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的理念诉求与模式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课堂的理念诉求与模式建构
作者:陈俊源王欣玉岳伟
来源:《中国德育》2021年第22期
摘要生态课堂是核心素养的时代呼唤,是焕发课堂生命活力的题中之义,更是学校生态式发展的内在需要。
生态课堂是一种基于生态哲学价值诉求的课堂实践取向,也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实践样态,具有鲜明的生命关怀性、共生协同性及动态生成性。
与之匹配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包含自然引入、共筑愿景、触发联结、相互激荡、升华沉淀、反思共长六大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共舞的过程展现与成就彰显。
关键词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核心素养;学校生态化转型
作者简介陈俊源,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欣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岳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体生命场,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
良好的课堂生态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这种由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促成的课堂生态系统即生态课堂。
教学是课堂的核心使命与主要活动,在生态课堂中,其教学模式也应该是生态化的、处处体现着生态理念的。
生态课堂不仅有助于释放师生的生命创造活力,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是学校生态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本文基于对生态课堂时代背景的综合分析,阐述生态课堂的新意涵,并尝试建构契合一线教学实际的生态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背景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既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焕发中小学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应有之义,更是学校生态化发展驱动下课堂教学转型的内在诉求。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
核心素养是满足个体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1]以2014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标志,核心素养成为撬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支点,也是贯穿未来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轴心。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核心素养的习得当然应该在更为广阔的教育舞台实现,但同样不容置疑的是,课堂依旧是其素养生长的核心场域。
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基础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大主面向,而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的高质量互动将是促进学生社会发展与文化积淀的必要途径。
显然,以知识灌输与识记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匹配培育核心素养的教育诉求,探索素养导向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教学改革的时代之需。
(二)基于焕发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需要
良好的课堂生态不是教师或学生的单方“独舞”,一定是师生双方的互动“共舞”。
生命的活力产生于思维的碰撞中,也发生在灵肉的交流中。
诚如叶澜教授所言:“我们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2]
反观当下的课堂生态,更多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被动性特征明显,整个课堂缺乏生命的活力与才智的涌流。
由此,焕发课堂生命活力需要重构课堂生态,构建生态课堂。
(三)基于学校生态化发展驱动下的课堂教学革新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构成,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也应积极担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使命。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期间作出重要指示:“生态环境保护要从娃娃抓起。
宜昌开展的‘生态小公民’教育活动,是一个好的探索,要坚持下去。
”[3]2021年2月印发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行为习惯”[4]。
在政策驱动下,各级各类学校开始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特色校本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些活动主要体现为一种专题课外实践,难以实现预期政策效果。
为此,学校更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探索自身的生态化转型与整体性变革。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因此,指向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的教育行动与学校自身的生态化发展都必须将课堂教学的生态化作为首要目标。
在此背景下,打造生态课堂成为新时期学校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新时期生态课堂的双重意涵
“生态课堂是遵循生态规律、蕴含生态理念、彰显生态精神和体现生态气质的课堂。
”[5]它以生态哲学为底蕴,在教学实践中释放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一)生态课堂是基于生态哲学价值诉求的课堂实践取向
生态课堂是基于生态哲学理念与生态学思维构筑的课堂生态系统,为此,与生态课堂相匹配的教学模式也将生态哲学的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共生性与可持续性等价值诉求运用其中。
首先,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整体为导向,这意味着在主体上,它不仅仅关注教师的教,也不单向凸显学生的学,而是着眼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织而成的课堂教学的完整图景;它不仅仅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个性化成长,也注重班级整体生命的优质均衡发展。
在目标上,它追求的是师生生命的全面可持续发展[6],换言之,它既关注师生当下的发展,也致力于为其长远发展树立坚实支点、积蓄生长后劲;它既尊重师生某方面的独特性,也致力于推动其素养的整全发展。
其次,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师与学生視为平等共生、相互成就的生命体,不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才智、情感在课堂上充分涌流,而且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珍视教师的发展权、创造性与幸福感,让教师的实践智慧与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以最大限度地彰显与调动。
最后,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将师生的视野延展至课堂之外,与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与自然生命联结起来。
课堂只是一个支点,一个撬动生命联结的支点,它让师生在更加宽广的视野中感受生命的真谛、领悟生命的价值。
(二)生态课堂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实践样态
生态课堂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是课堂中的学生、教师和课堂整体环境彼此契合、协同创生的课堂,也是师生生命同生共长的乐园。
而一个充满生命律动、生机勃勃的课堂一定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生命场。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意在营造这样的生命乐园。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崇尚双向建构与相互激荡,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是积极的贡献者。
学生不是被动等待教师灌输的“容器”,而是自主的探索者、真诚的合作者;教师也不是既定教案的执行者,而是课堂生态的引导者与调控者。
在此,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既是师生、生生间有效互动的结果,也是教师与学生生命状态的完整体现。
总之,师生双方共同营造着这种生命能量自由涌动的课堂氛围,又受益于这种良好的生态系统。
三、新时期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生态课堂既贴近人自身的生态系统,体现出强烈的生命关怀性,又指向课堂整体生态的良性运转,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共生协同性与课堂的动態生成性。
(一)生命关怀性
生态课堂关注个体生命价值,体现了课堂的生命关怀性。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生态课堂本身是一个由主体和环境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在从传统课堂向新时期生态课堂转型的过程中,要把学生视为整全的人,不能忽视学生主体的生命价值。
因此,生态课堂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为首要旨趣。
另一方面,学习任务的导入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当时的状态,使学生自然、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由此,在学生与学习情境的交互作用中,触碰、唤醒与彰显学生最深处的生命活力与本质力量。
(二)共生协同性
生态课堂注重师生互动共生,彰显了课堂的共生协同性。
所谓共生协同性,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的交融关系,生态课堂正是在这种关系中建立起来的,集中表现为师生在课堂中共享话语权。
具体而言,在生态课堂中,教学目标的提炼、教学方式的选择,甚至是某些教学内容的设置,均非教师的“独舞”,而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结果。
教师改变了以往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回到与学生平行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感,赋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意愿,也能够作为课堂中的一员,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三)动态生成性
生态课堂强调主体活力激发,成就了课堂的动态生成性。
传统课堂的一个缺憾在于其预设性过强,致使课堂教学的目标、学生的表现以及学习的结果都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相较之下,生态课堂的主要魅力就在于它的动态生成性。
生态课堂固然是基于科学缜密的教学设计的,但也为教学中新的可能开放了空间,其目标与过程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预设,可以说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这种具有生成性特征的生态课堂为师生有创新但又不失方向地探索与生长提供了土壤。
四、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生态理念为指引,并将生态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教学模式新样态,它既是生态课堂的模式凝练,也是生态课堂的机理支撑。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分为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三个子模块,每个模块各包含六个具体环节(见图1)。
其中,课堂教学各环节及其整体情状由学生与教师两大主体的互动构成,同时也指引着学生与教师的行为方向,故而,教学环节模块是一个生态系统整体,各教学环节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子系统,对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解析也将以各教学环节为单位依次进行延展。
(一)自然引入:于情境创设中集中注意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是自然引入,在此,教师的核心任务是创设契合本堂课教学任务的真实或虚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师导入的情境需要在学生已有
的学习基础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迅速将课下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二)共筑愿景:于目标引领下明确导向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二个环节是共筑愿景,在此,教师清晰阐述本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导向。
同时,教师需要留出一定的开放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提出感兴趣的学习任务。
若学生提出了多元的新诉求,教师宜通过与学生群体的讨论交流共同遴选出适宜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此外,生态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因此,与生态课堂相匹配的教学模式也为这种生成性预留了空间,它要求教师在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留意有价值的新目标的生成,并及时地促成学习任务与学生发展的创造性转化。
总之,师生共筑愿景的环节贯穿课堂始终,学习目标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决定的,也是整个课堂互动的结果。
(三)触发联结:于经验关联中激活身心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三个环节是触发联结,此环节是对自然引入环节的深化。
在此,教师秉持经验学习观,立足课前了解到的学生群体的经验生长点,在回归“旧”知识、唤起“旧”经验的过程中逐渐渗入新的学习任务,从而使本堂课的潜在发展区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巧妙地关联起来。
这时,学生的身体和心灵被整体激活,燃起了探究的热情与求索的愿望,并作好了进入新的学习领域的状态准备。
(四)相互激荡:于组织引导下探究对话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第四个环节是相互激荡,此环节是生态课堂的核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彰显。
学生基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被激活的先备知识,或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并主动将探究结果与同学、教师进行分享和对话;或与同学、教师合作完成某项较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教师在此环节则主要担任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密切关注课堂上进行着的一切,并在必要时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实现创造性转化。
(五)升华沉淀:于融通拓展中深度体验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五个环节是升华沉淀,在经历了前几个环节的激发与激荡之后,师生的身心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是进行学习拓展的最佳时机。
在此,教师需要贯彻核心素养时代的综合育人理念,有机融入与本课堂密切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学会用一种广泛的学科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引下进入深度学习与体验状态,借由本课堂有限的学科载体通达更为广阔的学习园地。
(二)生态课堂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实践样态
生态课堂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是课堂中的学生、教师和课堂整体环境彼此契合、协同创生的课堂,也是师生生命同生共长的乐园。
而一个充满生命律动、生机勃勃的课堂一定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生命场。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意在营造这样的生命乐园。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崇尚双向建构与相互激荡,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是积极的贡献者。
学生不是被动等待教师灌输的“容器”,而是自主的探索者、真诚的合作者;教师也不是既定教案的执行者,而是课堂生态的引导者与调控者。
在此,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既是师生、生生间有效互动的结果,也是教师与学生生命状态的完整体现。
总之,师生双方共同营造着这种生命能量自由涌动的课堂氛围,又受益于这种良好的生态系统。
三、新时期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生态课堂既贴近人自身的生态系统,体现出强烈的生命关怀性,又指向课堂整体生态的良性运转,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共生协同性与课堂的动态生成性。
(一)生命关怀性
生态课堂关注个体生命价值,体现了课堂的生命关怀性。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生态课堂本身是一个由主体和环境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在从传统课堂向新时期生态课堂转型的过程中,要把学生视为整全的人,不能忽视学生主体的生命价值。
因此,生态课堂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为首要旨趣。
另一方面,学习任务的导入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当时的状态,使学生自然、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由此,在学生与学习情境的交互作用中,触碰、唤醒与彰显学生最深处的生命活力与本质力量。
(二)共生协同性
生态课堂注重师生互动共生,彰显了课堂的共生协同性。
所谓共生协同性,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的交融关系,生态课堂正是在这种关系中建立起来的,集中表现为师生在课堂中共享话语权。
具体而言,在生态课堂中,教学目标的提炼、教学方式的选择,甚至是某些教学内容的设置,均非教师的“独舞”,而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结果。
教师改变了以往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回到与学生平行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感,赋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意愿,也能够作为课堂中的一员,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三)动态生成性
生态课堂强调主体活力激发,成就了课堂的动态生成性。
传统课堂的一个缺憾在于其预设性过强,致使课堂教学的目标、学生的表现以及学习的结果都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相較之下,生态课堂的主要魅力就在于它的动态生成性。
生态课堂固然是基于科学缜密的教学设计的,但也为教学中新的可能开放了空间,其目标与过程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预设,可以说
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这种具有生成性特征的生态课堂为师生有创新但又不失方向地探索与生长提供了土壤。
四、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生态理念为指引,并将生态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教学模式新样态,它既是生态课堂的模式凝练,也是生态课堂的机理支撑。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分为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三个子模块,每个模块各包含六个具体环节(见图1)。
其中,课堂教学各环节及其整体情状由学生与教师两大主体的互动构成,同时也指引着学生与教师的行为方向,故而,教学环节模块是一个生态系统整体,各教学环节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子系统,对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解析也将以各教学环节为单位依次进行延展。
(一)自然引入:于情境创设中集中注意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是自然引入,在此,教师的核心任务是创设契合本堂课教学任务的真实或虚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师导入的情境需要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迅速将课下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二)共筑愿景:于目标引领下明确导向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二个环节是共筑愿景,在此,教师清晰阐述本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导向。
同时,教师需要留出一定的开放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提出感兴趣的学习任务。
若学生提出了多元的新诉求,教师宜通过与学生群体的讨论交流共同遴选出适宜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此外,生态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因此,与生态课堂相匹配的教学模式也为这种生成性预留了空间,它要求教师在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留意有价值的新目标的生成,并及时地促成学习任务与学生发展的创造性转化。
总之,师生共筑愿景的环节贯穿课堂始终,学习目标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决定的,也是整个课堂互动的结果。
(三)触发联结:于经验关联中激活身心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三个环节是触发联结,此环节是对自然引入环节的深化。
在此,教师秉持经验学习观,立足课前了解到的学生群体的经验生长点,在回归“旧”知识、唤起“旧”经验的过程中逐渐渗入新的学习任务,从而使本堂课的潜在发展区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巧妙地关联起来。
这时,学生的身体和心灵被整体激活,燃起了探究的热情与求索的愿望,并作好了进入新的学习领域的状态准备。
(四)相互激荡:于组织引导下探究对话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第四个环节是相互激荡,此环节是生态课堂的核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彰显。
学生基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被激活的先备知识,或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并主动将探究结果与同学、教师进行分享和对话;或与同学、教师合作完成某项较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教师在此环节则主要担任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密切关注课堂上进行着的一切,并在必要时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实现创造性转化。
(五)升华沉淀:于融通拓展中深度体验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五个环节是升华沉淀,在经历了前几个环节的激发与激荡之后,师生的身心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是进行学习拓展的最佳时机。
在此,教师需要贯彻核心素养时代的综合育人理念,有机融入与本课堂密切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学会用一种广泛的学科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引下进入深度学习与体验状态,借由本课堂有限的学科载体通达更为广阔的学习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