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大学之道(原卷版)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大学之道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作者简介】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礼记常识】
《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
《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本末()壹()
2.重点字词
知识精讲
目标导航
本
指事字,从木,“一”标明树根。
《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
草木的根——根本、根源——本来、本意——本钱——自己方面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根本、根源)
本厂、本国(自己方面的)
末
指事字,从木,从一。
木指一棵树,上面一横表示树梢所在的位置。
《说文解字》:“末,木上曰末。
”
树梢——微小的、不重要的(树梢细微)——粉末——末端(树梢在顶端)——末尾(时间上在后的)本末倒置(树梢)
细枝末节(微小的、不重要的)
强弩之末(末尾)
重点梳理
【重点01】解读“三纲”“八目”
1.何为“三纲”
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亲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使自己的修养作用于民众,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2.“三纲”之间的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重点02】解读“八目”
1.何为“八目”
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八目”之间的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重点03】“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重点04】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
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重点05】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
明确: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①极的影响:
《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
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极的影响:
《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
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
同时,“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
知识拓展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解析]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
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其.皆出于此乎
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道:道理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亲:亲近爱抚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①静:心不妄动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①格:推究②知:知道
3.下列对《大学之道》这篇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
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
B.课文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家的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C.朱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之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D.本文虽然充满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②在止于至善.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⑤先诚.其意⑥必先苦.其心⑦南.征北.战
A.①④/②③/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④⑤⑥/②/③/⑦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虑:忧虑
6.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2021·北京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欲明明德
...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祝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壹是
也。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明明德:________(2)格物:________(3)壹是:________
8.文中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观点。
请根据文意,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节选自《大学》)9.对上面文字论述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意,即人们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B.语段论证严谨,主要采用举例和对比、比喻论证的方法。
C.语段语言平实浅近,明白晓畅,干净利落,给人以朴素自然的美感。
D.“诚于中,形于外”就是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
10.《大学》论述“微言大义”,尤其是“慎独”说,对后世影响深远,结合文本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库,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
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礼记·学记》)(1)从上述材料可看出,要想让远人“服”且“来之”,应该推行__________,即_________。
(2)你如何评价第二则材料中的“大学之道”?
12.学校计划举办以“《论语》修身思想与现代社会青年成长”为主题的论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要求:引用《论语》中的原文,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