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 期末探究精选试卷(Word版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探究精选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一、探究题
1.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光源A)。
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将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光源高度h/cm2030405060
影子长度l/ cm3015107.56
(1)实验中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光的________;
(2)该实验要验证的假设是________越大,影子长度越小;
(3)分析实验数据还可推断:若光源高度为70 cm时,影子长度可能是______(填字母)。
A.4 cm B.4.5 cm C.5 cm
2.科学研究表明:电脑显示器、手机等数码产品会发出大量蓝光。
长时间的蓝光
(390nm~760nm)照射会诱发致盲眼病。
其中又以波长为415~455nm之间的高能蓝光对视网膜的危害程度最大。
(1)根据图甲所示,有害短波蓝光不同于A、B波蓝光的是它能依次穿过________,从而导致视网膜细胞衰亡。
(2)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色带。
据此,选取了一凸透镜用红光和蓝光进行实验,请画出蓝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大致图像。
_______
(3)并不是所有的蓝光都是有害的,其中有部分蓝光有调节生物节律的作用。
下图是莴苣种子的萌发率与光的波长之间的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
3.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老师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两只被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你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
(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 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甲所示的情景。
他采取的调节方法是______。
A .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 .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2)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丙和丁所示。
他发现丁中U 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丁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你认为小明的结论可靠吗,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多次改变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并比较每次的深度及相应的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这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换用其他液体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当探头在下列液体中的深度相同时,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最大的是______。
A .酒精(330.810kg/m ρ=⨯酒精)
B .植物油(330.910kg/m ρ=⨯植物油)
C .盐水(331.110kg/m ρ=⨯盐水)
4.眼镜的秘密
据相关调查,我国中学生近视率已高达60%以上,厚重的眼镜让人赶到不适。
形状相同的镜片中心与边缘的厚度差跟近视度数、镜片的折射率有关。
度数越大、折射率越小的镜片
厚度差越大。
折射率为光在真空(因为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差不多,所以一般用在空气的传播速度)中的速度与光在该材料中的速度之比。
材料的折射率越高,使入射光发生折射的能力越强,光的出阿伯方向改变就越大。
当光从折射率小的物质进入折射率大的物质时,折射光线会偏向法线。
(1)如图1所示,甲乙两种物质中折射率较大的是_________;
(2)如图2所示,如果丙物质折射率小于丁物质,则下列光路正确的是_________;
(3)不同材料的折射率与该材料中的光速_______________(成/不成)正比;
(4)如图3所示的制作的近视度数相同、中心厚度相同的眼镜中,所用材料折射率大的是_________;
(5)若图所示的中心厚度相同近视眼镜是由相同材料制作的,则眼镜度数大的是
______________。
5.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滑动或滚动状态有关。
请自行选择小车、细线、弹簧测力计、砝码和透明胶带等器材设计实验,研究小车摩擦力大小与滑动和滚动状态之间的关系,请写出具体的实验步骤。
6.如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外形相同但
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2)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
(3)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 ________(选填“A1”“A2”或“A3”)。
7.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
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点光源的高度H/厘米2030405060
影子长度L/厘米3015107.56
(1)实验中短木条影子的形成是由于________。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影子长度L________。
(选填“变长”、“变短”或“不变”)。
(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
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保持相同的变量有________。
8.小柯和小妍使用相同的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他们的实验器材摆放位置和间隔如图所示,光具座紧挨着(图中未画出),蜡烛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奇怪的是,他们在光屏上看到了相同性质的像。
(1)光屏乙上像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小妍根据实验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v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u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在________cm以内;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2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先变小再变大”、“先变大再变小”)。
(3)小妍完成了实验后,吹灭蜡烛乙,光屏甲上的像也随即消失(蜡烛甲仍燃烧,且高度几乎不变)。
像消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柯继续实验,保持蜡烛甲不动,无论怎样移动光屏甲都找不到蜡烛甲的像。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柯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让一束光沿纸板E射到镜面O点,在纸板E上可看到入射光线AO,若将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柯想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具体做法是: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是否改变,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并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请你帮助小柯设计该实验的记录表,并画在虚线框内。
____________
(3)小柯想验证“光路是可逆的”,他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______。
10.小科经常开展家庭小实验,他用如图所示的其中一种或多种器材,分别完成了三个指定实验。
请根据要求,将表格中的空白填写完整。
序号实验内容
选用的器
材
操作方法发生现象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
果与受力面积是否有
关
锥子、橡
皮泥
分别用锥子的两端用相
同的力压橡皮泥
凹陷明显的是用
________(选填尖端
或柄)部位
2探究:物体是否具有
惯性
小石块、
一张白纸
将小石块静止放在白纸
上,快速水平移动下方
________
白纸
3
探究:液体对侧壁压
强与________是否有
关
锥子、塑
料瓶及水
________
有水喷出,且深度越
深喷出的水越远
11.小金在实验室利用蜡烛和茶色玻璃研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过程如下:
步骤
1:如图所示,点燃蜡烛A竖立在玻璃板前,再拿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移动,使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记下A与B的位置。
移动点燃的蜡烛A,重做实验。
步骤2:用刻度尺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
(1)在上述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平面镜成像与物体等大的实验现象是:_____
(2)人眼在靠近玻璃板的_____(填“蜡烛A”或“蜡烛B”)一侧才可能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
(3)为了验证玻璃板中所成的是虚像,小金可以采取的操作步骤是_____。
12.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如图甲所示,压强计是通过比较_____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当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_____,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甲所示的情景,应进行调节;(2)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已知其中一杯为水,另一杯为盐水),如图乙和丙所示,他发现图乙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小,由此确定图_____(选填“甲”或“乙”)杯子中盛的是水,理由是_____
13.龙游发糕是浙江省龙游县的特产,其成品色泽洁白如玉、孔细似针、闻之鲜香扑鼻、食之甜而不腻、黏而不粘,堪称江南一绝。
小乐在学习了发酵技术后,也想自己动手试一试。
以下是他的制作过程:
材料用具:面粉、鲜酵母、糖少许、温开水、面盆、大碗、蒸锅.
方法步骤:
(1)洗净双手和所需要的器具
(2)碗内用少量温水将酵母化开
(3)在面盆内将面粉和适量糖搅拌。
加入酵母液,并用手揉,边揉边加水,直至揉成干湿适当的面团。
将面团放在温既的地方发酵4〜5小时。
(4)将发好的面团放在蒸锅内隔水蒸30分钟。
(5)将蒸熟的发糕取出,待冷却后切成小块即可食用。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鲜酵母中含有酵母菌,与细菌相比,酵母菌细胞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__________.(2)用温水将酵母化开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3)方法步骤④中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4)发酵的面取少量放入清水中,取一滴制成临时装片,发现酵母菌上有如图的芽体,这是酵母菌在进行______生殖。
(5)小乐将和好的面团分成两半分别为甲和乙,甲随手放到碗中,乙晒干放在密封袋内,一段时间,你认为会发霉的是______________。
14.下图是利用生活中的气球做的小实验。
(1)如图甲,轻推气球,气球从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___;
(2)如图乙,气球向后喷气时,气球会向________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5.用如图甲所示液体压强计来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已知水的密度比煤油的密度大。
(1)如图甲,轻按橡皮膜,橡皮膜向内凹陷,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
(2)通过比较A、B两实验可知,液体深度是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则液体深度是指_______(填字母);
A.液面到金属盒中心的距离 B.容器底部到金属盒中心的距离
(3)通过比较B、C两实验,可得到结论: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探究题
1.直线传播光源高度 C
【详解】
(1)[1]光线被长杆挡住形成的影子,这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2]观察表中可知,光源高度越高,影子的长度越小。
(3)[3]观察表中数据,光源每升高10cm,影子长度缩短15cm、5cm、2.5cm、1.5cm,所以光源高度为70cm时,影子的长度缩短的距离应该小于1.5cm,即影子的长度应该大于
6cm-1.5cm=4.5cm
故C正确。
故选C。
2.角膜、晶状体、玻璃体随着波长的增加,莴苣
种子的萌发率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再减小到0
【分析】
(1)根据图甲了解眼球的结构,然后从右到左依次描述即可;
(2)根据图乙确定凸透镜对红光和蓝光的偏折能力大小,然后根据“偏折能力越大,光线与主轴的焦点离凸透镜越近”的规律作图即可;
(3)根据图像分析作答即可。
【详解】
(1)[1]根据图甲所示,有害短波蓝光不同于A、B波蓝光的是它能依次穿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从而导致视网膜细胞衰亡。
(2)[2]根据图乙可知,三棱镜对红光的偏折能力小,对蓝光的偏折能力较大。
当与主轴平行的红光和蓝光经过凸透镜后,凸透镜对蓝光的偏折能力大,所以蓝光与主轴的焦点比红光的焦点离凸透镜更近,如下图所示:
(3)[3]莴苣种子的萌发率与光的波长之间的图像关系可知,随着波长的增加,莴苣种子的萌发率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再减小到0。
3.B 不可靠,因为实验时压强计的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探究液体深度与液体压强的大小关系 C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探究液体压强特点实验的掌握与理解。
【详解】
(1)U 形管右端液面比较高,就说明U 形管左端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大于大气压;只要取下软管,重新安装,让U 形管左端液面和大气相通,这样U 形管两端的液面就是相平的,故B 符合题意;
(2)由图丙和图丁所示实验可知,实验时压强计的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不能根据图丁中U 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而认为图丁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3)改变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即变量为液体深度,故是探究液体深度与液体压强的大小关系;
(4)由公式p gh ρ=可知相同深度,密度越大,压强越大,U 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故高度差最大的是盐水,故C 符合题意。
【点睛】
掌握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会使用压强计,会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是顺利解答本题的关键。
4.乙 C 不成 a b
【解析】
【详解】
(1)[1]根据短文知道,材料的折射率越高,使入射光发生折射的能力越强,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就越大;由图1知道,光线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入甲、乙中时,在乙中传播方向改变较大,即偏折程度更大,所以,折射率较大的是乙;
(2)[2]由短文知道,当光从折射率小的物质进入折射率大的物质时,折射光线会靠近法线;由于丙物质折射率小于丁物质,所以,当光从丙斜射入丁中时,折射光线更靠近法线,故C 图正确;
(3)[3] 根据短文知道,折射率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与光在该材料中的速度之比,即v v =真空材料
折射率;由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定值,所以折射率与材料中的光速成反比,而是不成正比;
(4)[4]由短文知道,眼镜度数相同时,折射率越小的镜片厚度差越大;图3所示的a 、b 两眼镜的近视度数相同、中心厚度相同,a 边缘与中心的厚度差小于b 的厚度差,厚度差越小,折射率越大,故a 的折射率大于b 的折射率;
(5)[5]根据题意知道,中心厚度相同、材料相同时,厚度差越大的镜片度数越大;由相同材料制成中心厚度相同的近视镜,厚度差越大的,眼镜的度数越大,b 的厚度差大于a 的厚度差,所以,b 眼镜的度数大。
5.见解析
【详解】
实验步骤为:
①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测力计示数; ②将小车车轮朝上,重复步骤①,读出测力计示数;(或:用胶带固定车轮,重复步骤①,读出测力计示数;)
③比较两次示数大小关系;
④在小车上依次增加砝码,重复上述实验3次;
⑤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6.等效替代法不能 A2
【分析】
(1)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用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代替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2)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成在光屏上;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判断。
【详解】
(1)[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2)[2]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
(3)[3]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A2。
7.光沿直线传播变短短木条的长度和点光源的高度
【分析】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小孔成像、影子、日食和月食等;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子长度的变化;
(3)点光源的高度、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短木条的长度,都会影响影子的长度,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确定保持不变的量。
【详解】
(1)[1]实验中短木条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点光源逐渐上移的过程中,它的高度H不断增大,而影子长度L变短。
(3)[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
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保持相同的变量有:短木条的长度和点光源的高度。
8.倒立、缩小的实像 4 变小见解析见解析
【详解】
(1)[1]蜡烛甲和蜡烛乙到凸透镜乙的距离大于光屏乙到凸透镜乙的距离,光屏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2]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
u=v=2f
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象可知
u=v=2f=8cm
时,所以f=4cm,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4cm以内。
[3]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20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成实像,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3)[4]由于他们的光具座是紧挨着的,且由图获悉,两凸透镜距离蜡烛乙的距离基本相等,说明他们在两个光屏上看到的相同性质的像都是蜡烛乙的像,蜡烛甲与透镜甲之间的距离小于透镜甲的一倍焦距,光屏甲没有成蜡烛甲的像,吹灭蜡烛乙,光屏甲上的像也随即消失。
(4)[5]因为蜡烛甲与透镜甲之间的距离小于透镜甲的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保持蜡烛甲不动,无论怎样移动光屏甲都找不到蜡烛甲的像。
9.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见解析见解析
【详解】
(1)[1]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转折,在纸板F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2]该记录表格内容应包括入射角、反射角,以及实验次数;如下表所示:
BO射入,看反射光线是否沿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10.尖端小石块停留在原位置附近,不跟随白纸运动或小石块仍保持静止状态、小石块停留在原位置深度用锥子在塑料瓶侧壁上按不同深度扎透几个等大的洞
【详解】
[1]凹陷明显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明显;因为尖端比手柄位置的受力面积小,所以凹陷明显的是尖端。
[2]白纸受力后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而上面的小石块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3][4]根据发生现象“深度越大喷出的水越远”可知,变化的因素是深度,因此探究的是液体对侧壁的压强与深度是否有关。
而操作方法是:用锥子在塑料瓶侧壁上按不同深度扎透几个等大的洞。
11.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像与蜡烛B能完全重合蜡烛A 见解析
【分析】
(1)另外一个相同的蜡烛与在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它成的像大小相等;用刻度尺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2)(3)光屏能承接到像,说明是实像;不能承接到像,说明是虚像。
【详解】
(1)[1]在上述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平面镜成像与物体等大的实验现象是: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像与蜡烛B能完全重合。
(2)[2]人眼在靠近玻璃板的蜡烛A一侧才可能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
(3)[3]为了验证玻璃板中所成的是虚像,小金可以采取的操作步骤是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竖立一光屏,在玻璃板后侧观察光屏上能否承接蜡烛A的像。
12.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相平乙金属盒浸入液体中较深,但压强小
【详解】
(1)[1][2]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被测压强越大。
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相平。
(2)[3][4]由图乙和图丙可知,图乙中金属盒浸入液体中较深,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小,压强小,由p=ρgh可以判断出乙中液体的密度小于丙中液体密度,图乙中杯子中盛的是水。
13.酵母菌有成型细胞核,细菌没有便于酵母菌与面粉混合均匀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出芽甲
【分析】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如蒸馒头、做面包要用到酵母菌,思考答题。
【详解】
(1)酵母菌属于真菌,与细菌最大的区别是有真正的细胞核,而细菌无真正的细胞核,只有DNA的集中区。
(2)酵母菌是有活性的,需要适宜的温度,要用温开水将酵母化开,便于酵母菌与面粉混合均匀。
(3)酵母菌需要适宜的温度,温暖的环境有利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并进行充分发酵。
(4)酵母菌在水温适宜,营养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进行出芽生殖。
(5)真菌生活所需的条件是: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水分等。
可见甲先发霉。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蒸馒头、做面包的原理及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4.运动状态前
【分析】
(1)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静止变运动;运动变静止;运动方向改变;速度大小改变。
(2)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分析即可。
【详解】
(1)[1]如图甲,轻推气球,气球从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2]如图乙,气球向后喷气时,气体会同时对气球施加向前的推力,因此气球会向前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5.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A 在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详解】
(1)[1]按压橡皮膜,橡皮膜发生了形变,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2)[2]实验中液体深度是指液面到金属盒中心的距离。
(3)[3]观察BC两次实验,金属探头所处深度相同,液体的种类不同,即液体密度不同,可
以得出结论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点睛】
液体压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