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言语智慧哪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的言语智慧哪里来
弹指一挥间,我已从教十余载,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拿到一篇文章,我总有这样的困惑:文章有那么多要讲解的地方,如何解决呢?全部讲,时间不允许,没讲到,又怕考试要考到,学生要吃亏。
参加了本学期我校举办的同课异构语文教研活动后,我有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原来课文可以这样教!
一、言语智慧——语文教学的重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正是因为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我们语文课堂不同于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学生经过六年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认识三千多汉字,能读通一些文章,更重要的是能运用言语智慧让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这种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任,是其它学科不能担负起的重任!
在这次的教研活动中,执教的教师都注重挖掘文本的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
例如,马雪梅老师执教《画鸡蛋》一文时,就让学生学习了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谢静老师在执教《月光曲》一文时,就巧妙地让学生感受想象手法的作用;丁冬雪老师执教《胖胖的小手》一文时,就及时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写话训练;李晶老师执教《莫高窟》一文时,就着重让学生体会作者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陈玉杰老师在执教《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时,就巧妙地让学生感受反复这一写作手法的力量;
我想,一篇文章能被编者选进教材,说明它有着独特的言语智慧。
我们语文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其中的精彩,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习得言语智慧,逐渐形成自己的言语系统。
二、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依据
当前的现状是,许多教师就把教学参考上的教学目标作为自己上课的目标。
我觉得这样做是不正确的。
如果仔细研究一番,我们不难发现,教学参考上的教学目标一般是从三个方面来定位的,一是掌握字词方面,二是朗读、背诵、复述课文方面,三是体会人物特点、情感方面。
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够全面的。
语文课还应从具体的文章出发,结合单元教材的编写,让学生习得作者精彩的写作手法。
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在第三学段的语文教学中,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
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清晰了,教学方式的选择就可以实现多元化!还是拿陈玉杰老师的《山谷中的谜底》作为例子来说,这节课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位非常准确,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雪松的坚忍不拔,更是把作者如何写出雪松的韧性作为教学
的主要目标。
依据教学目标,梅老师首先选择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读片段,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学生特点,再朗读想象,接着进行语句的比较,进而出示学生已经学过的《青海高原一株柳》、《第八次》和《海伦.凯伦》这三篇课文中运用反复手法的语句进行品读。
这样几个来回下来,听课老师感受很深,相信学生的印象也一定会很深,在以后的习作中,想要强调某些内容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用上反复的手法。
一课一得,足矣!
学生的言语智慧——语文教学的重任!它从哪里来?它来自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来自恰当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来自恰当的教学方式的选择!如果把一篇课文比作一匹华丽的布料,那我们教师就要成为一个高明的裁缝。
缝制衣服前,我们已经胸有成“衣”,才会游刃有余地裁剪布料,根据这块布的特点用缝制出令人爱不释手的衣服,展示其独特的美!正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