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第七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鸣、舌质淡。 心失所养——心悸。 肝失所养—头晕目眩,爪甲无华 冲任失养—月经不调,经量减少。闭经不
行,脐腹作痛、脉细或细涩。
方解
君:熟地——甘润味厚,滋阴养血。 臣:当归——补血养肝,活血调经。 熟地、当归,相须为用,增强补虚止血之
力,又具活血行滞之功。 佐:白芍——酸甘质柔,养血敛阴。
木香 陈皮 砂仁 。 功用:益气化痰,行气温中。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 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补益>>补气
四君子汤趣记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莲子 薏苡仁 砂仁 桔梗 甘草 茯苓 人参 白术 山药 白扁豆
【主治】脾虚夹湿证。 【病机】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治则】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证病机分析
气无所依,阳气浮越于外——肌热 血虚 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
不能充养于脉——脉虚,重按无力。
方解
君:黄芪——大补脾肺元气,以资生血之 源。
臣:当归——养血和营。 配伍要点: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 。
黄芪配当归,补气生血,气旺血生,血充气 固,阳生阴长,阴平阳秘,虚热自退。
配伍要点
补气药与升提药相配,为益气升阳,甘温 除热代表方。
方中以黄芪配柴胡、升麻,尤善益气而升 阳,体现了“虚者补之”、“陷者升之”、 “甘温除热”之法。
运用
1.辨证要点: 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恍白,脉虚
软无力。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2、附方:
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2、衍化方: 胶艾汤(《金匮要略》) 组成: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
黄、清酒。 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组成:熟地、川芎、白芍、当归、桃仁、 红花。
补益>>补血
四物汤趣记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 当归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 【病机】血虚气弱,阳浮于外 【治法】补气生血
川芎——辛散温通,活血行气,调经 止痛。 白芍、川芎助君、臣以增加活血行血之效。
配伍要点
地、芍得归、芎之助则补血而不滞血 归、芎与地、芍同用则活血而不伤血 是临证补血、调经的常用基础方。
临床运用
1、 辨证要点: 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 阴虚发热,以及血崩气脱之证不宜使用。
力,舌淡苔薄白,脉浮虚软。
方解
君:黄芪——补气固表止汗。 臣:白术——健脾益气,固表止汗。
黄芪、白术相须为用,增强益气实卫, 固表止汗之力。 佐:防风——疏风散邪。 配伍要点: 全方三药合用,补中寓散,散中有补,共 奏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之效。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自汗恶风外,以面色恍白,舌淡脉浮虚。
人参、麦冬合用,益气养阴之功益彰, 气阴双补。 佐:五味子——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配伍要点:
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
运用
1.辨证要点: 体倦气短,自汗神疲,口燥咽干,舌红
脉虚。 经验方:本方加丹参、葛根、黄连、黄芪、
炙甘草。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慢 心率,增加心肌缺氧耐受力和降压作用, 用治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病证。
第一节 补气
虚 2、气陷 3、气滞 4、气虚发热 5、气虚生湿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主治】脾胃气虚证。 【病机】脾胃气虚,运化乏力。 【治则】益气健脾。
主证病机分析
脾胃虚弱,运化乏力 脾虚则精微气血生化不足 ── 面色白,四肢
主证病机分析
气虚 脾不健运—食少体倦。 气不摄血—便血,或崩漏。
血虚:心失所养—心悸失眠,舌淡苔白, 脉细弱。
方解
君:人参——甘温,补脾益气。 龙眼肉———甘温,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二药合用,益气养血,补脾益心,心脾两调。
臣:黄芪、白术——益气补中,健脾养胃。 当归——补血和营,助龙眼肉补血养心。
运用
1、辩证要点: 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而虚。 阴虚发热者忌用本方。
2、特殊用量: 黄芪5倍于当归
补益>>补血
当归补血汤趣记
当鬼不写归契
归脾汤 《正体类要》
【组成】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 龙眼肉 远志 酸枣仁 人参 木香 甘草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 【病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淡脉细弱。
补益>>补血
归脾汤趣记
第三节 气血双补
概说
主治:适用于气血两虚的病证。 配伍:常用补气药+补血药。
炙甘草汤 《伤寒论》
【组成】甘草 生姜 人参 生地 桂枝 阿胶 麦冬 麻仁 大枣
【主治】1、脉结代,心动悸; 2、虚劳肺 痿证。
【病机】阴亏血少,气虚阳弱,心脉不得 充养宣通。
无力,语言轻微 脾失健运── 饮食减少,大便溏软 脾虚气弱── 舌质淡白,脉虚软无力
方解
君 人参 ── 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臣 白术 ── 苦温,健脾燥湿,
加强益气助运之力
佐 茯苓 ── 甘淡,健脾渗湿
白术与茯苓相伍,增强健脾祛湿之功。
使 甘草 ── 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治法】滋阴养血,通阳复脉,滋阴补肺
主证病机分析
阴亏血虚 阳气不足
不能奉养于心:心动悸, 不能充养于脉:脉结代, 形体失于温养:虚赢少气, 肠道失于濡润:大便干结, 舌光少苔而干。
方解
君:生地——滋阴养血,充脉养心。 炙草——补气生血,养心益脾。
2 补血剂: ┌ 活血药: │ 补气药:
甘温补血药+ │ 补益脾胃: │ 理气醒脾: └ 安神药
3 补阴剂 ┌ 清虚热药
甘凉滋阴药+│ └ 补阳药物
4 补阳剂 ┌ 补阴药
温补肾阳药+│ └ 淡渗利水药
五、使用注意
1. 辨别虚证的性质、脏腑、真假。 2.在脾胃功能不足时,应配以理气健脾,
和胃消化的品 3.煎煮时间宜长,空腹或饭前服用。 4.不可滥用补剂。
补益>>补气
或者 生脉无味买人参
补益>>补气
完带汤趣记
玉屏风散 《医方类聚》
【组成】防风 黄芪 白术 【主治】表虚自汗证。 【病机】肺虚卫气不固,腠理疏松。 【治则】益气固表止汗
主证病机分析
肺气虚 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恶风汗出, 或易感
风邪。 脏脏经络失于濡养:面色恍白,或少气乏
脉虚缓。
补益>>补气
参苓白术散趣记
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 炙甘草 人参 升麻 当 归身 橘皮 柴胡 白术
【主治】脾不升清证;气虚发热证。中气 下陷证;
【病机】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则】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甘温除热
主证病机分析
脾胃气虚 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
崩漏。 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不足:体倦食少,少
气懒言,舌淡、脉虚弱。 气虚发热:发热,自汗,渴喜热饮。
方解
君:黄芪—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肺实卫,固 表止汗。
臣: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 参、术、芪、草相须而用
佐:当归—养血补虚 陈皮—理气和中,使全方补而不滞。
佐使: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引药上行。 炙甘草—调和诸药
佐:砂仁—行气和胃,化湿醒脾。 既助祛湿,又畅达湿遏之气机。 桔梗—宣肺利气,载药上行。 大枣—补脾养胃
使:甘草—调药和中
配伍要点:
配伍桔梗意义:方中桔梗一是借其升浮之 性,与渗利药配伍,降中寓升;二则取其 上行入肺,以其宣利肺气。
运用
辩证要点: 脾胃气虚症状外,以泄泻,舌苔白腻,
主证病机分析
脾胃气虚,运化无力: 食少便溏 气血生化不足:面色蒌黄、四肢乏力、形
体消瘦、舌淡、脉虚缓。 湿阻气滞:胸脘痞闷、苔白腻。 气机升降失司:吐、泻。
方解
君:人参—甘温益气,补气健脾 白术—益气补中,健脾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
臣:山药、莲子肉—补脾益气,固涩止泻。 扁豆、薏苡仁—健脾祛湿。
第七章 补益剂
一、概念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 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 的方剂,统称补益剂。
二、适用病证
气虚、血虚、气 血两虚、阴虚、 阳虚、阴阳两虚
三、分类
补气 补血 气血双补 补阴 补阳 阴阳并补
四、配伍
1 补气剂: ┌行气药物 │补血药物
甘温补气药+ │补益脾胃药物 │利水渗湿药 └ 升阳举陷药
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效。
运用
辨证要点: 面色萎白,食少神倦,四肢无力,舌淡
苔白,脉虚弱。
附方
1 六君子汤 方源:《医学正传》 组成: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 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
2 香砂六君子汤 方源:《古今名医方论》 组成:人参 半夏 白术 茯苓 甘草
佐:酸枣仁——养心安神。 远志——宁心安神。 茯苓——健脾宁心安神。 木香——理气醒脾,使全方补而不滞。
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心脾两调,重在补脾。气血双补,重在补 气;意在益气以生血,补脾以统血,达到 气旺血生,统血归脾之目的。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及崩漏,舌
补益>>补气
玉屏风散趣记
玉屏风散与桂枝汤同治自汗之别
方名 桂枝汤
主治证
病因病 机
风邪伤
外感风寒 表虚自汗
卫,卫 强营弱,
营卫不
和
治则
解肌发 表,调 和营卫
组方配伍
桂枝为君,配 芍药、姜、枣 既解肌发表, 又敛阴和营而 调和营卫
表气虚
玉屏风散 表虚自汗
弱卫气 不固
固表止 黄芪为君,配 汗 白术补气固表,
病机:脾肾虚损,湿浊下注
治则:补脾益肾,固涩止遗
处方:
党参20g 白术10g 云苓15g 山药15g 苡米30g 益母草15g 黄芪20g 杜仲15g 枣皮15g 泽泻10g 炙草10g 茅根30g
10剂,水煎服。
李某,女,26岁
患者10天前顺产一女婴,产后4天开始发热, 恶露腥臭,诊断为产后感染,经青霉和丁 胺卡那霉素治疗5天,仍发热,体温在 38℃—39.3 ℃之间。
补益>>补气
补中益气汤趣记
不中意赶虎, 皮人骑猪当马
类方比较
四君子汤与补中益气汤均具有益气补中,健脾 养胃之功。用治脾胃气虚而见面色萎白,少气 体倦,纳呆,舌淡脉虚弱等见证。
四君子汤重在益气健运脾胃,为补气的基础名 方。是治脾胃气虚证的代表方。凡中气不足, 脾胃运化乏力而见面色萎白,气短体倦,食少 便溏,脉虚弱者,均可应用。
【组成】人参 麦冬 五味子 【主治】气阴两伤证 【病机】气阴耗伤 【治则】益气生津,敛汗生脉。
主证病机分析
气阴两虚 气虚脏腑经脉失于濡养:气短体倦,神疲
懒言,甚者气促气喘,脉虚。 阴津不足,津不上承:口渴咽干,舌燥,
舌苔薄而少津。
方解
君:人参——甘温,益气生津,固脱止汗。 臣:麦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
少佐防风,兼 以祛风
第二节 补血剂
概说
主治:适用于血虚的病证。
症状: 回顾一般症状 1、血虚 2、血滞
四物汤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主治】营血虚滞证 【病机】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虚、瘀) 【治法】补血活血
主证病机分析
营血亏虚 不能濡养 滞涩不畅 清窍形体失养—面色苍白无华,唇口色淡,
就诊时见: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倦怠乏 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病机: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则:升举中气,甘温除热
处方:
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12g 陈皮10g 升 麻6g 柴胡10g 当归10g 金银花15g 连 翘10g 炙草6g。 7剂水煎服
生脉散 《医学启源》
补中益气汤尤善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临 证尤多用治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证,久泻久痢 证,崩漏证,以及气虚发热证。
病案分析
王某,女,31岁。 患慢性肾炎3年余。每次检查小便常规:蛋
白在(十十十十)之间,感冒后检查小便还 有红细胞出现。曾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 黄丸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就诊时见:精神欠佳,腰酸不适,面色苍 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小便常规 检查:蛋白(十十十),红细胞少许。
行,脐腹作痛、脉细或细涩。
方解
君:熟地——甘润味厚,滋阴养血。 臣:当归——补血养肝,活血调经。 熟地、当归,相须为用,增强补虚止血之
力,又具活血行滞之功。 佐:白芍——酸甘质柔,养血敛阴。
木香 陈皮 砂仁 。 功用:益气化痰,行气温中。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 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补益>>补气
四君子汤趣记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莲子 薏苡仁 砂仁 桔梗 甘草 茯苓 人参 白术 山药 白扁豆
【主治】脾虚夹湿证。 【病机】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治则】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证病机分析
气无所依,阳气浮越于外——肌热 血虚 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
不能充养于脉——脉虚,重按无力。
方解
君:黄芪——大补脾肺元气,以资生血之 源。
臣:当归——养血和营。 配伍要点: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 。
黄芪配当归,补气生血,气旺血生,血充气 固,阳生阴长,阴平阳秘,虚热自退。
配伍要点
补气药与升提药相配,为益气升阳,甘温 除热代表方。
方中以黄芪配柴胡、升麻,尤善益气而升 阳,体现了“虚者补之”、“陷者升之”、 “甘温除热”之法。
运用
1.辨证要点: 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恍白,脉虚
软无力。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2、附方:
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2、衍化方: 胶艾汤(《金匮要略》) 组成: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
黄、清酒。 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组成:熟地、川芎、白芍、当归、桃仁、 红花。
补益>>补血
四物汤趣记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 当归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 【病机】血虚气弱,阳浮于外 【治法】补气生血
川芎——辛散温通,活血行气,调经 止痛。 白芍、川芎助君、臣以增加活血行血之效。
配伍要点
地、芍得归、芎之助则补血而不滞血 归、芎与地、芍同用则活血而不伤血 是临证补血、调经的常用基础方。
临床运用
1、 辨证要点: 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 阴虚发热,以及血崩气脱之证不宜使用。
力,舌淡苔薄白,脉浮虚软。
方解
君:黄芪——补气固表止汗。 臣:白术——健脾益气,固表止汗。
黄芪、白术相须为用,增强益气实卫, 固表止汗之力。 佐:防风——疏风散邪。 配伍要点: 全方三药合用,补中寓散,散中有补,共 奏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之效。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自汗恶风外,以面色恍白,舌淡脉浮虚。
人参、麦冬合用,益气养阴之功益彰, 气阴双补。 佐:五味子——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配伍要点:
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
运用
1.辨证要点: 体倦气短,自汗神疲,口燥咽干,舌红
脉虚。 经验方:本方加丹参、葛根、黄连、黄芪、
炙甘草。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慢 心率,增加心肌缺氧耐受力和降压作用, 用治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病证。
第一节 补气
虚 2、气陷 3、气滞 4、气虚发热 5、气虚生湿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主治】脾胃气虚证。 【病机】脾胃气虚,运化乏力。 【治则】益气健脾。
主证病机分析
脾胃虚弱,运化乏力 脾虚则精微气血生化不足 ── 面色白,四肢
主证病机分析
气虚 脾不健运—食少体倦。 气不摄血—便血,或崩漏。
血虚:心失所养—心悸失眠,舌淡苔白, 脉细弱。
方解
君:人参——甘温,补脾益气。 龙眼肉———甘温,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二药合用,益气养血,补脾益心,心脾两调。
臣:黄芪、白术——益气补中,健脾养胃。 当归——补血和营,助龙眼肉补血养心。
运用
1、辩证要点: 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而虚。 阴虚发热者忌用本方。
2、特殊用量: 黄芪5倍于当归
补益>>补血
当归补血汤趣记
当鬼不写归契
归脾汤 《正体类要》
【组成】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 龙眼肉 远志 酸枣仁 人参 木香 甘草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 【病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淡脉细弱。
补益>>补血
归脾汤趣记
第三节 气血双补
概说
主治:适用于气血两虚的病证。 配伍:常用补气药+补血药。
炙甘草汤 《伤寒论》
【组成】甘草 生姜 人参 生地 桂枝 阿胶 麦冬 麻仁 大枣
【主治】1、脉结代,心动悸; 2、虚劳肺 痿证。
【病机】阴亏血少,气虚阳弱,心脉不得 充养宣通。
无力,语言轻微 脾失健运── 饮食减少,大便溏软 脾虚气弱── 舌质淡白,脉虚软无力
方解
君 人参 ── 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臣 白术 ── 苦温,健脾燥湿,
加强益气助运之力
佐 茯苓 ── 甘淡,健脾渗湿
白术与茯苓相伍,增强健脾祛湿之功。
使 甘草 ── 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治法】滋阴养血,通阳复脉,滋阴补肺
主证病机分析
阴亏血虚 阳气不足
不能奉养于心:心动悸, 不能充养于脉:脉结代, 形体失于温养:虚赢少气, 肠道失于濡润:大便干结, 舌光少苔而干。
方解
君:生地——滋阴养血,充脉养心。 炙草——补气生血,养心益脾。
2 补血剂: ┌ 活血药: │ 补气药:
甘温补血药+ │ 补益脾胃: │ 理气醒脾: └ 安神药
3 补阴剂 ┌ 清虚热药
甘凉滋阴药+│ └ 补阳药物
4 补阳剂 ┌ 补阴药
温补肾阳药+│ └ 淡渗利水药
五、使用注意
1. 辨别虚证的性质、脏腑、真假。 2.在脾胃功能不足时,应配以理气健脾,
和胃消化的品 3.煎煮时间宜长,空腹或饭前服用。 4.不可滥用补剂。
补益>>补气
或者 生脉无味买人参
补益>>补气
完带汤趣记
玉屏风散 《医方类聚》
【组成】防风 黄芪 白术 【主治】表虚自汗证。 【病机】肺虚卫气不固,腠理疏松。 【治则】益气固表止汗
主证病机分析
肺气虚 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恶风汗出, 或易感
风邪。 脏脏经络失于濡养:面色恍白,或少气乏
脉虚缓。
补益>>补气
参苓白术散趣记
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 炙甘草 人参 升麻 当 归身 橘皮 柴胡 白术
【主治】脾不升清证;气虚发热证。中气 下陷证;
【病机】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则】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甘温除热
主证病机分析
脾胃气虚 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
崩漏。 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不足:体倦食少,少
气懒言,舌淡、脉虚弱。 气虚发热:发热,自汗,渴喜热饮。
方解
君:黄芪—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肺实卫,固 表止汗。
臣: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 参、术、芪、草相须而用
佐:当归—养血补虚 陈皮—理气和中,使全方补而不滞。
佐使: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引药上行。 炙甘草—调和诸药
佐:砂仁—行气和胃,化湿醒脾。 既助祛湿,又畅达湿遏之气机。 桔梗—宣肺利气,载药上行。 大枣—补脾养胃
使:甘草—调药和中
配伍要点:
配伍桔梗意义:方中桔梗一是借其升浮之 性,与渗利药配伍,降中寓升;二则取其 上行入肺,以其宣利肺气。
运用
辩证要点: 脾胃气虚症状外,以泄泻,舌苔白腻,
主证病机分析
脾胃气虚,运化无力: 食少便溏 气血生化不足:面色蒌黄、四肢乏力、形
体消瘦、舌淡、脉虚缓。 湿阻气滞:胸脘痞闷、苔白腻。 气机升降失司:吐、泻。
方解
君:人参—甘温益气,补气健脾 白术—益气补中,健脾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
臣:山药、莲子肉—补脾益气,固涩止泻。 扁豆、薏苡仁—健脾祛湿。
第七章 补益剂
一、概念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 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 的方剂,统称补益剂。
二、适用病证
气虚、血虚、气 血两虚、阴虚、 阳虚、阴阳两虚
三、分类
补气 补血 气血双补 补阴 补阳 阴阳并补
四、配伍
1 补气剂: ┌行气药物 │补血药物
甘温补气药+ │补益脾胃药物 │利水渗湿药 └ 升阳举陷药
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效。
运用
辨证要点: 面色萎白,食少神倦,四肢无力,舌淡
苔白,脉虚弱。
附方
1 六君子汤 方源:《医学正传》 组成: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 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
2 香砂六君子汤 方源:《古今名医方论》 组成:人参 半夏 白术 茯苓 甘草
佐:酸枣仁——养心安神。 远志——宁心安神。 茯苓——健脾宁心安神。 木香——理气醒脾,使全方补而不滞。
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心脾两调,重在补脾。气血双补,重在补 气;意在益气以生血,补脾以统血,达到 气旺血生,统血归脾之目的。
临床运用
辨证要点: 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及崩漏,舌
补益>>补气
玉屏风散趣记
玉屏风散与桂枝汤同治自汗之别
方名 桂枝汤
主治证
病因病 机
风邪伤
外感风寒 表虚自汗
卫,卫 强营弱,
营卫不
和
治则
解肌发 表,调 和营卫
组方配伍
桂枝为君,配 芍药、姜、枣 既解肌发表, 又敛阴和营而 调和营卫
表气虚
玉屏风散 表虚自汗
弱卫气 不固
固表止 黄芪为君,配 汗 白术补气固表,
病机:脾肾虚损,湿浊下注
治则:补脾益肾,固涩止遗
处方:
党参20g 白术10g 云苓15g 山药15g 苡米30g 益母草15g 黄芪20g 杜仲15g 枣皮15g 泽泻10g 炙草10g 茅根30g
10剂,水煎服。
李某,女,26岁
患者10天前顺产一女婴,产后4天开始发热, 恶露腥臭,诊断为产后感染,经青霉和丁 胺卡那霉素治疗5天,仍发热,体温在 38℃—39.3 ℃之间。
补益>>补气
补中益气汤趣记
不中意赶虎, 皮人骑猪当马
类方比较
四君子汤与补中益气汤均具有益气补中,健脾 养胃之功。用治脾胃气虚而见面色萎白,少气 体倦,纳呆,舌淡脉虚弱等见证。
四君子汤重在益气健运脾胃,为补气的基础名 方。是治脾胃气虚证的代表方。凡中气不足, 脾胃运化乏力而见面色萎白,气短体倦,食少 便溏,脉虚弱者,均可应用。
【组成】人参 麦冬 五味子 【主治】气阴两伤证 【病机】气阴耗伤 【治则】益气生津,敛汗生脉。
主证病机分析
气阴两虚 气虚脏腑经脉失于濡养:气短体倦,神疲
懒言,甚者气促气喘,脉虚。 阴津不足,津不上承:口渴咽干,舌燥,
舌苔薄而少津。
方解
君:人参——甘温,益气生津,固脱止汗。 臣:麦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
少佐防风,兼 以祛风
第二节 补血剂
概说
主治:适用于血虚的病证。
症状: 回顾一般症状 1、血虚 2、血滞
四物汤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主治】营血虚滞证 【病机】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虚、瘀) 【治法】补血活血
主证病机分析
营血亏虚 不能濡养 滞涩不畅 清窍形体失养—面色苍白无华,唇口色淡,
就诊时见: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倦怠乏 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病机: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则:升举中气,甘温除热
处方:
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12g 陈皮10g 升 麻6g 柴胡10g 当归10g 金银花15g 连 翘10g 炙草6g。 7剂水煎服
生脉散 《医学启源》
补中益气汤尤善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临 证尤多用治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证,久泻久痢 证,崩漏证,以及气虚发热证。
病案分析
王某,女,31岁。 患慢性肾炎3年余。每次检查小便常规:蛋
白在(十十十十)之间,感冒后检查小便还 有红细胞出现。曾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 黄丸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就诊时见:精神欠佳,腰酸不适,面色苍 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小便常规 检查:蛋白(十十十),红细胞少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