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四则》知识点梳理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字音
溉( ɡài ) 汲( jí)
2.一词多义
得一人之.使( 助词,的)
之有闻而传之.者(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的消息)
求闻之.若此( 助词,状语后置的标志)
有闻.而传之者( 动词,听说)
闻闻.之于宋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求闻.之若此( 名词,传闻)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
3.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4.古今异义
穿.井得一人( 古义:挖掘、开凿。

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
国人
..道之( 古义: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今义:指本国的人)
5.特殊句式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非于井中得一个也”)
宋之丁氏[省略谓语,应为“宋之(有) 丁氏”]
6.文章主旨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7.课文结构
穿井起因:丁氏家中无井,需外出打水浇田,因此常有一人居住在外面
得一人发展:丁氏挖井得到一个人流言不可高潮:国人以讹传讹,国君以求真相轻信事实
结局:丁氏道明真相——挖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不可讹传
二、问题整理
1.你认为文中以讹传讹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首先,丁氏的话语有歧义;其次,传言者曲解了丁氏话语的本意;第三,“穿井得一人”这样一件违背常理的事情要比丁氏话语的本意有趣得多,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传播。

或【明确】①丁氏对此表述不够清楚。

②“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2.如何理解宋君的形象?
[提示]从井中挖出人的事情是新奇的,并且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议论这件事,但宋君没有
轻信,而是本着认真严肃的求实态度,主动调查研究,弄清事情的真相,可见他是个详察事情真相,对传闻不轻信、不轻传的人。

3.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可从“有闻而传之者”、丁氏、宋君等人的角度作答。

示例:
(1)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看:对于听到的消息,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去调查研完并去伪存真。

(2)从丁氏的角度看:在交际中,语言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楚,以避免造成歧义,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3)从宋君的角度看:对于问题要有求证的精神,对讹传不轻信、不轻传。

4.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从多个角度思考)
【明确】①说话要防止歧义。

②对于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③做事不能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④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5.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一、基础知识
1.字音
中.伤( zhòng) 呲.(cǐ) 身亡.所寄(wú) 星宿.(x iù)
2.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3.一词多义
若.屈伸呼吸(代词,你)

求闻之若.此(动词,像)
奈何忧其.坏(代词,指地)

其.人舍然大喜(代词,那)
4.古今异义
若.躇步龇蹈(古义:你。

今义:好像;如果)
有所中伤
..(古义:伤害。

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5.特殊句式
奈何坏何(“奈……何”,对……怎么办。

把……怎么样)
6.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那种害怕不可能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告诫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7.文章结构
忧愁原因: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忧愁程度:废寝食奈何忧崩坠天下本无事
杞人忧天忧愁消除:晓之者劝说庸人自扰之
奈何忧地坏
最后结局:舍然大喜
二、问题整理
1.你如何看待晓之者对天、地、日月星辰等的解释?
晓之者对天、地、日月星辰等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神和耐心劝导他人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2.杞人反复提出问题,反映了什么?
杞人反复提出问题,实则反映了他内心的重重忧虑,照应了前文的“废寝食”。

3.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这件事,你会怎样评价?
示例:这个故事表现了杞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和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

4.杞人为何会有“忧天地崩坠”的可笑想法?
杞人会有如此可笑想法,主要是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

他把天看作一块大石板一样的物质因而担心它会碎裂崩塌;他又忽视了祖祖辈辈的生活经验,为了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而担心。

既无常识又忽略生活经验,杞人便因担忧“天地崩坠”而“废寝食”了。

5.“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与哪个成语意思相同?与哪些成语意思相反?
【明确】①相同:庸人自扰②相反:无忧无虑、若无其事。

6.“杞人忧天”的意思是什么?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①意思: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②道理:告诉我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虑和担心。

7.“杞人忧天”这则寓言故事给人们带来什么启示?
【明确】启示:做人要着眼于现实,不要为一些无中生有的问题而自寻烦恼
8.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①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

(“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②程度: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废寝食”
③后来经过别人的开导,他才放心。

(“舍然大喜”)
9.“晓之者”是怎样为这位杞人解“忧”的?
【明确】①首先,解释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处处都有空气,不会塌;
②其次,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会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③最后,解释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

10.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明确】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
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不科学:日月星辰都是天体,都是物质,不是光,如果真掉下来肯定会伤害人类。


壳也是在运动的,地震、火山爆发就是实例。

)
11.你还能列举出哪些熟悉的寓言故事?
【明确】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亡羊补牢、买椟还珠、画饼充饥、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12.联系你的生活,你认为杞人的担忧是可笑的吗?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1:可笑,这个杞国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吓得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为一些无中生有的问题而担心、自寻烦恼。

示例2:不可笑,虽然地球毁灭是很久以后的事,但杞人能够想到,说明他的眼光足够远,他的智慧足够高。

在我看来,人是个聪明人,眼光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