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3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苏轼
①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
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
②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

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聃于上国②,然后得闻风、雅、颂。

而楚独有左史倚相③,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
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面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
③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藏书凡九千余巷。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

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④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

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释】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

老聃會任东周王室柱下史。

②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

③倚相:春秋时楚国的史官。

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

④倍蓰(xi):超过数倍。

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

(1)可填入第①②段末尾横线处的虚词是
A.哉耳B.矣乎C.乎也D.耳矣
(2)下列对第③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中人捋李公择当年读书处取名为李氏山房。

B.李公择读书循流探源、含英咀华,获益良多。

C.李公择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事迹闻名于当世。

D.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是为了供后来者阅读。

(3)下列对文章运用材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象犀珠玉与金石草木等各有利弊突出书的功能价值。

B.以老聃、韩宣子、季札等事例说明古人能够博览群书。

C.以作者听闻老儒先生手抄勤读来批评近岁市人不读书。

D.第②段详写先秦圣贤,而同时代学风因众所周知略写
(4)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第①②段的作用。

(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8.【解答】(1)所要填的第一个虚词涉及的句子是“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大意是道德高尚的人和聪明睿智的人都能凭借各自的天分而各有发现;资质天分不同但是只要求取就不会没有收获的,大概只有书籍了吧。

这里应是一种句末表揣测语气。

D项“耳”只是一般陈述句所使用的虚词,语气不合,排除。

“矣”用在句末没有表揣测的用法,排除B;第二个句子是“此又何()乎”,大意是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一般疑问句,“耳”一般不用在疑问语气中,排除A.故选C项。

(2)据原文“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可知,A项正确;
据原文“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可知,只说到他涉猎了各类图书,探讨了它们的源流,采撷了其中的精华,并且仔细品尝了其中的美味,并未提到效果良好,B项错误;
据原文“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可知,C项正确;
据原文“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可知,D项正确。

(3)A.正确;
B.“说明古人能够博览群书”分析有误,要说明的是那个时代学习条件可以说是非常的困难;
C.“批评近岁世人不读书分析有误”,是批评他们不认真;
D.分析有误,是略写先秦圣贤,而同时代学风详写。

(4)①②段并未进入到对李公择行为的描写,实则为引出主题作铺垫。

第①段写到了许多珍贵的物品使人赏心悦目但不实用而金石、草木等既能愉悦人的耳目又具有实用性。

两相对比,从而引出书籍对人的成长的巨大作用,不管资质天分如何,只要读书求取知识都能有所收获。

此段中“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与第③段中“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相照应;第②段一开始例举了古人在学习条件艰难的套件下依然刻苦求学,然后批判了当今时代世人不认真读书,两相对比。

这与最后一段作者倡导刻苦学习相照应,提出自己的主张,也为第三段写李公择刻苦学习做铺垫。

(5)据原文最后一段“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可知,是公择要我写篇文章作为他的庐山藏书记,所以是应李公择的请求为李氏山房作记;据原文“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可知,作者推崇李公择藏书卷于僧舍的行为,认为这是品德高尚的人的苦心,对其进行赞美;据原文“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可知,作者希望能有几年的闲暇,遍读李君藏书中我还没有见过的书;据原文“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可知,作者希望后世之人能像古人一样热爱读书,明白读书的不易,能改善不读书学习的陋习。

答案:
(1)C
(2)B
(3)A
(4)第①②段为下文叙述李公择的行为,阐发正确的读书主张张本。

第①段通过与象犀珠玉、金石草木对比,突出书对干人的巨大功用,与第③段叙述李公择读
书带来了积极作用,还有“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等语句相照应。

通过对比批评同时代人不重视读书的习气,与最后一段倡导勤奋读书的主张相照应。

以议论引出人事,由反面现象提出正面主张,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5)应李公择的请求为李氏山房作记;推崇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的行为是仁者之心;表明自己将阅读李公择藏书来自补的心愿;让后来者明白古人读书之难,规劝当世学人改变有书不读的社会习气。

参考译文:
①象牙、犀角、珍珠、美玉这些奇异珍贵的物品,虽然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却不实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虽然具有实用价值,用过之后就会破损,取来就会用完。

既能愉悦人的耳目又具有实用性;用过不会破损、取来不会用完;有贤能的人和无贤能的人都可以依凭各自的资质而各有所得;道德高尚的人和聪明睿智的人都能凭借各自的天分而各有发现;资质天分不同但是只要求取就不会没有收获的,大概只有书籍了吧。

②自从圣人孔子开始,人们的学习都一定是从读书开始的。

在那个时代,只有东周王室的柱下史老聃称得上拥有很多的书。

韩宣子出访鲁国,才见到《周易》《象魏》和《鲁春秋》。

季札出访地处中原的鲁国,这才得以欣赏到风、雅、颂的演奏。

而楚国仅有左史倚相,能读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三皇五帝时的艰涩难懂的古书。

出生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能够读到儒家六部经典之作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他们的学习条件可以说是非常的困难。

然而他们都熟习礼制和音乐,在道德上具有深厚的修养,这些都不是后代的读书人所能企及的。

自从秦汉以来,著书的人越来越多,纸张和文字笔画一天天趋于简便,因而书籍也随之日趋丰富,读书的人没有哪一个没有书的,然而学习、读书的人却越来越不认真,这是为什么呢?我还赶得上见到那些老一辈的儒学先生,据说他们小时候,想要找《史记》《汉书》也找不到;有幸借到了,都要亲自动手抄写,日夜背诵,唯恐抄不完、背不熟就要归还了。

近年来书商间相互辗转翻刻刊印书籍,诸子百家的书,每天都有千万流传于世。

对于读书人来说,当今的书是这样地多又是这样地容易得到,照理说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

可是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年轻士子,全都把书捆扎起来而不去阅读,言谈空洞无物;漫无根底,这又是为什么呢?
③我的好友李公择,年轻时曾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中的僧舍里读书。

公择离开以后,山中的人怀念他,便把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李氏山房“。

那里的藏书共有九千多卷。

公择已经广泛地涉猎了各类图书,探讨了它们的源流,采撷了其中的精华,并且仔细品尝了其中的美味,化为已有,体现于文章中,表现在行动上,因而闻名于当世。

可是那些书依然像它们本来的样子,并没有丝毫的损毁。

公择打算把这些书留传给后来的人,供他们对书籍无限的需求,从而满足他们的才智和天分所应当得到的知识。

所以不把书藏在家里,而是藏在他从前住过的僧舍中,这是品德高尚的人的苦心。

④我已经衰老多病,对于社会没有多大用处了,只希望能有几年的闲暇,遍读李君藏书中我还没有见过的书。

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而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大概我将终老于此了。

我把公择的藏书全都翻出来,拾取他剩余弃置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也许会有所收益吧!而公择要我写篇文章作为他的庐山藏书记,于是才写下了上面的一席话,让后来的人得知以前的君子见到书的困难,而当今的读书人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