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制度引领教师成长 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管理制度引领教师成长创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和教师历史坐标的改变,传统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管理必须由重“管训”向重“培养”转变、由重“钢性”向重“弹性”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以人为本,准确定位,着力构建与新课改相和谐的、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教师管理制度。

一、营造良好的环境是教师成长的前提。

良好的环境可以影响人、塑造人、发展人。

在教师管理中,必须将校园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氛围。

用优美的环境熏陶教师。

学校管理者必须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化净化校园,最大限度的为教师创设文化底蕴深厚、卫生整洁干净的工作生活环境,使教师始终保持愉悦的精神状态。

用和谐的氛围吸引教师。

学校管理者必须注重团队精神培育,让教师之间关系融洽、互助友爱。

在我校,每年都有总体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教师之间既有竞争,更多的是合作,很少出现单打独斗的现象,积淀成了“尽我之力、强我太中、促我发展、合作共赢”的太中精神。

用人本的管理感召教师。

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和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的理念,
引导教师实现自我价值。

坚持在事业上激励人、凝聚人;在生活上关心人、体贴人;在情感上感动人、尊重人。

我校从学校的管理到目标的制定,全程都有教职工的参与。

学校在生活上关心、爱护每一位教师,急教师所急、想教师所想、盼教师所盼,最大程度地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

凡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率先做到。

学校领导坚持带毕业班课,扑下身子,深入一线,与教师一起备课、上课,参加教研活动。

教师中有人生病,领导总是抽空看望,教师有困难,领导总是设法解决。

特别是在制度的落实上,领导与教师同奖同罚。

让教师真正感到知识前人人平等,从而迸发潜能。

二、搭建有效的舞台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通过促进教师内因的转变达到自我管理是教师管理的
终极目标。

随着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变,学校培养教师的可能性合有效性越来越大。

目前,学校可以从两个方面为教师搭建舞台。

其一,强化校本培训。

在校本培训中,要转变培训理念,完善保障机制,丰富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方式。

把重心放在提高教师的素养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上,指导教师学会学习并学会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健全校本培训保证机制,从组织、资金、制度等方面予以保障。

将现代教学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名家教学风格、当代著名教学流派、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及师德培训作为培训内容。

通过课题带动
法、集体充电法、师徒结对法、教学观摩法和个人自修法等方法实现培训目标。

其二,突出校本教研。

当教研真正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关注本地、本校、本人的问题,成为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载体的时候,其对教师的培训功能也就充分发挥了出来。

为了实现这一舞台的功能,就必须整合教研力量,激活教研方式,刷新教研制度。

改变过去教师“孤兵作战”式的教研方式,开展开放式、课题式、专题式、同台竞技式、活动式和学习式教研,为教师素养的提升保驾护航。

三、实施人本的激赏机制是教师成长的保障。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被赏识、被表扬。

因此,在教师管理中,必须以人为本,充分信任教师。

在考勤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采取弹性化管理,给予教师宽松、自主的空间,和充分的人文关怀,以此来增强教师执行制度的自主意识,从而激发教师成长的热情和潜能。

其一,转换评价模式。

在教师评价与考核方面,在原有的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尽可能有采用激励性和发展性评价方式,对评价主体进行改革,延伸评价空间。

大力推行“自评、互评、学生、家长评、学校评”的“五评”模式,突破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将评价结果和其它指标相结合,关注发展变化,体现科学人文。

其二,倡导合作精神。

学校在制度制订、职称晋升等热点和难点问题上,要将权力下放,引导教师民主参与。

通过制度方案征集、内容条款设计、集体讨论商议,教代会讨论等增强教师的民主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让教师既成为管理的客体,又成为管理的主体,从而增强了凝聚力。

其三,启动经济杠杆。

一方面,要坚持有功就奖。

将激励贯穿到教师管理的全程。

在奖励方式上,除了发放奖金外,还将评优树模、提供培训和职称晋升机会列入激励措施之中。

另一方面,根据工作需要,每学年对教育教学系列奖励制度修订一次,使奖励更切合教师实际,更有利于教师发展。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管理制度的创新,要遵循由“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的转变,由“命令强制式管理”向“服务合作式管理”的转变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教师的全面成长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