 、让自己的科研成果逃过劫难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

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

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

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

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

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

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等到第二年6月,他又被派往100公里外的溆浦县低庄煤矿"宣传毛泽东思想"。

两个月后,因为两个助手写信向上面反映,引起省科委和农业厅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科研协作组,才把他调往长沙工作。

2 、立志学农,袁隆平为梦奋斗
高中毕业以后,报考哪一所大学呢?这个问题成了袁隆平全家争论的焦点。

当时,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19岁的袁隆平,已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他想:第一,父亲要自己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是希望自己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

对此,袁隆平毫无兴趣。

第二,想赴重庆求学。

抗日时期的“陪都文化”,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个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着深厚的感情。

第三,在小学阶段,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想到这些,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
善良的母亲讲出了自己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见你还要认真考虑。

当然最后还得由你自己作主!”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熟悉隆平的个性,既然儿子立志学农,他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了。

袁隆平就这样义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
袁老接受专访,谈到招收学生条件:
“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乍听起来充满土味儿的“门规”,是袁老一直践行的科研姿态,某种程度上也是他成功的关键:
——脚踏实地、不辞辛苦。

这条朴素且颠扑不破的品质在袁老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中国遭受了无比严重的自然灾害:
饿殍遍地,人命如蝼蚁般廉价;
抢树皮,抢毒草,抢泥土……
凡是能用来填肚子的,不管有没有毒,都往肚里塞;
就算中毒,也能挨个十多天;
不吃,一天都撑不过去。

“饿死人”这段梦魇,“吃不饱”的恐惧感,常常萦绕在袁老脑海中。

想我泱泱大国,却被一粒小小的米困住了。

从此,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让更多的人吃饱饭!
2
水稻就像他的孩子一样,常常被挂念着:
领奖前他会特意去跟超级稻告别:“你们乖乖的哇,我过段时间就回来啦!”
晚上做梦也在念叨这些宝贝:“哎呀,今天外面下雨,不知道长得怎么样了!”
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田野里看它们:“好久不见呀,我真的太想你们啦!”
它们还常常出现在袁隆平的梦里:
他梦见试验田里的水稻高得像高粱,稻穗长得像扫帚,谷粒大得像花生米,他和助手就坐在瀑布一样的稻穗下乘凉……
这个真实存在梦,老人将它称为:禾下乘凉梦。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梦:覆盖全球梦。

世界上50%的水稻田都种上了杂交水稻,全球稻米产量再增加1.5亿吨,增产的粮食能多养活四五亿人。

在他眼里,我们只有18亿亩耕地,18亿亩能不能保得住还是个问题,这也远不能喂饱14亿人口。

为了这两个梦,老人投入了他的一生,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他却喂饱了全世界21%的人。

养活数亿人的袁隆平,今年9月就要过90岁大寿。

这么大年纪了,却依旧很“贪心”:还要继续钻研农作物种植,只为自己更大的梦想:
高产!更高产!超高产!
3
在自我坚守的同时,他也将这种性格传承给子子辈辈。

1963年,33岁袁隆平与小自己8岁的邓哲结为夫妻。

两人从恋爱到结婚总共不到一个月。

“闪婚”+“晚婚”,都阻挡不住他成为宠妻狂魔。

给妻子邓哲写情诗:
“一个人如同一粒尘土,无论怎样飞扬,怎样喧嚣,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家的土地上;
一个丈夫如同一片落叶,无论他怎样张扬,怎样的由绿变红、变黄,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己妻子身边……”
老两口出门购物,袁老想帮妻子换手表,但是嫌贵没买成,出门的那一刻,他说:“不要手表了,然后剥了一个山楂片给她吃。


结婚没几年,大儿子袁安定出生,受父亲影响,从小就爱读书学习,大学考取管理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种子公司。

不甘平庸的他,工作几年后就主动跳出国企,放弃“铁饭碗”,选择自主创业。

虽然创业之路坎坷崎岖,但传承了父亲品质的袁安定,不灰心、不放弃,凭借他坚韧与努力,如今已是农业领域知名的企业家。

1968年,二儿子袁定江出生。

1991年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他选择南下到珠海,先后担任农民委主办会计、市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组业务主办、市府办秘书。

和哥哥一样不满现状,他选择在工作之余继续攻读武汉大学EMBA课程。

父亲不善经商,对此也没给他任何指点,但骨子里性格与父亲一脉相承,不急不躁,朝着目标步步迈进,成为上市公司副总裁。

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但这份得天独厚的资源没用在两个儿子身上。

袁老不觉惋惜,因为他从不强迫孩子必须“子承父业”,反而特别尊重他们自主选择权。

1970年小儿子袁定阳出生,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展现出对农学的兴趣。

1990年报考广西农学院(现为广西大学)农学专业。

4年后毕业,进入父亲的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担任助理研究员。

袁老也毫不吝啬对小儿子的帮助,也毫不避讳对儿子的提携:
“我的老三还可以,他肯学习(农学),我就给他创造条件。


除去课本上的专业技能,他表示自己从父亲那里感受最深的便是: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勇于探索的宝贵精神。

目前,他已是研究所当中的首席创新专家,和父亲一起研究杂交水稻,为喂饱十四亿人这个“小目标”而努力。

4
认识袁隆平,是在课本上,是在新闻里:
这位高高在上的科学家,潜心钻研的水稻专家,审慎言行的教育者。

却很少有人知道,生活中的袁隆平,极具生活情趣、还是个不服老的“梗王”。

提到保持身材的秘诀——“不要吃太多肥肉!”
不带博士生的原因——“这麻烦得很,死脑细胞的!”
获奖感言非常“不屑”——“我得的奖太多了,我不在乎这些。


看到稻田边的鸭子,跟它们叫几声——嘎嘎嘎,这些来源于大自然的小事都能成为袁老的快乐源泉。

一个拥有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的年轻人,会被称为“斜杠青年”,那么袁隆平就是妥妥的“斜杠爷爷”,他会拉小提琴,是一个游泳健将、排球老将。

曾获得市游泳比赛金牌及省比赛的银牌,还多次抢救溺水者。

他说自己:“打球二流货色,游泳那才是一流的。


当然还是个语言天才……长段英文演讲顺手拈来,常常刷屏全网。

会唱俄文歌曲《喀秋莎》,还曾教了一学期的俄文。

在纪录片中,袁老的孙女还专门提到过爷爷的语言天赋:
爷爷最关心的科目是什么?
——英语,因为爷爷英语很好!
爷爷还关心什么科目?
——数学,因为爷爷数学好像不好,哈哈哈哈……
(爷爷大学选择学农,就是因为可以不学数学。


大米(袁有清)和小米(袁有明)是袁隆平的孙女。

大米小米是袁老亲自为姐妹俩取的小名,他毕生的梦:
“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全都融入家人血液之中。

5
袁老工作极忙,对家人和孩子生活上的照顾很少,更没有多少时间指导孩子的学习。

但他低调为人、吃苦精神、坚韧品格却一直对孩子们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这也是孩子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在孙女眼里,爷爷根本不是那么“高大上”的人物,小时候根本不知道爷爷是干啥的,因为爷爷每天准时观看天气预报,便以为爷爷只是个看天气预报的。

那是因为爷爷身体力行在教育他们:做人高调不得,但搞事业的时候就得全身心投入进去。

所以再有钱,袁老也不随意挥霍,但科研经费一投就是几千万。

孙女们耳濡目染,一直践行爷爷的教诲。

从来不会炫耀自己的家庭和背景,日常注重坚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积极乐观地看待身边发生地一切。

将所学知识进行输出分享。

在采访中,也是衣着朴素,聊起天来更是落落大方,乐于分享,亲切可爱的邻家女孩。

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的家庭背景而展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

6
袁隆平像极了一个「问天要粮」的侠客。

看着他用岁月压弯的腰背,换我们和孩子如今挺拔成长。

袁老有个心愿: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

袁老的妻子有个心愿:陪着他,叫声袁先生,就是一辈子。

袁老的儿子有个梦想:能和父亲战斗在一起,喂饱全国十四亿人,造福全世界。

袁老的孙女有个梦想:我们也要成为像爷爷那样有“坚持”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