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一、填空题
1.当一组试件中强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中间值的15%
时,该组试件的强度不应作为评定的依据。

2.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应为按标准方法制作和养护的边长为100mm的立
方体试件,用标准试验方法在28d龄期测得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总体分布
中的一个值,强度低于该值的概率应为5%。

3.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60时,对边长为l00mm的立方体试件取0.95,
对边长为200mm的立方体试件取1.05;
4.每组3个试件应由同一盘或同一车的混凝土中取样制作。

5.混凝土强度试样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
二、选择题
1、商品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2010),某组商品混凝土试件测得3个试件的抗压强度分别为35Mpa,37Mpa,43Mpa,则该组试件的强度为(B)
A、35Mpa
B、37Mpa
C、38Mpa
D、42Mpa
2、商品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2010),商品混凝土标准养生的湿度为(D)
A、80%
B、85%
C、90%
D、95%
3、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2010):当样本容量为12组时,其强度评定时合格评定系数λ
A、0.85
B、0.95
C、1.05
D、1.15
4、商品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2010),某C30商品混凝土浇筑时,制作的试件为边长100mm的立方体试块,其抗压强度折算成边长为150mm 的标准尺寸试件抗压强度时,折算系数为(C)
A、0.85
B、0.9
C、0.95
D、1.05
5、商品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2010):当一次连续浇筑同配合比的商品混凝土超过1000m3时,每(C)取样不应少于一次。

A、100m3
B、150m3
C、200m3
D、250m3
三、简答题
1、试件的取样频率和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100盘,但不超过l00m3的同配合比混凝土,取样次数不应少于一
次;
2.每一工作班拌制的同配合比混凝土,不足100盘和l00m3时其取样次
数不应少于一次;
3.当一次连续浇筑的同配合比混凝土超过l000m3时,每200 m3取样不
应少于一次;
4.对房屋建筑,每一楼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应少于一次。

2、混凝土试件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的规定执行。

每组混凝土试件强度代表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取3个试件强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每组试件的强度代表值;
2.当一组试件中强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
l0%时,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件的强度代表值;
3.当一组试件中强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中间值的
15%时,该组试件的强度不应作为评定的依据。

3、当采用非标准尺寸试件时,应将其抗压强度乘以尺寸折算系数,折算成边长为loOmm的标准尺寸试件抗压强度。

尺寸折算系数按下列规定采用:
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60时,对边长为l00mm的立方体试件取0.95,
对边长为200mm的立方体试件取1.05;
2.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60时,宜采用标准尺寸试件;使用非标准尺
寸试件时,尺寸折算系数应由试验确定,其试件数量不应少于30对组。

4、按非统计方法评定混凝土强度时,其强度应同时符合下列规定:
5、当样本容量不少于10组时,其强度应同时满足下列要求:
同一检验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标准差应按下式计算: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2016版)
一、单选题
1、裂缝观测中,裂缝宽度量测精度不应低于( B ),长度量测精度不应低于
10.0mm,深度量测精度不应低于3.0mm。

A、1.5mm
B、1.0mm
C、0.5mm
2、建筑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当最后lOOd 的沉降速率小于( C )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

A、0.01~0.02mm/d
B、0.01~0.05mm/d
C、0.01~0.04mm/d
3、在观测过程中,若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口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 A )一次的连续观测;
A、2~3d
B、5天
C、5~10天
4、普通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C )完成后开始观测;
A、基础施工
B、土方开挖
C、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
二、填空题
1、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2、建筑施工阶段的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民用高层建筑可每加高2~3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进行观测。

若建筑施工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
3、建筑施工阶段的观测,施工过程中若暂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4、建筑运营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率大小而定。

除有特殊要求外,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1次,至沉降达到稳定状态或满足观测要求为止。

5、裂缝观测的周期应根据其裂缝变化速度而定。

开始时可半月测一次,以后一月测一次。

当发现裂缝加大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6、对需要观测的裂缝应统一进行编号。

每条裂缝应至少布设3组观测标志,其中一组应在裂缝的最宽处,另一组应在裂缝的末端。

每组应使用两个对应的标志,分别设在裂缝的两侧。

7、基础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
天)观测一次。

混凝土底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若水位恢复时间较短、恢复速度较快,应在水位恢复的前后前后一周内每(2~3d)观测一次,同时观测水位变化。

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三、名词解释:
1、建筑变形测量
对建筑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受各种作用力而产生的形状或位置变化进行观测,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工作。

2、基坑回弹
基坑开挖时由于卸除土的自重而引起坑底土隆起的现象。

3、沉降
建筑地基、基础及地面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竖向移动,包括下沉和上升。

其下沉或上升值称为沉降量
4、基准点
为进行变形测量而布设的稳定的、需长期保存的测量控制点。

5、观测点
布设在建筑地基、基础、场地及上部结构的敏感位置上能反映其变形特征的测量点,亦称变形点。

四、应用题
1、水准观测作业应符合哪些要求:
1)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

2) 观测前半小时,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3) 使用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并避免视线被遮挡。

4)各期观测过程中,当发现相邻监测点高差变动异常或附近地面、建筑基础和墙体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记录。

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

民用建筑沉降监测点位宜选设在哪些位置:
1)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新旧建筑、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裂缝、后浇带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对于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湿陷性土地区的建筑,应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并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上;
7)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超高层建筑或大型网架结构的每个大型结构柱监测点数不宜少于2个,且应设置在对称位置。

对于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应设在沿周边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点数不少于4个。

3、裂缝观测应提交哪些图表:
1 裂缝位置分布图;
2 裂缝观测成果表;
3 裂缝变化曲线图。

4 、当建筑变形测量任务全部完成后或委托方需要时,应提交哪些综合成果:
1 技术设计书或施测方案;
2 变形测量工程的平面位置图;
3 基准点与观测点分布平面图;
4 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
5 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
6 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成果表;
7 反映变形过程的图表;
8 技术报告书。

5、建筑变形测量技术报告书内容应真实、完整,重点应突出,结构应清晰,文理应通顺,结论应明确。

技术报告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项目概况。

2 作业过程及技术方法。

3 成果精度统计及质量检验结果;
4 变形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异常和作业中发生的特殊情况等;
5 变形分析的基本结论与建议;
6 提交的成果清单;
7 附图附表等。

3、下列建筑在施工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3、加层、扩建建筑或处理地基上的建筑;
4、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
5、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
6、大型城市基础设施;
7、体型狭长且地基土变化明显的建筑;
4、当建筑变形观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实施安全预案,同时应提高观测频率或增加观测内容:
1、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变形量或变形速率达到或超出预警值;
3、周边或开挖面出现塌陷、滑坡;
4、建筑本身或其周边环境出现异常;
5、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