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和现代转换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和现代转换的思考
更新:1353545182 编辑:icicn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齐勇锋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民族振兴,文化复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时代主题,给我国的文化建设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推动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转换,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新的市场消费热点,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

文化经济功能的扩张使民族文化复兴之路从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的范畴拓展到了经济层面,即文化产业领域,从而赋予文化建设新的内涵。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余年,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积累了极为丰厚的文化资源,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优越条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把先辈智慧所凝结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创新性的开发而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使之成为国家文化建设和软实力的主要支撑性产业。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近几年来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一个文化资源开发的热潮已经在全国形成,印象刘三姐、丝路花语、牡丹亭、曲江文化产业园等一大批传统文化资源项目的成功开发,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与此同时,对于目前存在的一哄而起、急功好利的破坏性开发、低层次的粗放式和雷同化开发,以及对文化资源不加区别的盲目性开发等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首先,传统文化资源与矿产、土地等物质资源的区别在于,它是兼具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是民族记忆和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一旦毁坏,就无法恢复。

因此,必须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有序的开发利用,也就是说,“保护第一,开发第二”。

其次,传统文化资源的形成有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特定内涵和价值指向,因而,其中既有为今天可以继承的“民主性精华”或合理利用的成分,也有“封建性的糟粕”或无法传承利用的成分,必须进行“扬弃”即创造性的现代化转换,才能为今天所用,从而不断积累、传承和发扬光大。

再次,传统文化资源是一个涉及我国56个民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庞大体系,既有遗址、民居、寺院、道观等有形的文化遗产,也有儒释道、诸子百家等思想文化资源,还有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体育、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医药、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千差万别。

有些资源适合产业化开发,有些资源适合公益性的文化建设,有些资源只能进行部分或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有些资源暂时不具备开发转换的条件,只能严格保护起来。

对此,必须区别对待,分类评估,科学规划,根据资源的性质和特点确定恰当的开发转换模式,切忌盲目冲动的态度和“一刀切”的简单化开发模式。

传统文化资源犹如奔流不息的长河,是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创新中不断积累并向前发展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现代社会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①没有传承的创新就没有根基,否则,创新和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没有创新的传承就没有发展,所谓的传承也会由于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而陷于停滞。

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开发和现代化转换,就是要从时代背景和文化发展的目标出发,探寻和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中包含的“现代审美价值”和“民主性的精华”,通过全新的创意生成和高新技术手段的包装,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进行现代化的转换,促使价值内涵和审美偏好的再发现,从而在当代人的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在历史的时空转换中实现与现代社会的对接。

这样的产品,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精品”,它既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发展和再积累,既造福
于当代,同时也给子孙后代留下令世人足以自豪的文化财富。

在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化转换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项目的创意策划。

创意是智慧的结晶,是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兼容并蓄、创新发展的结果,它往往能够打破常规思维,出奇制胜,起到“画龙点睛”或“化腐朽为神奇”的放大效应。

一部印象刘三姐,使“山水甲桂林”的阳朔小城,从“门可罗雀”到“热闹非凡”,游人慕名而纷至沓来,一举激活了阳朔的文化旅游产业。

这样的生动案例在今天的神州大地比比皆是。

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4361美元,已经跨越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换的节点。

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成为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化转换,加快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动力源泉,从而使蕴涵在文化艺术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中的潜在创新能力被大大激活。

然而,市场机制毕竟存在着自发性配置资源的缺陷,在国家法律框架下的公共政策和内容监管作为政府干预市场,从而弥补市场自发性缺陷的重要手段,在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现代化转换过程中能够发挥积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否则,放任市场调节,市场机制自发性的“趋利”行为就会由于缺乏约束和规范而无限膨胀,以致产生严重的后果。

例如,目前文化娱乐市场中,一些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转化的历史题材,存在着某些“打情骂俏”、胡编乱造的“戏说”以取悦观众的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问题,偏离了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准则而受到广泛的质疑和批评。

再比如,九寨沟、张家界等风景名胜,在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后,由于利益驱动而违规建设,破坏了景区的自然风貌和文化资源特点,然后不得不一律拆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早在6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所说的“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其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扬弃”的现代化转换。

邓小平认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

”①也就是说,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对于传统文化“内容”资源的现代化转换才能结出累累硕果,从而赢得观众,赢得市场,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传统文化资源是我国极其宝贵的文化“金矿”,也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起点和基础性条件。

目前,我国正处于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大国,依托我国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从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显然,这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着力发展创意产业形成了不同的路径选择。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二者之间既有创意人才的数量、质量和高科技水平的差异,也有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差别。

因此,我们应当从自己的国情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出发,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既不能忽视文化资源开发,脱离国情而幻想仅仅通过创意就可“无中生有”,指责文化资源开发是“资源依赖症” ;也不能离开创意和现代转换搞粗放式、低层次的文化资源开发。

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统一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中去,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我们正处于社会变革的伟大时代,历史赋予我们复兴中华文化的神圣使命,只有创作出杰出的艺术“精品”,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随着国家一系列文化政策的出台以及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确立,加快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春天已经来临。

让我们满怀激情,拥抱春天,迎接“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的中华文化盛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