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在红翡绿翠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在红翡绿翠间
——记“翡翠艺术研究学社”秘书长赵玉谦先生
郝文生和赵玉谦聊天如坐春风。

那天的阳光异常灿烂,天空洁净、湛蓝。

看着坐在我面前的赵先生,觉得他一如这冬日暖阳——热情、豪放和粗犷中伴着率真、凝重与深沉。

赵先生是河南省高级工艺师,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

现任广东省恒盛元玉雕工作室总设计师,兼“翡翠艺术研究学社”秘书长。

赵先生是河南人,其身上表现出中原民系的勤勉、好学和慎思。

和他聊天,感受最深的就是他谈及传承与创新、信仰与坚守、责任与道义这些话题时,整个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冲动,虽和缓而执着。

他说“既然选择了翡翠雕刻艺术这条路,要用一生的努力,尽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传承文化并在传承中耕作文化,为文化信仰而劳动的行者,让真正具有典型意义和时代精神的翡翠雕刻语言确立起来。

”透过一件件精美的力作,我仿佛看到一位行走在红翡绿翠间的行者,在用凝固的语言在诉说着一路走来的艰辛……
在传承与创新中发韧
寒窗十年功,经行万里路,在广东这六个年头,一件件具有浓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玉雕优秀作品悄然而至,接踵诞生,使赵先生更加坚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玉雕行业发展之左膀右臂。

当前翡翠市场正红火,高中低档各领风骚。

整个市场良莠不齐,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题材上,依然以传统题材为主,如观音、弥勒佛像等小雕件、花件。

翡翠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高度,大部分现代翡翠的雕刻秉承了传统的雕刻技法,很难从传统的窠臼中突破出来。

其次是重材质轻工艺。

对翡翠原料真假好坏的重视远远大于对雕刻加工后的艺术品品评。

面对这种状况,设计师和雕刻师应该从传统中突破出来,给翡翠雕刻设计赋予新的韵味,成了赵先生长期思索的话题。

玉谦认为:中国玉文化发展到当代,人们对各个阶段的玉文化的认知,已经淡化了其社会作用,而更多的是关注其表现形式上的艺术价值及艺术内涵,对于传统艺术品的判断上“视觉唯美”是判断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所以对待历史上形成的玉文化及其表现形式应当本着“全面认知、有选择地继承”原则。

在如何继承“传统”的问题,他认为,只有把握了传统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才能真正继承了“传统”精髓。

在明确如何对待“传统”这一问题之后,那还需解决“创新”的难题。

纵观当代玉雕,创意创新一直是一个薄弱点,因为中国玉雕的传承方式是师徒相传,这种传承方式不但是玉雕工艺技法的传承,还包括玉雕理念的传承,玉雕款型的传承,这种传承方式往往将一个继承者局限在一个范围内,使之在传统的传承范围去完成创作,这样的作品往往缺少一个思想过程,缺少一个主题设定的思考过程,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赵先生认为:玉文化的传承最终还是人的传承。

在文化底蕴、工艺基础、价值理念上尊重传统的同时,也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飞跃。

这样的理念是超前的,打破了固有的樊篱,他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在国内屡获大奖,对推动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看着这些作品,我想起了《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中的“好者道也”,把艺术之道作为终极的艺术关怀,并时刻贯穿于整个艺术活动;“进乎技矣”——上升、超越到了“道”的崇高境界,是精神之享受、艺术之享受,理在道中得以化解,不是技外见道,而是在技中见道,此时的技也是道中之技,因此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是“依乎天理”的杰作。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在这样的一个艺术认知的高度开始他的艺术之旅,其前景必定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
在信仰与坚守中耕耘
艺术创作是讲求“知行合一”的,即由主体的认知与感知既行既知。

在本体中,原为道之阴阳,本体既具有认知,也具有感知,既有刚性的一面,也具柔性的一面。

赵先生在创作过程中,既有感知的目标,也有刚性的认知,遵循着一条完整的艺术之道。

他认为翡翠的雕刻语言应当是创新开放、兼容并蓄、灵活多元的。

在雕刻上应力求做到:用料精心取舍,设计匠心独运,技艺精湛独到,神韵呼之欲出。

在设计过程中,他并不苛求材料。

他认为材料只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只要造型优美、神韵具备,经得起人们的推敲和时间的考验,无论什么材质都能创作出可圈可点的作品。

因此,在强调思想性、艺术性和工艺性的当中,各种档次的质料都有了发挥的空间,他的许多作品不仅有传统的静态美,更有立体的动态美,动静结合,浑然天成。

就其雕刻的整体风格而言,清新、明快、唯美。

与那些沉稳、厚重、强调大体量的风格相比,他的作品充满张扬、充满动感、充满青春的活力,从而令观赏者产生一种冲向未来、冲向希望、冲向梦想的感觉。

而这种向上、向前、向自己所设定的目标飞奔的视觉意象,正是所有有事业心的青年人的内在欲望,也是他本人内在精神的一种外化。

他的作品,无论是人物雕《访友图》、《夜游赤壁》,还是山子雕《共颂和谐》、《生机盎然》,其真正的意涵都不在形体动作本身的塑造,而在于一种精神愿望的诉求。

这种精神愿望无疑首先是属于创作主体的,是他用自己的主体精神牵引他的创作前行,并且以这种精神感染他的观众。

他在信仰与坚守中劳作这么多年,始终没有忘记正如罗丹所论说的:“表达思想不必形体完整。

无论你拿起何种杰作的片断,你就能在这上面知道作者的心灵。

……他既然以自己的心灵渲染了物质世界,这便是向那些怡然神往的同时代人显示出千变万化的感情的色调。


在行走与寻觅中收获
艺术家所展示的物象,是其所表达的心中理想状态,而不是自然模拟与翻版。

正如散文家朱自清所云“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

他的作品,《共颂和谐》获2010年第十一届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获“天工艺苑、百花杯”金奖;《金玉满堂》获2010年“陆子冈杯”金奖;《永结同心》获2010年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天工艺苑、百花杯”获银奖……其它还有《童年》、《访友图》、《生机盎然》、《夜游赤壁》等均获过业界大奖。

赵先生初步对翡翠雕刻的文化特征作了总结。

我认为应当成为翡翠雕刻语言的基础。

他认为:
一、制作手法的多样性。

翡翠的色彩丰富质地亮丽,它的合成结构多变,每个场口出产的翠玉质地结构均有差异,基于同一块玉料上的不同部位都有差别。

为了合理地运用材质,因而对不同玉质亦运用不同的处理手法。

在这里,白玉的柔顺,牙雕的精细,陶瓷的雄浑,国画上的皴染,写意等,无论石雕,木雕,竹刻,凡可能借鉴的手法都可因材施艺,表现意图;线刻,阴刻,阳刻,圆刻,镂空,表达方式应有尽有。

二、作品题材的丰富性。

作品体裁从佛,道,儒,神仙人物传说到七行八作的平民百姓;从仿古素瓶到花鸟草虫;还有唐诗宋词,诗情画意;从气势宏大的大件雕刻到精致的首饰佩件,或因势相形,或写实传神,皆应达到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的效果。

三、俏色运用的艺术性。

翡翠中有绿,红,黑,紫,黄,白等多种颜色,设计者应当遵循着“一俏二巧三绝四不花”的俏色运用原理,顺色立意,匠心独运;利用翡翠中的色差变瑕为瑜,多色巧用,最大限度地利用俏色衬托出翠玉的质地美和意韵美。

四、因材施艺的灵活性。

由于翡翠玉质的结构多变,色彩,绺裂,底装,种水等每一个特点的变化,都要求设计者运用的创作手法不同。

对于种老水足底装细的玉料,尽可能留好雕差,辅导工艺,突出玉质美;对底粗色白的料子,要么破底施艺,要么以不同的造型来突出气势,以弥补料子的不足。

因此根据不同的料质,施以不同的雕刻手法,不受陈规陋习的限制,实事求是,灵活机变,极大限度地体现出翡翠雕刻的艺术美,来满足人们对翡翠艺术的渴求。

五、与时俱进的开拓性。

几年来,他在这方面作了尝试:从单一的观音,佛公,财神,花鸟五大传统体裁发展成融合时代气息的田园风光、诗词趣话、生活小景等,在创意上大胆突破,改变传统制作手法,融入现代的雕塑语言,出现一批让人耳目一新,脍炙人口的作品,如作品《共颂和谐》,便是充满时代气息的佳作。

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从玉谦先生生存的环境和成长的经历中并没有看到什么优越之处。

但他天性中所具有的感悟力和想象力,加上他后天的不懈努力,却使他能在艺术天地间以扎根成长,就如那些岩缝间的树木,不仅茁壮,而且生命力极其顽强。

我衷心地希望赵玉谦先生行走在翡翠的天地中,是徜徉而不是苦旅,欢歌如风,直臻成功的巅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