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报告范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建设情况的调查
一、示范区基本情况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总人口753万人,是四川第二人口大市,四川农业大市。
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主要由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个层次组成。
核心区主要分布在达成铁路和成南、南渝高速公路、国道318线和212沿线、潆(溪)新(政)公路以及嘉陵江和西河沿线,覆盖31个乡镇、478个村,幅员面积488平方公里,总人口5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8万人。
示范区为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和西充县城市规划区外的其余乡镇。
辐射区为南充市所辖的阆中、南部、仪陇、营山、蓬安5县(市)所有乡镇。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科学定位,迅速制定建设规划。
按照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要求,结合南充实际,我们把我市示范区建设目标定位为“西部领先、国内一流”。
按照这一定位,我们精心编制了《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在规划区内重点建设“一心两园三基地”,一心:即科技研发与孵化中心。
设立畜牧研发中心、经济作物研发中心等9个新技术研发与孵化中心;两园:即农产品物流园和农产品加工园。
在高坪小龙镇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区2000亩;在嘉陵食品工业园和西充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占地1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三基地:即现代种业繁育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观光农业旅游基地。
重点建设现代水果基地13万亩、现代蔬菜基地10万亩、现代食用菌基地1亿袋、现代粮油基地10万亩、观光农业旅游基地3万亩。
同时,大力推广我市成功探索的“农民产业园”模式(“大林模式”),着力提档次、扩规模,新建一批“现代农民产业园”,引导在家的大多数农民入园参与产业
发展,找到持续增收致富门路。
到2015年建成现代农民产业园350个,带动3万农户入园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户均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
(二)明确思路,分步推进一批重点项目。
按照“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目标定位和《总体规划》,将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思路定为:突出“现代”、紧扣“富民”、创新“机制”、以点带面、分步推进。
突出“现代”:大力引进运用最先进的设施装备和科学技术,力争一步领先,达到国内国际一流水平,使现代化的设施装备和科学技术作为示范区最显著的标志,具有引领性。
紧扣“富民”:坚持把“富民”作为示范区建设的根本宗旨,通过大力建设现代农民产业园,带动最大多数的农民入园发展现代农业,带动一大批农户快速增收致富,具有示范性。
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引导机制、融资机制、利益联结机制等一大批机制,使之成为示范区建设的动力引擎,具有推广性和可操作性。
以点带面:今年先在示范区的核心区建设一批重点项目,然后向示范区辐射铺开,最终达到核心区所有乡镇整乡推进。
分步推进:按照《总体规划》,我们确定了“一年成规模、三年见成效、五年出经验”的分步目标,制定了“三步走”的方案。
第一步,2011年,重点建设“八万一带”(顺庆百里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带、万亩现代蔬菜基地和万亩现代伏季水果基地,高坪万亩现代蔬菜基地和万亩世界柑桔博览园,嘉陵万亩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西充万亩现代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园、万亩现代有机供港蔬菜基地和万亩高效粮经基地)核心区;第二步,2012年—2013年,在“八万一带”的基础上,辐射推进,实现核心区31个乡镇整乡推进、连片发展;第三步,2014年—2015年,示范区建成“畜禽(猪、鸡)-沼气-果蔬”循环经济产业区,基本实现“生产型、科技型、效益型和示范型”功能。
2010年11月,示范区建设第一阶段工作迅速启动,三区一县先后启动实施了百万只蛋鸡现代农民产业园、5000万袋食用菌现代农民产业园、10万头生猪现代农民产业园、现代竹鼠养殖农民产业园和智能化蔬菜育苗中心、
3万亩现代柑橘基地、3万亩现代蔬菜基地、万亩供港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
(三)创新机制,推动示范区高效运行。
在示范区建设中,我市一开始就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上,力图尽快探索出可以复制、能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从去年8月以来,我们从四个方面探索创新机制:一是创新引导机制。
在示范区建设中,我市认真总结并充分借鉴外地经验,找准政府的角色定位,按“政府引导、农民自主”的原则,探索了政府“四为两不为”的引导机制。
“四为”即: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召开群众动员会、院坝会,带领项目区农民到现代农业先进地区参观,开阔视野,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牵线搭桥引入龙头企业,带领农民发展产业;着力搞好项目区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为农民发展产业创造条件。
“两不为”即:对农民选择什么产业不搞强迫命令,避免农民陷入“要我干”的泥潭;对入园农民发展产业不搞大包大揽,避免农民陷入“等、靠、要”的怪圈。
这样,项目区农民真正形成了“我要干”的风气,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激发,踊跃参与示范区建设。
二是创新融资机制。
资金是示范区建设的最大瓶颈,我市加大政策扶持,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注资亿余元成立了南充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并逐步扩大融资担保贷款的额度和覆盖面,在示范区内,农民不必担心发展产业没有资金,只要有一颗想发展产业致富的心,政府就主动协调担保公司为其提供15万元以内贷款担保,并给予两年政府贴息。
目前,我市已为示范区4000余农户提供担保贷款2.4亿元,撬动龙头企业、农户投入资金近8亿元。
同时,结合南充实际,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规定示范区内农村集体土地上的固作物、定作物经农业主管部门确权、评估、颁证后,由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凭证提供贷款担保,有效破解农
民发展缺乏资金的瓶颈。
三是创新项目奖扶机制。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项目区三区一县重点围绕示范区建设申报国、省项目。
结合南充实际,出台了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奖扶政策,市、县(区)财政分别安排5000万元、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且每年递增。
同时,市直部门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重点向示范区倾斜,重点对示范区规模化种养基地、现代农民产业园区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引进等给予奖扶,并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给予特殊奖补。
四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我市大力推行顺庆区创建的“金融支持建园、企业领园发展、农民入园创业”的大林模式,着力建设现代农民产业园。
园区建成后,实行企业“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的方式,最大程度消除农民发展产业技术和市场两大风险,让农民放手、放胆入园发展产业,实现了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在产业园中共盈发展,农民在产业园中持续增收致富的目的。
通过这些机制的创新,既改变了传统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也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想致富,但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的“五无难题”。
(四)引企建社,带动农户积极发展。
我们注重招商引资,借势借力推进示范区建设。
大力引进有实力、有市场、有技术、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进入示范区,把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和农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相整合,以“农民产业园”为载体,走集中、集约、集群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目前我们已引进广州、成都等地有资金实力的康健、康家、百科、绿科等十余个龙头企业,在园区内投入资金近10亿元,建设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展示中心、现代化生猪和蛋鸡养殖基地、万亩设施蔬菜基地、万亩供港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目前各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接
近尾声,正在进行产业填充和先进设施装备的引进、安装和调试。
同时,我们也注重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项目为载体,培育、发展、壮大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结作用和服务作用,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现代农业,与大市场有效对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依托产业优势,这些龙头企业在三区一县带动了一大批专合组织发展,培育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农户”的产业经营链,带动农民主动融入市场发展产业。
(五)逗硬督查,推进示范区快速建设。
我市采取“周督查、月挂牌、季巡视、半年总结、年度表彰”的工作方法,强力推进示范区又好又快发展。
重点督查三个方面:一是督查三区一县管委会机构、人员、责任是否落实。
目前,项目区(县)及其乡镇均在市上动员大会后一周成立了相应机构,召开动员大会,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做到机构、人员、工作任务“三落实”。
二是督查项目资金是否落实到位。
目前,三区一县3000万元示范区项目建设资金全部落实;三是督查项目工程推进。
按照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在征求三区一县意见后,制定了《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进度表》,并严格按进度表督查。
特别对2011年实施的重点项目,按进度表锁定每个项目的开工、竣工时间,把任务细化到月到周,实行工期倒排、进度追踪、全程督查、挂牌通报、逗硬奖惩。
坚持每周把督查到的问题进行梳理,找到项目建设滞后,影响建设进度的人和事,并提出整改意见或处理建议,以专报的形式反馈给三区一县党政主要领导。
对连续两次出现问题并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在全市通报,并问责项目责任人。
根据督查考核结果,对三区一县项目建设情况实行每月一次挂牌,并在党政网上进行公示。
同时,按“季巡查”工作安排,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每季巡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每月检查。
并按“半年总结”的工
作安排,正在筹备今年6月底召开示范区建设半年总结会议,对示范区内三区一县和30多个项目乡镇进行拉通排位,奖优惩劣。
通过这些办法既督促了三区一县按计划推进示范区建设,又大大激发了各园区建设的活力与激情。
如高坪区马家乡的干部群众,去年在园区干到大年三十,过了大年初一,初二就到园区接着干。
该乡有机蔬菜农民产业园实现了“每天一个新变化、每周一个新形象、每月一个新台阶”,三区一县各个园区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示范区建设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通过半年多紧锣密鼓的建设,我市示范区已完成投资28亿元,已调形土地10万亩、新建渠系550公里、道路380公里、供电网络790公里、安装太阳能杀虫灯2700盏、新建智能化温室15亩、购置安装现代化设施设备85套;发展农民产业园150个,带动2.1万户农户进入园区发展产业,入园农户占在家农户的30%,入园农户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较入园前增收80%以上(其中生猪养殖42万头、蔬菜种植2.8万亩、水果栽植2.2万亩);建成粮、果、蔬、畜禽专业合作社110个;建成农产品加工园5平方公里、物流园2平方公里。
“八万一带”核心区雏形已具,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通过建设,示范区今年可产水果10万吨、蔬菜25万吨、食用菌5万吨,出栏生猪80万头,存栏蛋鸡和特种经济动物320万只,
加工农产品50万吨,实现农业产值60亿元。
今年5月至6月期间,国家政协主席贾庆林及省上领导等先后到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视察,对我市示范区建设工作予以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我市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时间不长,在短时间的探索实践中,得到一些体会和启示。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只有坚持将现代化的设施装备和科学技术作为最显著的标志,才具有示范性;只有坚持把“富民”这一宗旨作为园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具有引领性;只有坚持积极创新
机制,不断激发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示范区具有推广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坚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保证示范区建设快速推进。
三、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下半年,示范区将在继续抓好以上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重点引进先进设施装备和科技,提升“八万一带”综合生产能力。
经过半年多的建设,“八万一带”核心区雏形已具。
下半年将着力在“八万一带”项目区引进和应用国内最新装备、新品种、新技术,确保“八万一带”设施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主导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居全国领先水平。
同时,加大力度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从而提升“八万一带”综合生产能力和水平。
二是着力抓市场营销,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将有大量农产品推向市场,特色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是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目标。
为了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我们计划利用成都海关驻南充办事处和南充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有利平台,在我办成立特色农产品营销中心,引进一批优秀的营销人才,主攻市场营销,将市场拓展到国际,把特色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三是改进方法,加大督查力度。
为确保今年各重点项目圆满完成,下半年,我办在坚持“周查周报月挂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加大督查力度,及时督促所有项目按计划进度如期完成。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在示范区建设推进中,我们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资金投入缺口太大。
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国字号”工程,农业部要求南充“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任务重、压力大,与国内其他50个整市、整县建设的示范区相比,仅我市示范区是由三区一县组成,点多面宽量大,所需投入的资金多。
按照《总规》和《实施方案》,2010—2015年,示范区建设总投入需要93.5亿元,其中,2011年需要32.15亿元,目前,三区一县已经整合项目资金7.8亿元,省、市、区(县)财政投入2.2亿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10.5亿元,农户自筹及投工投劳累计达3.2亿元,今年尚缺资金8.45亿元。
资金投入的不足,影响了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现代设施设备的引进及科技的应用。
我们迫切期望农业部能给予更多的支持,在一些政策上给予突破,让我们先行先试。
(二)土地政策困扰现代农业发展。
我市在推进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谨守耕地保护政策,确保不违规用地,但是在推进过程中,需要修建畜禽养殖圈舍、原料库房及办公用房等农业生产生活设施,建议国家在土地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倾斜,允许建设必要的农业生产生活设施。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我市属于典型丘陵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如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属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年久失修,部分功能丧失。
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需要在基础设施上大力投入,建议农业部、水利部等国家部委给予项目整合,促进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