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分级练(部编版原卷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短文两篇
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推敲.(qiāo)藻.饰(zǎo)诘.难(jié)咬文嚼.字(jué)B.矫.揉造作(jiāo)睾.肾(gāo)阐.证(chǎn)狂妄.自大(wàng)C.统筹.(chóu)狡黠.(xiá)提倡.(chàng)吹毛求疵.(zī)D.滞.碍(zhì)要诀.(jué)伦.理(lún)豁.然贯通(hu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哲学浅尝孜孜不倦狂忘自大
B.策画聪颖修剪移接欣然忘食
C.顺畅承认豁然贯通文采藻饰
D.粗暴王粲味同嚼腊不求甚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书籍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
有,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

(2)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了。

(3)我的朋友中有专门读冷僻书籍,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

A.湮没耽搁关于B.淹没耽误关于
C.淹没耽误对于D.湮没耽搁对于
4.下列各句不是比喻论证的一项是()
A.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B.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C.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D.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
....的一组是()“浅阅读”对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起到促进作
用。

,,,,,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

“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
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
③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
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
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
A.①②④⑤③B.②①④③⑤C.⑤④③①②D.②⑤④③①6.下列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求甚解》和《谈读书》两篇短文都是驳论文。

B.《谈读书》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C.《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

D.“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7.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________。

8.为纪念“世界读书日”,学校开展以“走进读书馆,阅读经典书”为主题的语文
综合性学习活动。

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下边是学校阅览室流程示意图,请用一段简明的文字转述这个流程图。

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示例,将下表①~②空格的读书方法填充完整。

(3)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名言:一本好书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述宫。

仿写:一本好书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不求甚解》,回答下列问题。

9.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10.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11.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12.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
13.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14.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阅读《谈读书》,回答问题。

15.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大意。

16.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17.“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8.“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这段话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二阶——拓展练
课内重点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谈读书(节选)
弗朗西斯·培根
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②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③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④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⑤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9.选段第①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20.第②至⑤句阐述的观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1.你在课下,一定搜集了一些读书的名言警句,请写出两句来。

22.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某一学科或某一本书对你性格的影响。

阅读《不求甚解》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荞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③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④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绝对不应该这样。

观其大略同祥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
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

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有删改)23.根据语境,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
..
(2)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24.结合全文,分析第①自然段的作用。

25.文章第④自然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6.来代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这种读书法与文章中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法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阅读下列文本,回答下面小题。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
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读,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案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成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绝对不应该这样。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

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2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8.文章第⑤⑥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9.比较[甲][乙]两句话中加点的词,并说说[甲]句比[乙]句好在哪里。

[甲]其实也不尽然
....。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
....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
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

[乙]其实不是这样
....,我们虽然不提倡
...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
甚解的态度同样也不行
...。

30.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请写出一则,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后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①起床闹钟响起,蒙胧中打开手机,刷刷抖音,看两篇拼凑的鸡汤文,如皇帝批阅奏章般浏览朋友圈,以点赞的形式表达自己“深邃”的想法……这已是许多人生活的常态。

数字时代,我们接收的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学到的知识却越来越少,不知不觉已陷入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②其实,读书就能够破解这一困境。

为什么呢?
③读书使人专注,专注让思维凝聚。

当我们愿意静下心来去感受文字时,我们的思绪也将安定下来,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被书中的文字吸引。

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在他的思维之路上畅行。

在安定的思绪的作用下,眼下的文字也会与以往的记忆碰撞,让我们在书籍里越读越深。

董仲舒的书房后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

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产生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开出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之花,最终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④读书,尤其是读整本书,能促进人独立、完整地思考。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谈道:“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

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

”相对于简要的告知类信息和视觉性强的图片、视频来说,读整本书更能锻炼人的思维逻辑。

为了使整本书脉络变得清晰,我们在字里行间寻找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追溯书中人物的所思所想,预测着下一情景的出现。

我们在对整体文字的把控过程中完成了
一次思维的锻炼。

⑤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
....两个阶段。

当我们对内容有
....、由薄到厚
了透彻的了解,抓住宁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

曾国藩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

”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对各章节又做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揣摩作者的意图,把书中的留白处加以想象,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把之前的那本薄书再慢慢地读厚。

夏丏尊先生曾以《桃花源记》一文举例:陶渊明是晋代人,若想要了解《桃花源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要翻阅《中国文学史》;而这篇文章里描写的理想社会,又体现了一种乌托邦思想,想进一步了解,就须读英国人莫尔的著作《乌托邦);至于想要通过《桃花源记》弄懂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就要查阅相关的书籍……如此,就有了新的知识创造和开拓,有了更厚重的思考。

因此,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整合了碎片化的信息,我们的思雏得到了完整的训练,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链。

⑥清晰、完整的思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唯有用好读书这剂良药,才能真正帮助我们走出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31.在作者看来,读书为什么是改善思维碎片化的良药?
3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33.选文第⑤段加点的两个短语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34.下列读书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可以改善“思维碎片化”?说说你的理由。

(1)知人论世读经典(2)感悟·口味·欣赏
(3)比较与辨微(4)读书动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

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

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
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

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

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

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

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

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

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

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

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

“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

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作者:向贤彪。

有删改)注:①四民:士、农、工、商。

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35.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6.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7.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8.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做大学问真学问
王子墨
①知识分子要具备恢宏格局与长远志向,在旧学与新知中寻找答案,做大学问、真学问,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②司马迁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被捕入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发愤著书,终成《史记》。

支撑他矢志不渝的动力,便是其“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长远志向。

把司马迁的志向转译一下,亦即是做大学问、真学问。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成了无数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的期许与自勉。

③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历史的评价标准却贯穿古今。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要秉持“做大学问、真学问”的学术风骨。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

”这是对中国传承数千年之久学术传统的再一次重申,为广大知识分子指明了立志求学的方向。

④知识分子,当有所“求”。

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中国的学术探索,也当紧贴于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中寻求学术研究的立足点。

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学术成果,必须从实践中来,并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知识分子,也必须对国情有深邃细密的考量,对历史有拨云见日的洞察,对专业有韦编三绝的钻研,才能拿出与实践相吻合、切中时代脉搏的学术成果,才能成就学问的大与真。

⑤知识分子,也当有所“拒”。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学术界存在不少乱象,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
篡改文献、捏造数据。

正如有人所说,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

清除乱象,需要知识分子以学者风骨自我勉励,在如乱花过眼的种种诱惑面前保持定力,校准人生价值的度量衡,把对物质享受的关注,转移到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

知识分子专注于学术正道的上下求索,而非在利禄之途上奔竞游走,是做出真正的大学问、真学问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学术历经千载而斯文不坠的关键所在。

⑥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

中国的知识分子,也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争当时代弄潮儿。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39.第②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0.请简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第三阶——中考沙场点兵
(贵州省毕节市中考模拟)论述类文本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不求甚解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