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城三中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城三中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时间:150 分钟分值: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祝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
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
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
”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
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
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
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
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
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
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
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
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统摄意义,最能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
经典作品在描写具体的人与事的过程中,捕捉并呈现隽永的思想与情感,并将其与一定艺术技巧相结合。
技与道的统一赋予了作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艺术形式因历史感、人文感的加持而拓宽了审美空间,时代精神也因此获得了审美表达。
相
反,如果创作者眼中只有浮表化的情感,热衷于表现一时的情绪,追求短暂的热闹,其作品极有可能不是乏味单调就是浅薄庸俗,即便有些亮点,也似烟花转瞬即逝。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老百姓的心声。
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
舞台艺术的现场性和冲击感,使作品的温度更具暖人的力量。
当人们在舞台上看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影子,内心的欢喜与忧愁就找到了出口。
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
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
贴近百姓口味自然就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而具有现实温度的。
总之,艺术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生活的温度,是经典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作品常留舞台的诀窍所在。
面对新时代条件下人民大众日益旺盛的美好生活需求,舞台艺术创作理应坚定文化自觉,推出更多贴近百姓口味、充满生活温度的精品力作,以高质量的艺术创作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盈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2018年两会上,出生于淮剧世家的陈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带去了《进一步强化戏曲进校园》的建议。
“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
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
”她深知戏曲的魅力,将一些经典剧目的光碟以及她和父亲陈德林先生的戏曲专辑随身携带,并送给参加采访活动时见到的孩子。
她觉得,很多戏曲故事都融入了忠孝节义、催人奋进等思想元素,孩子们接触了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就很可能喜欢上戏曲。
自2018年起,淮剧艺术开始走进校园。
陈澄介绍,大型现代淮剧《小镇》进高校9场、“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折子戏专场”13场,还在多个高校进行了返场。
“返场,说明戏曲是能够被当代青年人认可和喜欢的。
”让陈澄高兴的是,进校园的效果远超她的想象。
不仅是江苏省本地高校重视,很多外地高校也邀请她去为学生讲座、表演。
“一开始进校园演出,发宣传页的时候没多少人去领,但学生们看过以后就去抢着要,排着长队伍要我们签名。
有的剧社、对戏曲感兴趣的大学生们都留下来跟我们提问。
”陈澄兴奋地说,我们的文化被新一代接受了,这条路我们是走对了。
陈澄告诉记者,盐城一家幼儿园成立了淮剧班,专业演员将对娃娃们进行戏曲技术性的辅导。
“这里面的孩子说不定未来就会走上戏曲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后备力量。
”陈澄对戏曲的未来传承充满干劲和信心。
(摘编自王启慧《大学生“追戏”戏曲被年轻人接受还有多远?》)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茶馆》《雷雨》《锁麟囊》虽然创作和流传时间不同,但都已经成为戏剧的经典之作,标识着京剧曾经达到的高度。
B. 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既源于她技艺的炉火纯青,又因为她唱的是程派,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
C. 尽管《朝阳沟》所讲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但该剧并未因时过境迁而被湮没,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D. 陈澄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提出了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这一建议的实施对扩大淮剧影响并使之得到传承意义重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中“身段往往比较柔软”是说戏剧不僵化,能够根据演出需要作出微调,这一就近取譬,生动形象且易于读者理解。
B. 戏剧能把人们对祖国、乡土的热爱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统摄着人的情感世界,故而极易引起心灵的共鸣。
C. 如果创作者热衷于表现浮表化的情感,追求短暂的热闹,而不加持历史感、人文感,其戏剧艺术的审美空间必定狭窄。
D. 《小镇》等淮剧艺术多次走进校园,甚至还出现返场,说明演出效果良好,这让陈澄对淮剧艺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 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如今已被打磨成了百姓最爱看的戏剧之一。
B. 戏剧《白毛女》拍成电影后风靡全国,田华演的白毛女、陈强演的黄世仁,形象极为生动。
C. 现代评剧《过大年》讲述了辽北农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在2020年沈阳艺术节上备受好评。
D. 著名作家田汉赞颂革命者爱国情怀的剧作《黄花岗》,本计划写五幕,结果只写了两幕。
4. 材料一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例证法,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例证法的妙处。
(4分)
5. 依据上述材料,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具体应该怎样做?请简要回答。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至晚饭后,待贾母安寝了,宝钗等入园时,王善保家的[注]便请了凤姐一并入园,喝命将角门皆上锁,便从上夜的婆子处抄检起,不过抄检出些多余攒下蜡烛灯油等物。
王善保家的道:“这也是赃,不许动,等明儿回过太太再动。
”于是先就到怡红院中,喝命关门。
当下宝玉正因晴雯不自在,忽见这一干人来,不知为何直扑了丫头们的房门去,因迎出凤姐来,问是何故。
凤姐道:“丢了一件要紧的东西,因大家混赖,恐怕有丫头们偷了,所以大家都查一查去疑。
”一面说,一面坐下吃茶。
王善保家的等搜了一回,又细问这几个箱子是谁的,都叫本人来亲自打开。
袭人因见晴雯这样,知道必有异事,又见这番抄检,只得自己先出来打开了箱子并匣子,任其搜检一番,不过是平常动用之物。
随放下又搜别人的,挨次都一一搜过。
到了晴雯的箱子,因问:“是谁的,怎不开了让搜?”袭人等方欲代晴雯开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
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
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看了一看,也无甚私弊之物。
回了凤姐,要往别处去。
凤姐儿道:“你们可细细的查,若这一番查不出来,难回话的。
”众人都道:“都细翻看了,没什么差错东西。
虽有几样男人物件,都是小孩子的东西,想是宝玉的旧物件,没甚关系的。
”凤姐听了,笑道:“既如此咱们就走,再瞧别处去。
”
说着,一径出来,因向王善保家的道:“我有一句话,不知是不是。
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蘅芜苑)里,断乎检抄不得的。
”王善保家的笑道:“这个自然。
岂有抄起亲戚家来。
”凤姐点头道:“我也这样说呢。
”一头说,一头到了潇湘馆内。
黛玉已睡了,忽报这些人来,也不知为甚事。
才要起来,只见凤姐已走进来,忙按住他不许起来,只说:“睡罢,我们就走。
”这边且说些闲话。
那个王善保家的带了众人到丫鬟房中,也一一开箱倒笼抄检了一番。
因从紫鹃房中抄出两副宝玉常换下来的寄名符儿,一副束帶上的披带,两个荷包并扇套,套内有扇子。
打开看时皆是宝玉往年往日手内曾拿过的。
王善保家的自为得了意,遂忙请凤姐过来验视,又说:“这些东西从那里来的?”凤姐笑道:“宝玉和他们从小儿在一处混了几年,这自然是宝玉的旧东西。
这也不算什么罕事,撂下再往别处去是正经。
”紫鹃笑道:“直到如今,我们两下里的东西也算不清。
要问这一个,连我也忘了是那年月日有的了。
”王善保家的听凤姐如此说,也只得罢了。
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
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
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
众人来了。
探春故问何事。
凤姐笑道:“因丢了一件东西,连日访察不出人来,恐怕旁人赖这些女孩子们,所以越性大家搜一搜,使人去疑,倒是洗净他们的好法子。
”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
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
”说着便命丫头们把箱柜一齐打开,将镜奁、妆盒、衾被、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
凤姐陪笑道:“我不过是奉太太的命来,妹妹别错怪我。
何必生气。
”因命丫鬟们快快关上。
平儿丰儿等忙着替待书等关的关,收的收。
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
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
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
咱们也渐渐的来了。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注]王善保家的:荣国府大房太太邢夫人的陪房,也是邢夫人的心腹。
(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文本二:
其实,一部长篇小说的众人物,既是分别的一个个的个体,又是统一
的作者的感受、理念、人格与特有的审美目光的外化。
说起《红楼梦》中的众多的人物,他们既是纷纭多样的,又毕竟都是曹雪芹的笔下所出现的,是曹的经验、感受、回忆、留恋、叹息、悲哀与顿足切齿的产物,又多半是书的主角贾宝玉的眼光的产物。
屠格涅夫有“屠格涅夫的女性”一说,高雅,热情,敢于承担,敢为天下先,无限的迷人,鼓舞人。
契诃夫的女性则是另一类,她们怀疑着,努力着,失望着与等待着,她们也是一种契机,一种呼唤,一种渴望,对于新生活,对于梦想,对于激情与献身,对于一切在沙皇时代没有的东西。
而曹雪芹的众女儿们呢?美丽、聪明、充满魅力和不幸、不能主宰自己的身体与感情、任凭命运的吞噬是她们的共同特点,在这一点上,不仅黛玉和宝钗并无差别,晴雯、芳官、妙玉、小红与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四个春之间也并无区别,尽管她们的命运在俗人看来有天壤之别。
她们当然都是封建制度与思想的祭品,她们的身体、思想、灵魂直到一举一动都处于无孔不入的封建控制之下。
(节选自《王蒙说红楼》)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抄检大观园选择在贾母安寝和众人入园之后,一方面是担心惊扰到贾母,另一方面也是要尽量做到全面查检,防止通风报信,有所遗漏。
B. 王善保家的在抄检大观园中多次“喝命”手下人,可以看出其人
平常就是狗仗人势,自我感觉良好,稍有权力,就要欺压别人。
C. 凤姐在面对宝玉和探春询问时,都选择撒谎说“丢了一件东西"。
这表现出她欺上瞒下和圆滑世故的性格特征。
D. 探春对抄捡之事早得信息、有所准备,可以看出她心思缜密,颇有管理才干,同时也表现出她刚毅果敢、敢于反抗的性格。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袭人和晴雯两人面对抄捡的反应截然不同,一个是“任其搜捡”逆来顺受,一个是“尽情一倒”蔑视、反抗,形成鲜明对比。
B. 凤姐与王善保家的在不搜查蘅芜苑一事上达成共识,虽一笔带过,但隐藏的信息极为丰富,某种程度上暗示了薛家举足轻重的地位。
C. 宝玉的旧物件在怡红院和潇湘馆的丫鬟中搜查出来,与书中宝玉赠物的情节形成照应,主要是要表现宝玉的叛逆思想。
D. 《红楼梦》一书中贾家和甄家照应着来写,探春以甄家抄家之事来指斥抄检大观园这件事,暗示了贾家将像甄家一样走向败落。
8. “王善保家的”这个次要人物在设置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4分)
9. 王蒙认为:“一部长篇小说的众人物,既是分别的一个个的个体,又是统一的作者的感受、理念、人格与特有的审美目光的外化。
”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中出现的人物凤姐、袭人、晴雯、黛玉和探春的统一性。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敞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文本二: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
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
秦师遂东。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B.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C.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D.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1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春秋》所作。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B.寡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文中指郑国的国君。
C.“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为婚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
后泛指两家联姻。
D.春秋时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
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郑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国家危难时,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主动求见秦伯,可见其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的爱国精神。
B. 面对秦穆公撤军并派遣三位大夫守卫郑国的局面,晋文公并没有听从大夫子犯的建议,而是冷静地选择了退兵。
C. 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但他一点也听不进去。
D. 蹇叔哭师,可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会败于郑国而会败于晋国,可见其老谋深算。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4分)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4分)14.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劝退秦师,你认为其游说的妙处何在?(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
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句是写项羽的人和马,用“八尺”和“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 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却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 第三句写出了虽然范增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D. 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子路自信地认为“摄乎大国之间”的“千乘之国”,如果“_______,_______”,他可以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军事强国的目标。
(3)《阿房宫赋》中作者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吸取教训将重蹈覆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日葵在和煦的阳光下,“肆无忌惮”地绽放;在碧蓝天空的映衬下,如同梵·高画笔下的油画,艳丽多姿,却又和谐优雅。
徜徉在向日葵的花海中,会不时听到年轻的爸爸妈妈给孩子讲向日葵名字的来由:向日葵因为花盘始终追随太阳,所以得名。
然而,这个的说法是错误的,向日葵只是阶段性向阳。
在向日葵开花初期,即它的花蕾刚刚绽开,花粉尚未成熟前,花盘的确是每日追随太阳,自东向西;花粉一旦成熟后,就不再追随太阳了,而是花盘始终面向东偏南方向。
向日葵既是高深的化学家,又是优秀的物理学家。
它能够迅速调遣体内的生长素和黄氧化素,地完成“大头”旋转这个物理运动——生长素和黄氧化素惧怕阳光,一遇光线照射,就会慢慢转移到背光的一侧,同时刺激背光面的细胞迅速繁殖。
所以,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得快——向日葵利用复杂的化学“信差”的差异生长,带动了向日葵花盘的转动。
葵花似乎明白,一直面向太阳,花朵就会像孵卵器那样,聚集阳光的热量,促进葵花籽更好、更快地孕育。
葵花也很聪明,追逐阳光这种事情,只能是自己“青春期”的行为,“追日”的狂热,必须在自己进入中年后。
能够在狂热和冷静间理智抉择的向日葵,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惊世骇俗人云亦云轻而易举戛然而止
B. 惊世骇俗拾人牙慧轻而易举半途而废
C. 惊涛骇浪人云亦云一挥而就戛然而止
D. 惊涛骇浪拾人牙慧一挥而就半途而废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花粉一旦成熟后,向日葵就不再追随太阳了,而是花盘始终面向东偏南方向。
B. 一旦花粉成熟后,就不再追随太阳了,而是花盘始终面向东偏南方向。
C. 一旦花粉成熟后,向日葵就不再追随太阳了,而是花盘始终面向东偏南方向。
D. 花粉一旦成熟后,就不再追随太阳了,而是花盘始终面向东偏南方向。
20. 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体育课再次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
减轻①,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减下去的同时,②。
体育教育就是应该“补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双减”正好给体育教育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