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选择、阅读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逐客书》⽂⾔现象、翻译、默写、选择、阅读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题型:【⽂⾔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词多义、⽂⾔句式】【重点句⼦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课外阅读】
⼀、⽂⾔现象积累: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遂散六国之从:
②四君却客⽽不内:
③⽽陛下说之,何也?:
④西蜀丹青不为采:
⑤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现象并解释:
①⾄今治.强:
②西.取由余于戎:
③西.并巴蜀:
④使之西.⾯事秦:
⑤使之西⾯事.秦:
⑥蚕.⾷诸侯:
⑦娱.⼼意、说⽿⽬者:
⑧弹筝搏髀⽽歌呼呜呜快.⽿⽬者:
⑨故能明.其德:
⑩却宾客以业.诸侯:
强公室:
3、重点加点⽂⾔词释义
①窃.以为过矣:
②窃以为过.矣:
③移.风易俗:④举.地千⾥:
⑤拔.三川之地:
⑥包.九夷:
⑦制.鄢、郢:
⑧遂散.六国之从:
⑨功施.到今:
⑩杜私门
..:
向使
..四君却客⽽不内:
向使四君却.客⽽不内:
今陛下致.昆⼭之⽟,:
服.太阿之剑:
树.灵鼍之⿎:
今弃击瓮叩⽸⽽就.郑卫:
退.弹筝⽽取韶虞:
⾮秦者去.:
此⾮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是以太⼭不让.⼟壤:
故能成.其⼤:
此所谓“藉.寇兵⽽赍盗粮”者也:?此所谓“藉寇兵⽽赍.盗粮”者也:
今逐客以.资敌国:?不可得.也:
4、特殊句式
①东得百⾥奚于宛:
②遂霸西戎:③国以富强:
④百姓乐⽤:
⑤东据成皋之险:
⑥江南⾦锡不为⽤:
⑦西取由余于戎:
⼆、重点句⼦翻译:
1、孝公⽤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诸侯亲服,
2、向使四君却客⽽不内,疏⼠⽽不⽤,是使国⽆富利之实,⽽秦⽆强⼤之名也。
3、然则是所重者在乎⾊乐珠⽟,⽽所轻者在乎⼈民也。
此⾮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4、是以太⼭不让⼟壤,故能成其⼤;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5、今乃弃黔⾸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退⽽不敢西向,裹⾜不⼊秦,此所谓“借寇兵⽽赍盗粮”者也。
6、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虚⽽外树怨于诸侯,求国⽆危,不可得也。
三、理解性默写:
1、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
2、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
3、作者认为秦王选取⼈才的原则是,。
如此重物轻⼈,决⾮⼀代英主所当为。
4、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故能成其⼤;,故能就其深。
5.《谏逐客书》的中⼼论点“,”,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6.《谏逐客书》中说:“⾮秦者去,为客者逐”,,直接落到统⼀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四、选择题:
1、《谏逐客书》的中⼼论点是( )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起来
B、重物轻⼈不是统⼀天下的正确⽅略
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不包括的是( )
A、秦穆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秦惠王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法不相同的⼀组是()
A.①⼠不产于秦,⽽.愿忠者众②劳苦⽽.功⾼如此
B.①今乃弃黔⾸以.资敌国②损民以.益仇
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乐珠⽟②⽽所轻者在乎.⼈民也
D.①今乃.弃黔⾸以资敌国②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4、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
A、排⽐对偶联翩,⾏⽂⽓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正反对⽐,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D、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天下的⼼理要害
5、《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乐,是为了( )
A、批评秦王声⾊误国
B、宣扬秦国强⼤富⾜
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不能统⼀天下的道理
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 "藉寇兵⽽赍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 "损民以益仇,内⾃虚⽽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法上的不同是( ) A、前者是类⽐法,后者是归纳法 B、前者是对⽐法,后者是归纳法
C、前者是类⽐法,后者是对⽐法
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法
7、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不让⼟壤,故能成其⼤;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这⾥所采⽤的修辞⼿法和论证⽅法不正确的⼀项是( )
A、排⽐
B、对偶
C、⽐喻
D、类⽐
8、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项是( )
A.⾂闻吏议逐客
..逐客:驱逐在秦做官任事的⾮秦国籍⼈。
B.惠王⽤张仪之计
....张仪之计:指张仪为秦制定的连横之计。
C.遂散六国之从从.:即六国服从秦国的政策。
D.昔穆公求⼠穆公
..:即春秋五霸之⼀的秦穆公。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过:错
B.⽽陛下说.之,何也说:说到,提及
C.是以泰⼭不让.⼟壤,故能成其⼤让:推辞,抛弃
D.藉寇兵⽽赍.盗粮赍:给予,送给
10、《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命令的根本原因是( )
A.排⽐,对偶连篇,⾏⽂⽓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运⽤正反对⽐,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了然。
D.切中秦王想要统⼀天下的⼼理。
11、下列断句,正确的⼀项是()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不内疏⼠⽽不⽤是使国⽆富利之实⽽秦⽆强⼤之名也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不内/疏⼠⽽
不⽤/是使国⽆富利之实/⾯秦⽆强⼤之名也/
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不内疏⼠⽽不⽤/是使国⽆富利之实/⽽秦⽆强⼤之名也/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不内疏⼠⽽不⽤/是使国⽆富利之实/⽽秦⽆强⼤之名也/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不内/疏⼠⾯不⽤/是使国⽆⾼利之实/⾯秦⽆强⼤之名也/
12、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李斯认为,从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
以此看来,客卿并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
B.⽂章指出,如果⼀定要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那么不是秦国出产的器物也不能⽤,甚⾄连江南的⾦锡、西蜀的丹青也不能⽤了。
C.李斯对秦王辞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不敢向西进⼊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李斯⽤泰⼭不让⼟壤,故能成其⼤;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赶⾛客卿,⽽加多敌国的⼒量。
13、下列各句中表述不合⽂意的⼀项是( )
A.⽂中列举⼤量历史事实证明各国的⼈⼠对秦国所做的巨⼤贡献。
B.张仪替秦孝公制定连衡之计离散了六国联合抗秦的合从策略。
C.⽂中提到的由余、百⾥奚、蹇叔、丕豹、公孙⽀等都不是秦国⼈。
D.⽂中“太⼭不让……”两句借⽐喻劝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14、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在第⼀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为秦国做出巨⼤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扬⼰,排⽐句的使⽤增强了说服⼒。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声⾊⽅⾯,所轻视的却是⼈民⼠众,这不是能⽤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不敢向西进⼊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增加仇国的实⼒,
会使秦国虚弱,⼜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
15、下列对⽂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客,指外来的⼈,与“主”相对。
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
⽂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
B.本⽂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朱红⾊和青⾊两种颜⾊,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
当时平民⽤⿊⼱裹头,称为“黔⾸”,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汉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以愚黔⾸。
”
16、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在第⼀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为秦国做出巨⼤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扬⼰,排⽐句的使⽤增强了说服⼒。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声⾊⽅⾯,所轻视的却是⼈民⼠众,这不是能⽤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不敢向西进⼊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增加仇国的实⼒,会使秦国虚弱,⼜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
五、课外⽂⾔⽂阅读拓展: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参⼤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减削,寇盗充斥,芝倾⼼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平太守。
天⽔夷夏慕德,⽼幼赴阙
..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公居伊周②之位,⼀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复可得乎! 若挟天⼦保许昌,杖⼤威以⽻檄征四⽅兵,孰敢不从!
舍此⽽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遂委⾝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
⼝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不诛俄⽽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祚
..,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间。
芝以年及
悬车,告⽼逊位
..,章表⼗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马。
⽺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光禄⼤夫鲁芝洁⾝寡欲,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其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四。
帝为举哀,赗赠有加,谥⽈贞,赐茔⽥百亩。
(节选⾃《晋书·鲁芝传》)
1.下列对⽂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爽懦惑不能⽤/遂委⾝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不诛/俄⽽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遂委⾝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不诛/俄⽽起为并州刺史/
C. 爽懦惑不能⽤/遂委⾝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不诛/俄⽽起为并州刺史/
D. 爽懦惑不能⽤/遂委⾝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不论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不诛/俄⽽起为并州刺史/
2.下列对⽂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两侧的楼台,⼜可⽤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朝觐见皇帝。
C.“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表⽰⽤武⼒打败敌对势⼒,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指鲁芝的谦让⾏为。
3.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鲁芝⾃⼩受苦,仕途少有挫折。
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亲后,即流离失所:⼊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新,治政卓有成效。
任天⽔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减少,他
全⼒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劝谏曹爽。
曹爽辅政时,他在曹⼿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接天⼦以号令四⽅,然⽽未被采纳。
D.鲁芝洁⾝⾃好,深受⽺祜为推重。
⽺祜为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清⼼寡欲,与⼈和睦⼜不苟同,任职到⽼,以礼始终,⾃⼰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4.把⽂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间。
【参考答案】
⼀、⽂⾔现象积累:
使动,使德明⑩却宾客以业.
诸侯:使动,使……完成公室:使动,使……强⼤ 3、重点加点⽂⾔词释义①窃.以为过矣:私下②窃以为过.矣:过错③移.风易俗:改变④举.地千⾥:占领⑤拔.三川之地:攻取⑥包.九夷:吞并⑦制.鄢、郢:控制
⑧遂散.六国之从:⽡解
⑨功施.到今:延续
⑩杜私门
..:贵族豪门
向使
..四君却客⽽不内:从前假使
向使四君却.客⽽不内:拒绝
今陛下致.昆⼭之⽟,:获得
服.太阿之剑:佩带
树.灵鼍之⿎:陈设
今弃击瓮叩⽸⽽就.郑卫:取⽤
退.弹筝⽽取韶虞:摒弃,不要
⾮秦者去.:离开
此⾮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壤:排斥
故能成.其⼤:形成,实现
此所谓“藉.寇兵⽽赍盗粮”者也:借给
此所谓“藉寇兵⽽赍.盗粮”者也:赠送,给予
今逐客以.资敌国:来,表⽬的
不可得.也:实现
4、特殊句式
①东得百⾥奚于宛:状语后置
②遂霸西戎:省略句,省略“于”
③国以富强:省略句,省略“之”
④百姓乐⽤:被动句,乐于被⽤
⑤东据成皋之险:定语后置
⑥江南⾦锡不为⽤:被动句。
⑦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
⼆、重点句⼦翻译:
1、孝公⽤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诸侯亲服,译⽂:孝公推⾏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为国效⼒,诸侯各国归附听命;
2、向使四君却客⽽不内,疏⼠⽽不⽤,是使国⽆富利之实,⽽秦⽆强⼤之名也。
译⽂: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不⽤,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的威名。
3、然则是所重者在乎⾊乐珠⽟,⽽所轻者在乎⼈民也。
此⾮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译⽂: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声⾊⽅⾯;⽽所轻视的,却是⼈民⼠众。
这不是能⽤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法啊!
4、是以太⼭不让⼟壤,故能成其⼤;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译⽂:所以泰⼭不拒绝⼟壤,⽅能成为巍巍⼤⼭;河海不遗弃溪流,⽅能成为深⽔;称王的⼈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
5、今乃弃黔⾸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退⽽不敢西向,裹⾜不⼊秦,此所谓“借寇兵⽽赍盗粮”者也。
译⽂: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诸侯,使天下之⼠退出秦国⽽不敢往西,裹⾜不敢⼊秦,这正是⼈们所说的把粮⾷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啊!
6、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虚⽽外树怨于诸侯,求国⽆危,不可得也。
译⽂:现在驱逐客卿⽽帮助敌国,减少本国⼈⼝⽽增加仇⼈的实⼒,结果在内使⾃⼰虚弱,在外⼜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三、理解性默写:
1、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2、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乐珠⽟,⽽所轻者在乎⼈民。
3、作者认为秦王选取⼈才的原则是⾮秦者去,为客者逐。
如此重物轻⼈,决⾮⼀代英主所当为。
4、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是以太⼭不让⼟壤;故能成其⼤;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5.《谏逐客书》的中⼼论点“⾂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6.《谏逐客书》中说:“⾮秦者去,为客者逐”,此⾮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直接落到统⼀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四、选择题:
1、《谏逐客书》的中⼼论点是( )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起来
B、重物轻⼈不是统⼀天下的正确⽅略
C、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D【解析】⽂章开头“⾂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意思是: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认为是错误的。
单⼑直⼊,点出了中⼼论点。
⽐较⼏个选项,D项表述最恰当。
2、《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不包括的是( )
A、秦穆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秦惠王
C【解析】C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列举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招揽⼈才的事例,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法不相同的⼀组是()
A.①⼠不产于秦,⽽.愿忠者众②劳苦⽽.功⾼如此
B.①今乃弃黔⾸以.资敌国②损民以.益仇
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乐珠⽟②⽽所轻者在乎.⼈民也
D.①今乃.弃黔⾸以资敌国②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A 【解析】A.①⽽,连词,表⽰转折关系。
译⽂:贤⼠中不出⽣在秦国,但对秦愿意效忠的很多。
②⽽,连词,表⽰并列关系。
译⽂:像这样忧劳⾟苦功劳很
⾼。
B.①以,连词,表⽬的。
译⽂:如今却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
②以,连词,表⽬的。
译⽂:减损百姓来充实对⼿。
C.①乎,介词,相当于“于”。
译⽂: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声⾊⽅⾯。
②乎,介词,相当于“于”。
译⽂:所轻视的却是⼈民⼠众。
D.①乃,转折副词,竟然,却。
译⽂:如今却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
②乃,转折副词,竟然,却。
译⽂: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说魏晋了。
4、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
A、排⽐对偶联翩,⾏⽂⽓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正反对⽐,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D、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天下的⼼理要害
D 【解析】前三项中的内容都是说理的艺术,对说服秦王起到的辅助作⽤;最后⼀项“切中秦王想要统⼀天下的⼼理”才是说服秦王的根本原因。
5、《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乐,是为了( )
A、批评秦王声⾊误国
B、宣扬秦国强⼤富⾜
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不能统⼀天下的道理
D 【解析】结合李斯的《谏逐客书》可知:本⽂的主旨在于劝阻秦王逐客,劝谏时铺陈秦王喜好的珍宝、美⾊、⾳乐,是为了把秦王在⽤⼈⽅⾯⼀味排斥客卿的态度与⽤物⽅⾯为我所⽤的态度形成对⽐,并抓住秦王想要统⼀天下的⼼理指陈利弊。
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 "藉寇兵⽽赍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 "损民以益仇,内⾃虚⽽外树怨于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法上的不同是( ) A、前者是类⽐法,后者是归纳法 B、前者是对⽐法,后者是归纳法C、前者是类⽐法,后者是对⽐法 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法
C【解析】
7、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不让⼟壤,故能成其⼤;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这⾥所采⽤的修辞⼿法和论证⽅法不正确的⼀项是( )
A、排⽐
B、对偶
C、⽐喻
D、类⽐
B【解析】
8、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项是( )
A.⾂闻吏议逐客
..逐客:驱逐在秦做官任事的⾮秦国籍⼈。
B.惠王⽤张仪之计
....张仪之计:指张仪为秦制定的连横之计。
C.遂散六国之从从.:即六国服从秦国的政策。
D.昔穆公求⼠穆公
..:即春秋五霸之⼀的秦穆公。
C【解析】C“六国之从”应为合纵政策,指六国联合对抗秦国。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过:错
B.⽽陛下说.之,何也说:说到,提及
C.是以泰⼭不让.⼟壤,故能成其⼤让:推辞,抛弃
D.藉寇兵⽽赍.盗粮赍:给予,送给
B【解析】B解析“说”是通假字,通“悦”,喜欢之意。
10、《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命令的根本原因是( )
A.排⽐,对偶连篇,⾏⽂⽓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运⽤正反对⽐,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了然。
D.切中秦王想要统⼀天下的⼼理。
D【解析】D前三项中的内容都是说理的艺术,对说服秦王起到的辅助作⽤;最后⼀项“切中秦王想要统⼀天下的⼼理”才是说服秦王的根本原因。
11、下列断句,正确的⼀项是()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不内疏⼠⽽不⽤是使国⽆富利之实⽽秦⽆强⼤之名也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不内/疏⼠⽽不⽤/是使国⽆富利之实/⾯秦⽆强⼤之名也/ 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不内疏⼠⽽不⽤/是使国⽆富利之实/⽽秦⽆强⼤之名也/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不内疏⼠⽽不⽤/是使国⽆富利之实/⽽秦⽆强⼤之名也/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不内/疏⼠⾯不⽤/是使国⽆⾼利之实/⾯秦⽆强⼤之名也/
D【解析】依据上下⽂语境重要⽂⾔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等⽂⾔现象排除判断。
12、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李斯认为,从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
以此看来,客卿并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
B.⽂章指出,如果⼀定要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那么不是秦国出产的器物也不能⽤,甚⾄连江南的⾦锡、西蜀的丹青也不能⽤了。
C.李斯对秦王辞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不敢向西进⼊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李斯⽤泰⼭不让⼟壤,故能成其⼤;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赶⾛客卿,⽽加多敌国的⼒量。
C【解析】C项错误在于,对⽂本中“今乃弃黔⾸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退⽽不敢西问,裹⾜不⼊秦,此所谓‘藉寇兵⽽赍盗粮’者也”-语未能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诸侯,使天下之⼠退出秦国⽽不敢往西,裹⾜不敢⼊秦,这正是⼈们所说的把粮⾷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啊!
13、下列各句中表述不合⽂意的⼀项是( )
A.⽂中列举⼤量历史事实证明各国的⼈⼠对秦国所做的巨⼤贡献。
B.张仪替秦孝公制定连衡之计离散了六国联合抗秦的合从策略。
C.⽂中提到的由余、百⾥奚、蹇叔、丕豹、公孙⽀等都不是秦国⼈。
D.⽂中“太⼭不让……”两句借⽐喻劝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B【解析】B张仪不是为秦孝公定计的,⽽是为秦惠王。
14、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在第⼀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为秦国做出巨⼤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扬⼰,排⽐句的使⽤增强了说服⼒。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声⾊⽅⾯,所轻视的却是⼈民⼠众,这不是能⽤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不敢向
西进⼊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增加仇国的实⼒,会使秦国虚弱,⼜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
C【解析】C “把兵器和粮⾷给予寇盜”理解有误,原⽂是⽐喻的形式,为说理服务。
15、下列对⽂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客,指外来的⼈,与“主”相对。
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
⽂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
B.本⽂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朱红⾊和青⾊两种颜⾊,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
当时平民⽤⿊⼱裹头,称为“黔⾸”,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汉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以愚黔⾸。
”
B【解析】B本⽂中“六国”不包括郑、卫。
16、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在第⼀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为秦国做出巨⼤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扬⼰,排⽐句的使⽤增强了说服⼒。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声⾊⽅⾯,所轻视的却是⼈民⼠众,这不是能⽤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不敢向西进⼊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增加仇国的实⼒,会使秦国虚弱,⼜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
C 【解析】C “把兵器和粮⾷给予寇盜”理解有误,原⽂是⽐喻的形式,为说理服务。
五、课外⽂⾔⽂阅读拓展: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
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安南太守,
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参⼤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减削,寇盗充斥,芝倾⼼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平太守。
天⽔夷夏慕德,⽼幼赴阙
..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公居伊周②之位,⼀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复可得乎! 若挟天⼦保许昌,杖⼤威以⽻檄征四⽅兵,孰敢不从!舍此⽽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遂委⾝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不诛俄⽽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
帝出征,芝率荆州⽂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祚
..,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间。
芝以年及
悬车,告⽼逊位
..,章表⼗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马。
⽺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光禄⼤夫鲁芝洁⾝寡欲,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其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四。
帝为举哀,赗赠有加,谥⽈贞,赐茔⽥百亩。
(节选⾃《晋书·鲁芝传》)
1.下列对⽂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爽懦惑不能⽤/遂委⾝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不诛/俄⽽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遂委⾝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不诛/俄⽽起为并州刺史/
C. 爽懦惑不能⽤/遂委⾝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不诛/俄⽽起为并州刺史/
D. 爽懦惑不能⽤/遂委⾝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不论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不诛/俄⽽起为并州刺史/
C【解析】“芝坐爽下狱”意思是“鲁芝也因为受到曹爽牵连⽽被下狱”,所以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A、D两项。
“⽽⼝不讼直”的意思是“但他始终不加争辩”,再从句式来看,“⼝不讼直”与“志不苟免”形成对仗,所以应在“志”前断开,可排除B项。
答案:C。
2.下列对⽂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两侧的楼台,⼜可⽤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朝觐见皇帝。
C.“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表⽰⽤武⼒打败敌对势⼒,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指鲁芝的谦让⾏为。
C【解析】A项,⽂中⽤“坟籍”⼀词陈述鲁芝潜⼼学习典籍,正确。
B项,可结合岳飞《满江红》“朝天阙”⼀句来判定其正确。
C项,践阼,⾛上阼阶主位。
古代庙堂前有两阶,主阶在东,称阵阶。
阵阶上为主位,借指帝位。
“践阵”没有“⽤武⼒打败敌对势⼒”的意思。
D项,结合⽂本中“芝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