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文言文“四读”教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小学文言文“四读”教学法
作者:谢长林
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19期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加大古诗文阅读比例,好的阅读方法能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大有裨益,文言文“四读”教学法即是教学的四个步骤,通过读通、读懂、读透和拓展阅读,实现小学文言文高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四读”教学法
2019年秋季,全面使用统编教材,这是新中国教育的一个历史性时刻。
与之前使用的各版本教材相比,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变化巨大,深受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的好评。
其中,加大古诗文阅读比例是一个极好的改革。
统编教材中,文言文与孩子们接触得更早,也更广。
在三年级就已安排了浅显的文言文,相较之前的教材,让孩子们提前了两年半接触文言文。
那么,小学阶段的文言文究竟如何教学才更高效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本着“守正创新”的原则,梳理出了文言文“四读”教学法,即是教学的四个步骤:读通,读懂,读透和拓展阅读。
一读——读通
读通文章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是教学任何一篇文言文的第一步。
需要做到音准句顺,语气正确,也就是日常教学中都在强调的字音、句读和语气。
如《杨氏之子》的第一读,我设置的目标是: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读通文本。
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正音——读准字音。
这篇文言文只有短短的55个字,但需要正音的字除了“诣其父”的“诣(yì)”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禽(qín)”外,还有“为设果”的“为(wèi)”和“应声答曰”中的“应
(yìng)”。
第二,句读——正确停顿。
在小学阶段,我们就要让学生知道文言文诵读需要恰当的停顿,而就《杨氏之子》来说,大部分句子简短,意思明了,孩子们读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像“孔指以示儿曰”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就需要教一教停顿了,不然孩子们是无法正确断句的,也就无法准确理解句意。
“孔指以示儿曰”往往出现“孔指/以示儿/曰”等的错误读法,这样,势必会直接影响孩子们对句意的理解,其正确停顿应该是“孔/指以示儿/曰”,这就需要教师点拨提醒。
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是很多老师都忽略了的一个地方,学生往往读成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但根据“禽”的意义——特指鸟类,我们知道,这里“家”和“禽”是两个词,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家禽”,所以得分开读,应该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第三,语气——揣摩人物。
古诗文是文学的经典,同时古诗文中包含很多古韵之香。
古诗文诵读,能帮助学生敲开经典之门。
《杨氏之子》叙事中巧用了人物对话,虽然极其简短,却十分生动,将孔君平和杨氏子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因此,本文教学时要引导孩子们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语言,重点在于准确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
“此是君家果”一句,是孔君平为逗笑杨氏子而说,要引导孩子们去想象此刻孔君平的表情、动作,去揣摩一个成人与一个孩童玩笑的语气。
而杨氏之子的“甚聪惠”则集中体现在“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所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的语气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显然,其聪慧表现之一是用相同办法回应孔君平。
二是用了否定句式来回应,加上一个“未闻”,语气委婉,避免了“针锋相对”。
三是在为了姓氏荣誉回应孔君平玩笑话时也不失体统,用了尊称“夫子”。
所以,这一句也要引导孩子们好好揣摩杨氏子的语气,做到有礼有节,不卑不亢,语气平和。
二读——读懂
这里的“懂”,也就是疏通文意。
要培养孩子们利用好注释、工具书的习惯,这是今后更高年级学习必备的能力。
同时,指导学生同桌或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对难点加以点拨,从而读懂全文。
“读懂”这一环节,针对有难度的句子,还是采用先解决重点词语或句式,再疏通整句的方法,这也是孩子们将来阅读难度更大的文言文的办法。
在逐句疏通文意后,可以安排“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让学生用白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表达不准确的地方还可以提出来再次强调,以此来巩固“二读”的成果。
要求积累背诵的篇目,其实在这一读的基础上,已基本可以背诵了,也防止孩子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
三读——读透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就该着眼于对整篇文章内容的理解了。
有些語文教师在教读文言文时,往往就止步于第二读,显然是不够的,也根本未达到文本教学的基本目标。
文言文教学,不能囫囵吞枣,必须落地有声,扎扎实实。
[1]
《杨氏之子》的“三读”应该定格在“品二妙”,即:品读人物形象——杨氏之子的思维敏捷和语言机智。
就如于永正老师教学此文那样,主要抓住“甚聪慧”和“有教养”这“二妙”。
文中以“甚聪惠”总领下文,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孩子们去解读“甚聪慧”,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一是杨氏之子“应声答曰”,可见其思维之敏捷;二是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孔君平的孔与孔雀的“孔”联系起来进行“还击”,再次印证其“聪惠”。
文中的杨氏之子所表现出来的另一个优秀品质便是“有教养”,这也是本文需要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的。
九岁的杨氏之子替父亲接待了客人,小小年纪便懂得待人接物。
当孔君平以“此是君家果”戏谑孩子时,他以恰当的方式“回应”了孔君平,语言委婉,保全家族尊严的同时又不失对长辈的尊敬,这才是杨氏之子被世人称道的关键所在。
四读——拓读
拓读就是拓展延伸,现学现用,阅读类似的文章以巩固习得之法。
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的目的是“授之以渔”,学以致用。
拓读就是试金石,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能否用教师教的方法捕到“鱼”。
一般情况,可以采用类文阅读,读了这篇文章,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再读一篇类似的文章,比如《杨氏之子》教学,“拓读”也可以让学生再读一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文章,《咏雪》和《小时了了》都是不错的选择
传统的教学中,读,首当其冲。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其意,实在不能理解的,再问先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的意蕴和妙处,在反复诵读中积累经典篇目……
文言文“四读” 教学法不是独创,是站在好多教育前辈的肩膀上的一次眺望。
它是一个系统,当然不同文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关键重在方法的归纳和训练的落实,经过系统的训练,学生应该都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I(阅读教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76.
作者简介:
谢长林,男,生于1977年2月,四川德阳人,汉族,大学本科,高级教师,四川省冯学敏名师工作室骨干成员,德阳教育卓越人才,德阳市特级教师,德阳市学科带头人,从事语文教育教学二十余年,多篇学术论文获省市一等奖并在权威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