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对高等学校的客观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最基础、最核心的任务。
《电工基础》是高等学校工科类专业必修的基础专业课程,是学习后续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
它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并为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的应用十分广泛,且渗透到其它学科领域。
但是由于该门课程内容十分广泛,且概念多而抽象,很容易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方法。
2电工基础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电工基础教学内容主要采用章节体系讲授电工学知识
体系各个章节的内容,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的电学定理的理解和记忆,缺乏工程实际电学案例的分析内容,导致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电工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多课堂授课,大多采用老师板书,示范
讲授为主,学生自主参与、自行设计的机会较少,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此,我们遵循知行统一、学思结合的育人原则,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3电工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31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创新
电工基础课程内容应当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促进个性化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作为依据来进行重新合理的配置,所以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取舍、加工创造,而不是单纯地讲教材。
对于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掌握的内容,要删繁就简,分解难点。
对于学生容易理解又比较熟悉的内容,可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
有的甚至可以适当变化讲课顺序。
增加实际案例内容,以适应发展要求。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教师要具备现代化的教材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学生的专业需要,把握教材,促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联系,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目标。
32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本着“以学生发展
为本”的理念,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三动”的教学方法,即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主动学习。
针对每一个知识模块,教师重点讲解概念、内容与要求,注重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运用,倡导学生多动脑、勤思考、勤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而开拓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注重将多媒体教学与网络化辅助教学相结合。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性,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学生考评体系创新
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考评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传统的终结性考评方式,主要是依据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直接导致学生格外关注考评结果,忽视学习过程,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积极性,不利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根据理论课程的目标要求,我们主要采用“随堂测试+期末考评”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诊断性的过程考核,每完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任务,随即进行随堂测试,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对已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
的学同步、协调。
这种考评形式突出强调了教学的过程性,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4结论
目前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课程体系必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促进个性化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
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并坚持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才能持续深化电工基础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