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亭区实验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我们爱你中国教案2北京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爱你啊,中国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诵读,感受祖国幅员辽阔、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特点,伟岸高洁的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
课文解读:
全诗感情充沛,真挚热烈,从祖国东西南北各具特色的景色入手,展现了四幅形象鲜明的美丽画卷——东海日出、高原星空、北国风雪、南国春色,让读者从四幅画面中感受祖国幅员辽阔,景色秀美神奇。

接着,作者选择奇山秀水——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长江黄河,用简练传神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姿、富有变化的山水画卷.
龙井茶、茅台酒、江南丝绸、景德镇陶瓷、吐鲁番葡萄、哈密瓜……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大草原、戈壁滩……丰富的物产、各具风情的建筑、各具特色的风光,让读者心中
升腾起一种自豪之情。

最后作者由祖国悠久的历史,看到充满希望的未来,用饱蘸激情的笔大声歌唱——我们爱你啊,中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切入:
1。

幻灯打出中华民族的版图,老师介绍中国国土面积、东南西北各具特色的地理风貌.
2.播放《配套光盘》中配乐朗诵,导入新课。

二、朗读感知:
1。

自由朗读全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畅,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2。

小组练读,交流问题,组内讨论解决一些问题。

3。

各小组汇报朗读情况,交流还未解决的问题。

4。

全班自由练读全诗。

5.指名读、齐读全诗。

三、品读体味:
1。

“我们爱你——”是全诗的一条情感主线,作者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
2.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炙热情怀,你有没有产生和作者一样的情怀?自由交流。

3。

再次练读,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

4.进行朗读比赛。

5.老师做总结评价。

四、拓展探究:
1。

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收集祖国之最。

(如最长的河、最高的山、最长的铁路线等.
2.收集有关赞美祖国的古代、现代诗文,进行朗诵比赛.
第七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四时景物皆成趣"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一篇略读课文《月迹》。

围绕本单元主题,安排了一次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词三首》分别描写了秋天傍晚雨后山中的景色、江南深秋夜景、戍边夜景.《四季之美》中的作者选择了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对应的四个时刻:黎明、夜晚、黄昏、早晨来咏唱。

《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

《月迹》写了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屋里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的场景,充满童真、童趣。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了解景物的不同特点,从中感悟独特的韵味,感受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1.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词和指定的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段。

5.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6.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重点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难点
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古诗词三首》3课时
《四季之美》2课时
《鸟的天堂》2课时
《月迹》1课时
习作:________即景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精美优质教案
走进文本
初读此文,让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美国作家格拉迪贝尔讲述了他八岁那一年的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文章从开头就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如文中的“四周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整个乡村万籁俱寂”,作者通过这些描述宁静气氛的语句的渲染,反衬出各种生命(动物的、植物的)的活跃,“正在活动着,它在生长,它在壮大”。

在作者对第五自然段的描写中,通过作者的联想,如从“红的桃花、白的梨花”想到“果实”;从“野梨子树”想到“野李子”;从“瓜藤”想到“甜瓜”,会使我们从以上的一切想到生命的生长。

在课文的第六自然段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当他看见一颗星星挂在雪松的树梢上时,他也被迷住了;当他听见一只模仿鸟在月光下婉转啼鸣时,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当他的手触到母亲的手臂时,他感到自己是那么安全,那么舒坦。

”,这句话,作者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一种迷恋、喜悦、安全、亲切、挚爱的体验和感受。

当我读到这句话时,让我想到邹韬奋先生《我的母亲》中的一段话与此类似,“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中有句话:“这一切对他来说也许是莫名其妙的事情”,我们要注意“也许”这个词在这里的用法,删去“也许”,此话就完全是肯定语气了,这不符当时八岁年龄小孩的实际情况,而用上“也许”后,句子的表达意思灵活了,多种情况都可以考虑进去。

这就是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

读完此文,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文章的作者在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描述中,更要表达自己是在怀念一种平静温馨和幸福的家庭生活、怀念亲爱的母亲这种情感。

走进作者
本文作者是美国作家格拉迪贝尔,更多关于他的资料可参考相关书籍。

走进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
1.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首先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对文章题目的理解,从而引出课后的问题“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指的是什么",统领全文,同时,针对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并再次阅读课文。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在一片宁静的气氛中,“母亲一只手拉着我挨她坐下,另一只手就势把我揽在怀里”,此时作者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同时,也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理解。

结合文字指导学生看图来理解,深刻感受那种温馨的场景,动人的画面。

在这种宁静的气氛中,却依然蕴含着一种生机,从文中“奔跳”“欢笑"“悄悄生长”可以看出小动物们的活跃,而那些桃树、梨树、野李子树等也都显示了生命的成长,应该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相关的词句来理解,结合最后一段的内容,最后提示文章的中心,同时,指导学生发表对课首问题的看法!
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谈一谈自己读后真实的感受,并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写下来!
推荐阅读普希金其他作品。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律诗及近体诗的特点及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差异,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掌握“言—象—意”的诗歌阅读方法,品读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3.了解王维的思想及其诗歌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了解律诗及近体诗的特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诗人独特的心性.
2.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化为画面,把握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与生活,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境及情感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性情与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入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开元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富庶,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成为时尚。

而道教的归朴返真,佛教的净心明性的崇尚,为文人的漫游、隐居,及观照、把握大自然美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氛围、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一些诗人在政治上曾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但最终因仕途受挫或不满现实,而半官半隐,漫游山水,甚至辞官归里,躬耕田园。

由于他们大都拥有田庄,具备漫游隐居的经济基础。

所有这些都为进行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创造了条件。

这一诗派的代表作家有孟浩然、王维、储光曦、祖咏、裴迪等。

这一诗派并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相互之间常以所作山水田园诗酬唱切磋,形成了远绍陶渊明、谢灵运,近学张九龄的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

作品通过大量细致入微地描绘自然山水,营造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了绚丽多姿的自然美。

今天,我们来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读诗
掌握诗歌节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三、品诗
1。

诗中有画
(1)描绘诗歌所写的画面
提示:明确写景的句子,找出景物,再根据诗歌对其加以形容(细致描摹)。

明确:山、雨、秋风、明月、松林、清泉、石、竹林、浣女、莲花、渔舟.
第一幅画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画面:“明月松间照”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画面:“清泉石上流"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画面:“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画面:“莲动下渔舟"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2)请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并说说这幅画有何特点?抓住了哪些要素来构图?
明确:山间秋景图;
清新明丽、静谧安闲;
构图要素:物与人,光、色、形,
视觉、听觉,静态、动态。

(以动衬静)
2。

画中之意
揣摩诗歌的主旨:全诗哪一句是中心句?
明确: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自可留于空山)
作者通过《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本意是劝人们不要在山中隐居),反其意而用之,暗示自己愿意长久地隐居于山林,表现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四、小结
山水田园诗:山水之景、山水之情(情景交融)
(教学反思参考1)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

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

考虑到该文章篇幅较长,如果要在一节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两节课都无法完成.因此,我让学生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一上来就由课题导入中心的回忆,即文章的重点:开国大典的“隆重、规模盛大、庄严、热烈”.这部分的提出由学生对“大典”这一词的解释的回忆展开,整篇文章的内容也就是围绕这一点来突出加以描绘的。

因此一上来就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要害,把握住重点。

其次就是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这一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说明理由。

学生的自我学习,内化过程从中得以体现。

看一看。

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到这感人的情境中。

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画一画。

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天安门城楼的布置等情况.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

再说说各位置上的设施。

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比一比。

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

在第三段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展开想象,深刻挖掘.具体教学如下:读熟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的顺序。

找出带有“欢呼”
一词的句子;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可分别采用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读。

语调要高昂,情绪要饱满,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

接下来与伙伴交流就可以相得益彰,彼此启发,使思路拓展,思维活跃起来,许多细小的地方学生都能独具慧眼体察到。

如:红旗、红灯笼、掌声、呼声、鸣炮、起早步行几十里参加大典等等都能自然而然地提到。

同学们就在这样的一种相互协作,你我共享成果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达到最佳状态。

学生的语言训练机会增多了,情感也得以交融,朗读起来由感而发,水道渠成.学生对于当时的那种场面、那种气氛、人们内心的激动的情感就会由衷地感悟到。

写一写。

在读熟课文,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__欢乐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段.写出节日夜晚灯火、焰花、彩旗交相辉映的情景.再写参加活动人员的表现,及观众的表现等,学以致用,将文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