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4校联考)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化学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武威市(4校联考)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突发事故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
A.有人不慎跌入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深洞中,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立即下洞救人
B.厨房中的煤气大量泄漏时,立即关闭气阀,不能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C.眼睛里不小心溅进氢氧化钠溶液,立即滴入稀盐酸来中和
D.图书档案起火,用大量水浇灭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因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所以在进入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深洞前,要进行灯火试验,选项A不正确;
B、因为煤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或电火花易发生爆炸,所以厨房中的煤气大量泄漏时,应立即关闭气阀,不能打开抽油烟机排气,选项B正确;
C、眼睛里不小心溅进氢氧化钠溶液,不能滴入稀盐酸来中和,应用水清洗,因为稀盐酸也有腐蚀性,选项C不正确;
D、图书档案起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液态二氧化碳会直接气化为二氧化碳气体,不会污染图书,如果用大量水浇灭,会污染损坏图书,选项D不正确。
故选B。
2.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钙的核电荷数是20
B.镁在化学反应中较易失去电子
C.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D.每个周期结尾元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答案】C
【解析】
A、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因此钙的核电荷数是20;故A正确;
B、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因此镁在化学反应中较易失去电子;故B正确;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易得到电子,形成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而图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结构;故C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周期都从金属元素开始,到稀有气体元素结束(第一周期从非金属元素氢开始).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 ),为稳定结构;因此每个周期结尾元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故正确;
故选C.
3.下列化肥是复合肥料的是()
A.KH2PO4B.K2SO4C.Ca3(PO4)2D.CO(NH2)2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复合肥是含有氮磷钾元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肥,据此分析。
【详解】
A、磷酸二氢钾,同时含钾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料,故A正确;
B、硫酸钾,只含钾元素,属于钾肥,故B错误;
C、磷酸钙,只含磷元素,属于磷肥,故C错误;
D、尿素,只含氮元素,属于氮肥,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尿素是含氮量较高的一种氮肥,可达46.7%。
4.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除杂质的原则:所加的物质只与杂质反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A、除去Cu中的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发生反应:Fe + H2SO4 ="=" FeSO4+ H2↑,然后再过滤、洗涤、干燥,即可得到Cu,正确,B、除去CO气体中的CO2,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2NaOH + CO2="=" Na2CO3+ H2O,然后再干燥即可,正确,C、除去CaCl2溶液中的HCl,加过量的碳酸钙,发生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然后过滤,正确,D、除去NaNO3溶液中的Na2CO3,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发生反应:Na2CO3+Ba(NO3) 2==BaCO3↓+2NaNO3,但由于所加的Ba(NO3)2溶液是过量,又引入新的杂质,错误,故选D
考点:物质的除杂
5.下列符号中,能表示2个氧气分子的是
A.2O B.2O2-C.2O2D.2O3
【答案】C
【解析】
【详解】
A、“2O”表示2个氧原子,不符合题意;
B、“2O2-”表示2个氧离子,不符合题意;
C、“2O2”表示2个氧分子,符合题意;
D、“2O3”表示2个臭氧分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下列元素中,缺乏会导致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是()
A.Zn B.Fe C.Ca D.Na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A不正确;
B、缺铁会患缺铁性贫血,故B不正确;
C、人体缺少钙元素会导致青少年患佝偻病、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等,故C正确;
D、钠元素调节体内水分和体液恒定的pH,故D不正确。
故选C。
7.太阳能吸附式空气取水器可用于野外获取淡水,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过程发生了物理变化
B .冷凝过程中分子间距发生变化
C .该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D .该法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此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 、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水分子间隔变小,不符合题意;
C 、此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所以没有涉及化学能的转化,符合题意;
D 、该法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问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8.下列生活过程的叙述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食物在人体内被消化 B .人体的呼吸过程 C .用天然气作燃料来炒菜 D .冰箱里的水结成冰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
【详解】
A 、食物在人体内被消化,有新物质生成,如人体吸收的糖类最终在体内转化为人体直接吸收的葡萄糖,属于化学变化,故A 错误;
B 、人体的呼吸过程,吸收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故B 错误;
C 、用天然气作燃料来炒菜,利用天然气的可燃性,产生化学反应:4222CH +2O CO +2H O 点燃
,有新
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 错误;
D 、冰箱里的水结成冰,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 正确;
故选D 。
【点睛】
判断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9.日常饮食应注意均衡搭配。
下列河南特产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A.信阳板栗
B.开封西瓜
C.灵宝苹果
D.光山麻鸭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为瘦肉类、奶类、蛋类;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水果、蔬菜等;富含糖类的有淀粉、米、面等。
【详解】
A、信阳板栗富含的营养素是糖类。
A错误;
B、开封西瓜富含的营养素是维生素。
B错误;
C、灵宝苹果富含的营养素是维生素。
C错误;
D、光山麻鸭蛋富含蛋白质。
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就不能将它们区别开来的一组是()
A.Fe2(SO4)3、NaOH、H2SO4、Ba(OH)2
B.K2CO3、Na2SO4、KNO3、BaCl2
C.Ca(NO3)2、Na2CO3、NaCl、HNO3
D.K2CO3、H2SO4、HNO3、BaCl2
【答案】B
【解析】
【详解】
A、Fe2(SO4)3是黄色溶液,两两混合后,能与Fe2(SO4)3反应后只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NaOH,同时产生红褐色沉淀和白色沉淀的是Ba(OH)2,无明显变化的是H2SO4,不用另加试剂就能将它们区别开来,选项正确;
B、BaCl2与K2CO3、Na2SO4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其余的两两混合均不产生明显变化,不另加试剂就不能将它们区别开来,选项错误;
C、组内物质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气泡,则该溶液为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溶液是Ca(NO3)2,产生气泡的溶液是HNO3,无明显现象的溶液是
NaCl,不用另加试剂就能将它们区别开来,选项正确;
D、组内物质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两次气泡,则该溶液为K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溶液是BaCl2溶液,产生气泡的溶液是H2SO4、HNO3,再向BaCl2溶液中分别加入遇到K2CO3溶液产生气泡的两种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溶液为H2SO4,无明显现象的溶液为HNO3,不用另加试剂就能将它们区别开来,选项正确,故选B。
11.某品牌自行车的下列部件中,所用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A.刹车器——铝合金
B.轴承——陶瓷
C.轮胎——合成橡胶
D.车架——钛合金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有机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橡胶轮胎是由合成橡胶制成的,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选:C。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道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B.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必定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减小,说明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24g镁和32g氧气反应,可生成56g氧化镁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道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故选项正确;
B、物质在空气中加热发生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必定等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故选项不正确;
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减小,是由于镁反应生成的氧化镁以烟的形式扩散了一部分,故选项不正确;
D、根据镁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8:32:80,
点燃
2Mg+O2MgO
2
483280
即24g镁恰好和16g氧气反应(氧气过量),生成40g氧化镁,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A。
【点睛】
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有六个不变: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有物质种类改变和分子的种类改变。
三个可能改变有分子个数、化合价、物质的存在状态;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适用于化学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则不适用于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请用线段将物质的化学式与物质类别之间连接起来。
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据此分析.
【详解】
氧化铝属于氧化物,硝酸属于酸,氢氧化钡属于碱,碳酸钾属于盐,铂属于金属单质.
14.20℃,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所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____________;
(2)图3中P 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3)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从50℃降温到30℃,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________乙(填“< > =”)。
(4)若甲中混有少量乙,采取_________方法可提纯甲。
【答案】M 30℃时,M 、N 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降温结晶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图1中信息可以知道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而图3中在20℃时,M 曲线的溶解度小于N 曲线的溶解度,所以M 表示的是甲的溶解度曲线;
(2)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图3中P 点的含义是:30℃时,M 、N 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从50℃降温到30℃,M 、N 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
溶质分数=
s
100%100g+s
⨯,所以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乙; (4)甲、乙的溶解度都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若甲中混有少量乙,采取降温结晶方法可提纯甲。
15.今年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为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污染,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1)近日,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发电叶子”,将这种叶子放入水中,在太阳光照射下,叶子中的催化剂会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储存在氢氧燃料电池中,再转化为电能,供家庭用电需求. ①整个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形式的能量转化?______. ②“发电叶子”产生氢气、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我国积极改进风电技术,扩大风电使用,并配套大型储能设备--“全钒液流”储能电池,以保证稳定供电.与煤炭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的优点是______.
【答案】太阳能→氢气和氧气中的化学能→电能 2222H O 2H +O ↑↑太阳能催化剂
风能是可再生能源
(或使用风能不会产生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等) 【解析】 【详解】
(1)①根据信息“将这种叶子放入水中,在太阳光照射下,叶子中的催化剂会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储存
在氢氧燃料电池中,再转化为电能,供家庭用电需求”知,整个过程中都发生的能量转化为:太阳能→氢气和氧气中的化学能→电能。
②根据信息“叶子中的催化剂会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储存在氢氧燃料电池中”知,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条件是太阳能和催化剂,故方程式为:2222H O
2H +O ↑↑太阳能催化剂。
(2)风力发电的优点是:风能是可再生能源,使用风能不会产生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等。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16.请回答下列有关“走近低碳”的问题:以下属于“不可回收垃圾”的是_____(填序号):
①废作业本 ②矿泉水瓶 ③霉变面包 ④破旧铁桶下列符合“低碳”理念的最清洁燃料是_____(填序号):
①煤 ②汽油 ③天然气 ④氢气. 【答案】③;④; 【解析】 【详解】
(1)①作业本是纤维素,能够回收处理后还可以作为制纸的原料,错误;②矿泉水瓶成分是塑料,可以回收再利用,错误;③霉变面包没有回收价值,但要集中处理,正确;④废旧铁桶属于金属,通过处理还可以制取金属,节约了大量的原料,错误。
故选③;
(2)①煤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引起酸雨,错误;②汽油的大量使用,增加了汽车尾气的排放,大量的CO 、氮氧化合物污染大气,甚至会造成光化学烟雾,错误;③天燃气比较清洁,但也会加重温室效应,错误;④氢气燃烧产物只有水,对环境没有影响,正确。
故选④。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
(2)若用 A 装置制氧气,完全反应后,试管中剩余的固体药品是_____。
(3)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择_____装置(填上图装置字母),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研究显示O 2的体积分数大于 36%时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氧气验满时采用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方
法_____(填“可靠”或“不可靠”),为了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最好选择_____装置(填上图装置字母)。
(4)图F 所示的装置可以替代启普发生器制取二氧化碳。
I、该装置右侧放的药品是_____,左侧放的药品是_____。
II、使用该装置制取气体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
III、请简述使该装置中反应停止的原理:_____。
(5)实验室用100g 的大理石与足量的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生成0.5mol 二氧化碳气体,请问参加反应的碳酸钙质量为多少克?_____(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答案】试管KCl、MnO2 B 2H2O2
2
MnO
2H2O+O2↑ 不可靠 E 块状大理石
稀盐酸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不加热夹紧弹簧夹,继续反应生成的气体使右侧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左侧,右侧固液分离,反应停止50g
【解析】
【详解】
(1)仪器①的名称是:试管。
(2)若用A 装置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固体制氧气,完全反应后,试管中剩余的固体药品是:KCl 和MnO2。
(3)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择固-液发生装置B,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
MnO
2H2O+O2↑;研究显示O2的体积分数大于36%时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氧气验
满时采用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方法不可靠,为了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最好选择排水法收集装置E。
(4)图F 所示的装置可以替代启普发生器制取二氧化碳:
I、该装置右侧放的药品是块状石灰石,左侧放的药品是稀盐酸;
II、使用该装置制取气体应满足的条件是: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条件;
III、该装置中反应停止的原理:夹紧弹簧夹,继续反应生成的气体使右侧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左侧,右侧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5)实验室用100g 的大理石与足量的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生成0.5mol 二氧化碳气体,设碳酸钙的物质的量为n
3222
CaCO+2HCl=CaCl+H O+CO
11
n0.5mol
11
=
n0.5mol
,n=0.5mol
参加反应的碳酸钙质量为m=n×M=0.5mol×100g/mol=50g。
18.如图所示的仪器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___。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择的仪器组合是___(填序号);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___。
【答案】锥形瓶AC或AD 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解析】
【详解】
(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a是锥形瓶;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所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择的仪器组合是AC或AD;
(3)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有: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点睛】
本题考查了常见仪器的认识及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要注意区分制取氧气的几种不同方法及装置的特点。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某同学为测定氯化钠和氯化镁混合物的组成情况,某小组进行了下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求解混合物中发生反应的物质质量(x)的比例式为_____;混合物中氯化钠和氯化镁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_____;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用数据说明烧杯中各溶质质量的变化情况_____;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
【答案】MgCl2+2NaOH=2NaCl+Mg(OH)2↓95x
=
58 5.8g
83:95 氯化镁的质量从9.5g逐渐
成0,而氯化钠的质量从8.3g变成20g 32% 【解析】
【详解】
(1)实验中是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镁,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l 2+2NaOH =2NaCl+Mg (OH )2↓;
(2)(3)(5)设氯化镁的质量为x ,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y ,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z 22MgCl 2NaOH 2NaCl Mg(+=+958OH)011758
x y z 5.8g
958011758===x y z 5.8g
x =9.5g
y =8g
z =11.7g
混合物中发生反应的物质质量(x )的比例式为95x =58 5.8g
混合物中氯化钠和氯化镁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17.8g ﹣9.5g ):9.5g =83:95; 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7.8g-9.5g+11.7g 10%
+37g+5.8g ﹣200g ﹣17.8g =25g 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8g 25g ×100%=32%。
(4)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用数据说明烧杯中各溶质质量的变化情况 氯化镁的质量从9.5g 逐渐成0,而氯化钠的质量从8.3g 变成17.8g ﹣9.5g+11.7g =20g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氯化钠与氯化镁的化学性质,同时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溶液的质量分数,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以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