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猗县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临猗县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 (2019高三上·天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知识或者说科学的确切性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可以反反复复地运用,去获得相对确切的效果。

运用知识的人越多,知识的地位就越牢固,由此形成了一种人类共有的意识形态:知识是有用的,经得起检验,因而值得相信,值得崇拜,更值得追求。

事实上,知识的“确切性”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可以相信”或“无可”的内在因素。

例如,“水往低处流”作为一种知识,它的确切性不只是经得起生活的检验,更让人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

可见,“确切性”就是某种相信、信赖甚至于信仰的别名。

基于此,()。

他们相信知识、运用知识和追求知识。

他们清楚地知道,与“确切性”为敌,是不可能胜利的,也是很的。

神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复杂原因。

它以人类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精神活动,构造了一个超然的思想体系,出了一个极致完美的理想世界和超现实的终极善者,譬如上帝。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预设质疑荒唐推演
B . 预期置疑荒唐推演
C . 预期质疑荒诞推算
D . 预设置疑荒诞推算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在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的求知者是为数众多的
B . 聚集在知识或科学领域里的求知者是为数众多的
C . 为数众多的聚集的求知者是来自知识或科学的领域
D . 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了为数众多的求知者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6高一上·亳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
袁行霈
李白的诗歌固然有高度的艺术技巧,但只凭这些显然不足以产生那么强大的艺术力量。

李白乃是以气夺人。

气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已经屡见不鲜。

尽管古人对气的理解和用法不完全相同,但大致说来是指作家、艺术家在进行文艺创作时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以及创作的激情、冲动、勇气等心理准备。

说李白的诗以气胜,就是着眼于这些方面的。

读者都会感到,李白的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气回荡着,使人不得不慑服于他的力量。

李白的诗,综而言之,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

所谓气奇,是指李白的诗歌显示了超凡的创造力,创造了许多按常规不可思议的诗歌形象,使人惊讶、叹服。

南北文化的交流和中外文化的交流,激发了盛唐人的创造力,而李白的创造力尤其旺盛。

他既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走自己的路。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最为他所不齿。

他的艺术风格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许多诗的写法也是前人不敢想像的。

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吟咏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创造、新的生命,成为新的意象。

还有一些自然界的景物,前人似乎忽略了,没有形成饱满的诗歌意象,李白却有新的发现,咏之于诗,成为独具特色的意象。

李白诗歌的气逸表现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李白的诗风飘逸不群,他的才情不受拘束。

这种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精神,在李白的山水诗中表现得很突出。

他笔下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往往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李白追求自由的精神还表现在他不肯让诗歌格律束缚自己,当感情达到高潮时,往往冲破格律的束缚,写出一些散文化的诗句。

和中国封建社会其他朝代相比,唐代是一个文化比较自由的时代。

李白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和时代的脉搏是一致的。

所谓气壮,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自信心,而这也是植根于盛唐时代的。

盛唐时代高涨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育了李白乐观自信的精神。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和打击,李白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

他有深沉的苦闷和忧愤,但主导方面还是对前途的自信和斗争的勇气。

李白经常写自己的愁,但只要和中唐孟郊、李贺的愁比一比,和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的愁比一比,和宋词里那类锁在小楼深院中的闲愁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即使是愁,也是强者之愁,也有一股浩然壮气充溢其间。

盛唐时代,随着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上升,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对自身力量的信心,也达到相当充分的地步。

李白粪土权门,蔑视富贵,以布衣的骄傲和王侯相抗衡,以桀骜不逊的态度向社会的庸俗挑战,显示了人格的力量。

这是中国古代志士最可宝贵的节操,也是李白诗歌最具魅力的地方。

(节选自《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
(1)下列关于李白“以气夺人”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气是指作家、艺术家在进行文艺创作时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以及创作的激情、冲动、勇气等心理准备。

B . 李白的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气回荡着,使人不得不慑服于他的力量。

C . 李白的诗,综而言之,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

D . 李白诗歌的气奇表现为超凡的创造力,逸气表现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气壮则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自信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李白的创造力尤其旺盛。

他勇于创新,走自己的路,因此他的艺术风格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B . 李白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精神,集中表现在李白的山水诗中。

他笔下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往往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C . 李白的乐观自信的精神是植根于盛唐时代的。

盛唐时代高涨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育了李白的这种精神。

D . 李白一直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困难、挫折和打击,并以对前途的自信和斗争的勇气回避了苦闷和忧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有一些自然界的景物,因为前人的忽略,没有形成饱满的诗歌意象,但在李白的吟咏之下,成为独具特色的意象。

B . 和中国封建社会其他朝代相比,唐代是一个文化比较自由的时代。

李白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和时代的脉搏是一致的。

C . 与后世一些诗词中的“愁”相比,李白即使是愁,也是强者之愁,也有一股浩然壮气充溢其间。

D . 李白诗歌最具魅力的地方在于其气壮,在于其粪土权门,蔑视富贵,以布衣的骄傲和王侯相抗衡,以桀骜不逊的态度向社会的庸俗挑战的人格力量。

3. (9分) (2020高三上·宝鸡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需要创造,创造文化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最为景仰的文化名人;而文化的载体是作品,尤其是传诵不衰的不朽名篇。

翻开中国思想史、文学史等,无论是战国时的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还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一连串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光耀夺目的名篇巨著。

在当代,同样需要培养文化名人,需要名篇巨著,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的士,主要是儒家讲的君子,应该是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人。

无论是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教,任重而道远”,还是吕氏春秋中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都是对士的要求。

这种要求表现在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言中。

一篇《岳阳楼记》,文以人传,人以文传,无论在文化上和人格上都足以垂范后世。

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把读书人的责任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创造性,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但不同领域各有特点。

技术领域,创造性表现为发明,新工具取代旧工具,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科学领域,表现为发现,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的原理。

其进步方式不是取代,而是新领域的拓展和新原理新规律的发现。

文化的创造性,既不是取代,也不是新规律的发现,而是原有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转化。

恩格斯充分理解文化传承的这个特点,他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当然胚胎、萌芽终究是胚胎、萌芽,还必须不断地积累新的思想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在当代世界,完全停止在胚胎、萌芽阶段,重复希腊哲学的命题和思想是不可想象的。

在当代中国,完全停留在先人智慧中包含的胚胎和萌芽中,只是“拿来主义",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根本原则。

不能认为凡是能传下来的都是精华,糟粕都被历史淘汰掉了。

这种看法说对了一半。

留下来的是精华,但也会留下糟粕。

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和继承并非只决定于文化自身,还在于人的选择,尤其是统治者,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文化传承和选择。

因而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必然同时会经历一个过滤和筛选的过程。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混在一起。

因此继承传统文化不可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必须经过自己的嘴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即阅读和理解。

传统文化中具有民族性、科学性、人民性因素的属于精华,而一切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东西是糟粕。

(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 我们敬仰的文化名人创造了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传诵不衰的名篇,成了文化的载体。

B . 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中包含的令人永不忘怀的文化名人和名篇巨著,是后代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

C . 中国传统的士,即君子,在道德上有标准,在文化上有贡献,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准则。

D . 古人在文章中,多次对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要求,这种人格精神和文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先总后分,论证了知识分子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文化的创造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原则。

B . 文章第二段举例论证了中国传统的士在道德上的标准和在文化上的贡献,及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C . 文章论证创造性活动的特点时,将创造性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与在技术领域和科学领城进行了对比。

D . 文章认为文化需要创造,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精华与糟粕如水入泥,难以区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恩格斯理解文化传承的特点,所以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形式中,能发现以后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B . 文化的创造性需要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造性地转化,因此停留在先人智慧中是不可想象的。

C . 传统文化的流传和继承,不在于文化自身,而在于人的选择,由统治者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扬弃。

D . 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说明糟粕都被历史淘汰了,而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华。

4. (12分) (2017高一下·黑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爱无灵犀
朱砂
①国庆节,因为要接待几个俄罗斯客户,他打电话回老家,跟母亲说自己6号才能回去,公司越做越大,越来越忙,回老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他知道,母亲想他,每时每刻。

②事实上,俄罗斯客人4号就走了,5号一大早,收拾停当,他开车带了妻儿踏上了回家的路。

③他撒了谎,因为他知道,只要说自己回家,母亲一定会到村口接。

前些天下了雨,虽然这会儿天已放晴,可山里气温低,加上雾气正浓,一早一晚很是阴冷。

母亲已经78岁了,腿脚又不好,总在风口里站着,身体哪受得了?
④然而,他还是失算了,车还没下公路,他便远远地看到了站在村口的母亲。

⑤母亲站在那棵大槐树下,不时地踮起脚,向公路方向张望。

一头萎散的灰白头发在风中摇曳,整个身子像一株深秋被摘去了果实的玉米秸,干瘪的躯干没有一丝水分,看上去单薄而脆弱,仿佛稍有风吹草动,随时都可能零落成泥。

⑥母亲的左眼去年查出了白内障,在县医院看的。

医生说老太太岁数大了,不适合开刀,再说也不敢给她开刀,怕老太太的身体吃不消。

母亲自己也不肯再治疗了,说好歹还有一只眼,将就着得了,况且,这辈子该看的都看过了,临死再挨一刀,不值得。

可他知道,母亲是心疼钱。

母亲总说他们挣钱不容易,不要大手大脚。

很早以前他想
了,等再过一段时间,母亲的眼睛适合手术了,自己就带她去市里做了。

他告诉母亲,手术的几个钱对自己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

他说这话时,母亲笑了,笑得很灿烂。

儿子出息了,做母亲的一辈子盼的,不就是这个吗?
⑦村口离公路还有两三百米的距离,这么远,母亲昏花的老眼根本看不清,可母亲依旧固执地伸长了脖子,不时向这边张望着。

他的眼有些潮湿。

⑧远远地,他停了车,妻子和女儿下车,一溜小跑过去。

女儿大声喊着奶奶,犹如天籁,喜得老太太合不拢嘴。

把母亲扶到车上,他问母亲:“不是打电话说6号才回家吗,今天才5号,怎么就知道我回来了呢?”
⑨“我是你娘,你那点儿心思我还不知道?”母亲咧着缺了牙的嘴,笑着,有些得意,有些狡黠,“不就是怕我出来接你们会染了风寒,故意跟我撒谎吗?我这掐指一算,就知道你们今天回来。

要不,怎么叫母子连心呢?”
⑩“奶奶,您真是比如来佛还神,不用猜就知道我们今天回来。

”女儿撒娇似的挽着奶奶的胳膊。

⑪这一刻,他忽然就相信了妻的话。

妻说,爱,是有灵犀的。

以前,每次往老家打电话,十回倒有九回是母亲接的。

家里的电话没有来电显示,他一直纳闷儿,怎么每次不等他开口,母亲便知道打电话的人是他呢?莫非这爱的灵犀就真的这般灵光?
⑫不知不觉中,车进了胡同,嫂子笑着迎了出来。

哥哥比他大9岁,三个孩子,一个女儿嫁在本村,一个儿子大学毕业在北京工作,另一个还在读书。

⑬女儿拉了奶奶去表姐家串门儿,妻和嫂子择菜做饭,他无所事事,一路闲逛着去菜园找哥哥。

⑭哥哥正在园子里侍弄白菜,见到他,喜上眉梢。

哥俩你一句我一句闲聊着。

问及母亲的近况,哥不觉叹了一口气:“娘越来越糊涂了,天天守着电话,不管谁打进来,张嘴就是一句‘二小儿啊,娘就知道是你’,弄得俩孩子都不敢往家里打电话了,怕娘一听打电话的不是你,失望……”
⑮他愕然,怪不得每次打电话母亲一猜一个准呢。

⑯哥哥抬头看了他一眼,顿了顿,接着说,“自从去年你去省城办事顺便回了趟家,娘想起来便到村头儿站会儿。

国庆节这7天假,你明明说6号才回来,可娘愣是从1号起便天天去村口等……”
⑰他的心一阵阵痉挛。

他一直都以为母亲接电话和去村口等他,不过是一种巧合,或者如妻子所言,是一种母子间的灵犀。

原来,这爱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灵犀,那不过是一个母亲,日复一日固执的牵挂与守候的结果。

⑱他眼前不由浮现出秋风中母亲翘首企盼的身影,那颤颤巍巍的身体,令他的心,刹那间,一片濡湿。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作者依据“心有灵犀”而“反弹琵琶”,亮出“爱无灵犀”的旗帜,可谓推陈出新,独出心裁。

B . 这篇以“母爱”为题材的小说,除了表现母子之间的深情外,还表现了兄弟之间、祖孙之间、妯娌之间、夫妻之间、母女之间平淡而真挚的亲情。

C . 母亲博大的爱、深沉的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小说在“爱无灵犀”中塑造的母亲真实、鲜明、感人。

D . 从母亲对儿子长期执著的守候和牵挂中,我们感受到母爱之心的律动,体察到母爱之情的温热。

(2)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爱有灵犀”的说法,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和“他”的妻子,以及年迈的母亲都相信爱是有灵犀的。

B . 在治疗母亲左眼患白内障的问题上,母子俩各有各的想法:母亲不愿做手术,是害怕临死再挨一刀,不值得;儿子“他”迟迟没带母亲去市里做手术,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C . 在“他”回家日期的问题上,母子俩都撒了谎。

“他”撒谎,目的是想给母亲意外的惊喜;母亲撒谎,目的是不想让儿子知道自己天天都去村口等儿子,不想让儿子为自己操心。

D . 勤劳、简朴的母亲,为养育儿女操劳一生,如今年迈,又疾病缠身,却还在为儿子牵肠挂肚,以至于不顾风烛残年之躯在村口守候。

E . 小说结局部分将“母爱”升华到了较高的境界,哥哥揭开了事实真相,使弟弟推翻了“爱有灵犀”的说法,认识到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没有灵犀的,而是母亲固执的牵挂与守候。

(3)
第五自然段的景物和人物描写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7高三上·南通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穷文
韩愈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粮,牛系轭下,引帆上樯。

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涂,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粮,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挈俦,去故就新,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屏息潜听,如闻音声,疑有而无,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吾与子居,四十年余。

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学子耕,求官与名,唯子是从,不变于初。

子迁南荒,热烁湿蒸,我非其乡,百鬼欺陵。

太学四年,朝齑暮盐,唯我保汝,人皆汝嫌。

自初及终,未始背汝,于何听闻,云我当去?是必夫子信谗,有间于予也。

我鬼非人,安用车船,鼻嗅臭香,糗粮可捐。

单独一身,谁为朋俦,子苟备知,可数已不?子能尽言,可谓圣智,情状既露,敢不回避。


主人应之曰:“子以吾为真不知也耶!子之朋俦,各有主张,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其名曰智穷:矫矫亢亢,恶圆喜方,羞为奸欺,不忍伤害;其次名曰学穷:傲数与名,擿抉杳微,高挹群言,执神之机;又其次曰文穷: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只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穷:影与行殊,面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穷: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置我仇怨。

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能使我迷,人莫能间,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掌顿脚,失笑相顾。

徐谓主人曰:“子知我名,凡我所为,驱我令去,小黠大痴。

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

小人君子,其心不同,唯乖于时,乃与天通。

天下知子,谁过于予。

虽遭斥逐,不忍于疏,谓予不信,请质诗书。


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子迁南荒,热烁湿蒸迁:贬谪
B . 鼻嗅臭香,糗粮可捐捐:献出
C . 影与行殊,面丑心妍妍:美丽
D . 唯乖于时,乃于天通乖:违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三揖穷鬼而告之曰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B . 疑有而无,久乃可明唯乖于时,乃与天通
C . 单独一身,谁为朋俦凡此五鬼,为吾五患
D . 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小人君子,其心不同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②虽遭斥逐,不忍于疏,谓予不信,请质诗书。

(4)作者一本正经地虚构主人摆设东西祈祷“穷鬼”离开的场景,抒发了怎样的心志?请加以概括。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8高一下·河北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雪夜感旧①
陆游
江月亭前桦烛香② ,龙门阁③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④ ,小市孤城宿两当⑤。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①本诗作于1197年,陆游73岁,闲居江阴。

②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

桦烛:用桦树皮作的烛。

③龙门阁:在今广元市北。

④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至梁山(今属四川)道中。

⑤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 . 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 . 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D . 尾联写到绿沉枪和金锁子甲,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埃,诗人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北
伐的不满。

E . 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2)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6高三上·桂林月考)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

(《定风波》)
②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 , 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③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 ,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 (2017高三上·沈阳期中) 下面是某高中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9. (5分)给下面一则新闻材料拟标题(要求用上拟人和对偶两种修辞)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内容不雅的“露骨广告”在石家庄市公交车的车体上频频露面,引起市民不满。

如今,此类广告已“下站”,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公益宣传,如“为幼儿让座您会得到两颗心的感激”“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等,它们已经成为公交车身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