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耳鸣耳聋医论大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关于耳鸣耳聋医论大全
《黄帝内经》指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如果临床中不问青红皂白,不经专业中医辩证就乱用补肾药,轻则疗效不佳,重则加重病情。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因此许多人认为耳鸣耳聋可能与肾虚有关。

耳朵与其他脏腑经络有着广泛的联系,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血失调都可致耳鸣。

治疗耳鸣耳聋首先要分清“虚实”,因为虚证和实证治疗原则是完全不同的。

耳鸣是指不由外界声音引起的声音感受。

为听觉机能紊乱所致。

耳鸣的临床表现多样,常如流水声、轰鸣声、蝉鸣声、汽笛声、风潮声等等。

耳鸣的频率范围可高可低,还可由多个声音组成。

耳鸣多与耳聋同时出现或先后发生,常由耳部疾病引起,亦可是全身系统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耳鸣常常持续不断,但有时也以脉冲或断续的方式出现,可突然产生,也可逐渐加重。

如果耳鸣能够被患者以外的其他人听到,或者被仪器记录到,这种耳鸣就被称作“客观性”耳鸣;相应的,不能被其他人听到或被仪器记录到的耳鸣被称为“主观性”耳鸣。

《黄帝内经》中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

中医认为,耳鸣是多种病症的常见症状,常与耳聋合并出现,多发于中老年人,故有“聋为鸣之渐,鸣为聋之始”之说。

古代医籍中对耳鸣的论述很多。

明代医籍《景岳全书》中说:“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多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致聋聩“。

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是皆气亏虚而然。

中医认为肾与耳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上通于脑,开窍于耳。

《灵枢?脉度篇》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内经: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上气不充,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

《诸病源候论》:“劳动经血而气血不足,宗脉则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

肾虚耳鸣多发于年逾4旬之人,多见于年老体弱或虚羸之人。

内经:“年四十,肾气自半,起居衰矣”这与人体器官衰老、功能减退有关。

耳鸣多为耳聋先兆,《杂病源流犀烛?卷23》云:“耳鸣者,聋之渐也”。

肾精不足,则耳窍失养,轻则耳鸣,重则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失聪。

多数耳鸣、耳聋中医主张从肾入手,从虚论治,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总结了前人理论及临床表现,从痰论治。

《名医杂著》所云:“耳鸣之症或鸣甚如蝉,或左或右”。

时时闭塞,世人多从肾虚论治,殊不知此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闭矣。

若遇此症,但审其平昔饮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用清痰降火治之。

朱丹溪:“无痰不作眩”,“怪病多痰”,“痰生百病”。

痰郁则化热,痰热郁结,循经
上壅,耳窍被蒙,故耳鸣不休,所谓“痰热郁结,壅而成鸣”。

中医认为“久病在血”,“久病多瘀”,瘀阻耳窍,气血流行不畅,耳容失养所致。

痰,饮都是水液代谢失常,停留机体局部的病理产物,痰热而饮寒,痰无形而饮有质,饮留体内,清阳不升可致耳鸣、眩晕等。

明代陈士铎在《辨证录·耳痛门》里说:“凡人心肾两交,始能上下清宁,以司视听,肾不交心与心不交肾,皆能使听闻之乱“。

然而肾欲上交于心,与心欲下交于肾,必彼此能受,始庆相安。

倘肾火大旺,则心畏肾火而不敢下交;心火过盛,则肾畏心焰不敢上交矣。

二者均能使两耳之鸣。

但心不交肾耳鸣轻,肾不交心耳鸣重。

分清虚实只是中医治疗耳鸣耳聋的第一步,即确立治疗的大方向(补法还是泻法),落实到具体药物,还需在虚证或实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辨别不同证型,如风热侵袭、肝火上扰、痰热郁结、气滞血瘀、肾精亏虚、气血亏虚等。

中医治疗讲究差异化、个体化,即“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