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阶段检测:真题体验(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真题体验(二)
对应学生用书P31
[考点分布表]
考点题号
荒漠化的防治1、2、3、12
水土流失的治理4、5、6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7、8、9、13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10、11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6·海南高考)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

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
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

从时间分布上看;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故C项正确。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量较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受季风影响小,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故B项正确。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A.植树B.种草
C.栽灌木D.自然演化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故D项正确。

(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4~6题。

4.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可知,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但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并没有减小降水变率,故A项错误;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轻,有利于减少河水含沙量,故B项正确;降水量一般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不会增加,故C项错误;植被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有利于减少河流径流量,故D项错误。

5.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读表可知,前4次降水均没有产生洪水。

受前4次降水的影响,雨水下渗量大,地下水水位升高,第5次降水下渗量少;根据表格数据推测,第5次降水强度大,因而汇流速度快,形成洪峰。

6.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B.沟谷
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 D
解析河流含沙量大,说明水土流失严重。

河流泥沙来源于流域内的汇水区,河床和沟谷不是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排除A、B两项;该地植被覆盖率上升,裸露坡面少,排除C项;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在前5次降水时,坡面径流携带的泥沙并没有大量进入河流,而是被植被束缚在坡面,植被覆盖的坡面泥沙越来越多,泥沙集聚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其保持水土的能力,大量泥沙进入河流,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故D项正确。

(2016·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
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7~9题。

7.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答案 B
解析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有利于地表水下渗。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下渗量减少,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A项错误,B项正确;森林对降水变率影响不大,C项错误;河道淤积不会导致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D项错误。

8.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C
解析森林植被对降水量影响不大,①错误;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蒸发(腾)量增加,②错误,③④正确。

选择C项。

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 D
解析由“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可知,降水主要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多,故两河流径流量总量减少,故A、B两项错误。

读图可知,同一透水岩层向乙河流域倾斜,导致部分甲河流域坡面径流形成的地下水成为乙河的补给水源,故甲河径流减少,乙河径流增加,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015·海南高考)下图示意某湖泊位置。

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流域大规模开垦。

据此完成10~11题。

10.据图中信息判断,该湖泊()
A.湖面少风浪B.北部湖水较南部浅
C.冬季不结冰D.湖水多被用于灌溉
答案 B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断出该湖为里海,位于中纬度地区,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湖面多风浪。

图中湖泊北部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较小,湖水较浅;南部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湖水较深。

该地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地区,湖泊冬季结冰。

湖泊周围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淡水注入少而蒸发量大,湖水盐度较高,不适宜作灌溉用水。

11.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水位下降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流域年降水量减少B.流域年蒸发量增大
C.入湖河水量减少D.出湖河水量增大
答案 C
解析20世纪30~50年代,里海沿岸地区人口迅速增加,河流用水量增大,入湖径流量减少,导致该湖水位下降加剧。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6·上海高考)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28分)
材料一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 100千米,宽15千米。

材料二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

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

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4分)
(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10分)
(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4分)
(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

(10分)
答案(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向南移动。

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解析第(1)题,图示“绿色长城”北部地处副热带,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南部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第(2)题,“绿色长城”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和离岸风,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扩大了荒漠影响范围。

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第(3)题,本身气候干旱,荒漠广布;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是人为荒漠化的主因;因此要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第(4)题,该地旱季时降水少,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来适应当地干旱的气候,并且能够防治风沙入侵。

选用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树冠大叶多的树,可有效降低风速、抵御风沙。

13.(2016·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8分)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10分)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10分)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8分)
答案(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

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

(3)赞同。

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

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内格罗河位于赤道附近,流域内高温多雨,生物量大,死亡生物分解形成大量腐殖质;流域内等高线稀疏且流经沼泽,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泥沙易沉积。

第(2)题,影响交通建设的条件可从运输需求、建设难度、建设造成的影响以及当地适宜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等方面回答。

第(3)题,是开放性试题。

若赞同,其理由可从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旅游开发能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

若不赞同,其理由可从旅游开发会对当地生态环境、居民生活、文化带来冲击,并会导致污染等方面来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