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6世纪以后,经济关系的巨大变更已经使这类说教显得极为虚伪。这种变更的压力起先渐渐地修改着“商人从来得不到神的欢心”这一古老的断语,井创建出“全世界只靠金钱和尘土来维持”这一箴言。这说明
A. 资产阶级要求驾驭更多政治权力
B. 商业与宗教的关系起先淡薄
C.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宗教禁欲观
D. 新航路开拓推动了宗教改革
【答案】C
【解析】
AD与材料无关,解除;B是对材料 错误会读;依据“经济关系的巨大变更已经使这类说教显得极为虚伪”“全世界只靠金钱和尘土来维持”,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宗教说教禁欲观(商人从来得不到神的欢心),故C正确。
5.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明末工商阶层急于变更自身的社会现象、身份和地位,他们主动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学问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供应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互动
A. 太学清议摧毁宦官势力
B. 儒家学说强调社会担当
C. 察举制度净化官场风气
D. “内外”朝争导致政局失控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太学生的集会只是使得“皇甫规得到赦免”,不能单凭这一件事情就说太学清议摧毁了宦官势力,故解除A;题干没有提到察举制和“内外”朝争,故CD与题意无关,所以解除。东汉时期的太学生是接受了儒家思想教化的,其行动也体现了社会担当,故选B。
A. 实现了工商业者自身的优雅化
B. 变更了当时的阶级结构
C. 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世俗化
D. 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可知,明末工商阶层主动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文人阶层为工商阶层供应文化方面的服务;故两者互动结合有力推动文化的社会化、世俗化和商业化,C项正确。工商阶层主动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优雅化,但忽视了推动了文化世俗化的作用,解除A。工商阶层与文人阶层的结合,无法变更当时社会阶级结构,解除B。D项说法错误,儒学在该时期得到批判、继承和发展,解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C. 此时孙中山主见“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
D. 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
【答案】B
【解析】
【分析】
材料信息“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行谓无民权思想矣”说明中国古代有民权思想,故A项错误;“故以民立国之制,不行不取资于欧美”说明西方有民权思想和制度,“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说明近代中国也有民权思想和制度,所以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故B项正确;“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没有体现出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故D项错误。
10.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行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行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对以上材料分析最精确的是
A. 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B. 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
6.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觉 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致,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深厚匀整,清楚显明。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A. 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B. 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 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 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A. 采纳新旧史学结合的方法重新诠释中国历史
B. 显示出“增其新而变其旧”
C. 内容涉及广泛,彰显传统史学的价值
D. 留意文明史,标示了它的文化意义
【答案】D
【解析】
“历代政体之异同、种族分合之始末、制度改革之大纲,社会进化之阶级、学术进退之大势”都属于人类社会文明史的范畴,故材料所反映该教科书的意义是留意文明史,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新旧史学结合来重新诠释中国历史,故A项错误;“增其新而变其旧”不属意义,而是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该教科书内容涉及广泛,故C项错误。故选D。
A. 创立了新的宗教派别
B. 为社会的发展供应了精神动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用雕版印刷佛经,有利于佛经内容的传播,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A正确。从材料上看,唐代的雕版印刷技术成熟但无法体现进入黄金时代,故B解除。从所学学问可知,此经书是现存我国发觉最早标有准确时间的印刷品,但不确定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故C错误。活字印刷出现在北宋,不是唐代,故D错误。
3.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究竟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困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 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详解】
11.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见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见的意图是
A. 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 努力实现社会公允正义
C. 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C. 以礼入法,礼法相结合,国家确认家族法规规
D. 对个人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赐予应有的规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中国古代形成了困难的礼法法律规范体系”“以礼义为宗旨、以礼俗为基础的乡规民约、家法族规等民间习惯法体系”说明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以法治国”;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包括“礼典体系”“律令体系”“民间习惯法体系”,共荣共生的说法过于夸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个人权利和地位,故D项错误。
13. 贝多芬给《田园交响曲》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是其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殊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他更明确地说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这部作品
A. 充溢时代精神,蕴涵着革命的力气
B. 激励着人们与命运进行斗争
C. 热忱赞美歌颂人类美妙的心灵
点睛:抓住材料主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通过民生主义以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允正义。
12.1957年,正值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一挥而就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后来在“文革”中被熬煎致残的何迟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一现象事实上说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宗教改革则是贫困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等信息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更有利于社会变革,从而推动现代化进程,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确定,解除;材料没有涉及两者的斗争对象,解除B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解除。
【点睛】文艺复兴运动发觉了人和人的宏大,确定了人的价值和创建力,是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的标记。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具有显明的人文主义色调,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
A. 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B. 万有引力定律与电磁场论
C. 近代力学理论体系与二项式定理
D. 天文反射望远镜与光电效应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学问迁移实力,电磁场论是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提出来的,所以解除B项;近代力学理论体系和二项式定理都是牛顿的科学成就,所以解除C项;天文反射望远镜属于天文学范畴,所以解除D项。牛顿的主要成就是经典力学体系,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是相对论,故选A项。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牛顿与爱因斯坦
8.1905年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中国史书之叙事,详于君臣而略于人民,详于事迹而略于典制,详于后代而略于古代。今所编各课,其用意则与旧史稍殊,其留意之处约有数端,如历代政体之异同、种族分合之始末、制度改革之大纲,社会进化之阶级、学术进退之大势。”材料所反映该教科书的意义是
2.学者俞荣根指出:“中国古代形成了困难的礼法法律规范体系,包括由朝廷编纂、颁布的礼典体系,由朝廷编纂、颁布的成文律典为主干的律令体系和以礼义为宗旨、以礼俗为基础的乡规民约、家法族规等民间习惯法体系。”据此分析中国古代法律
A. 实质是以法治国,尚未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B. 公法民法并重,成文法和非成文法共生共荣
A. 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了进步人士的抵制
B. 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得不到一些人的理解
C. 文艺和科研领域呼喊“双百”方针 提出
D. “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峻干扰和破坏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文革”中熬煎致残的他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其实是指“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峻干扰和破坏。故选D。A是1958年才起先;社会主义建设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双百方针提出是1956年,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科技中的四大独创。了解四大独创的出现和西传,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促进作用。
7. 罗素在《人类的相识》里写了首搞笑的诗:自然和自然律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降生”,结果一切都豁然开朗。好景不长。魔鬼喊了一声, “嘿!让爱因斯坦降生”,于是又复原了原来的状况。这里所指的分别是牛顿与爱因斯坦的哪项成就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历代政体之异同、种族分合之始末、制度改革之大纲,社会进化之阶级、学术进退之大势”,学生可以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演化的角度动身,对选项逐一分析理解,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9.有人谈及洋务运动时说:“中国在外交上的一贯的失败也愈使自强运动看来差劲。……1860年间的改革在时间方面很肃穆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当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这主要强调洋务运动
D. 联合苏联推动社会革命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见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表明孙中山的意图是消退资本主义两级分化所造成的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冲突,防止将来再次革命,努力实现社会公允正义,故B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创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意图是消退资本主义两级分化所造成的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冲突,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1922年苏俄改称苏联,时间不符合“民国初年”,故解除D项。
D. 强调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精确获得信息的实力。“田园生活的回忆”“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而不是音画”, 因此这部作品强调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风光,故选D;ABC材料没有体现,解除。
14.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觉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运动
A. 步伐当心翼翼但仍有开拓之功
B. 因阶级局限无法突破传统惯性
C. 中体西用的做法导致成效甚微
D. 确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中“他们当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重点是洋务运动虽步伐当心翼翼但仍有开拓之功,确定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表述不符,解除。抵制侵略只是其主动作用的一部分,故D项解除。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东汉桓帝延熹五年,一向痛恨宦官,拒绝与之交往的议郎皇甫规在论功当封时拒绝贿赂当权宦官,受到诬陷,被以严刑治罪。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发起集会,使皇甫规得到赦免。这表明
A. 资产阶级要求驾驭更多政治权力
B. 商业与宗教的关系起先淡薄
C.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宗教禁欲观
D. 新航路开拓推动了宗教改革
【答案】C
【解析】
AD与材料无关,解除;B是对材料 错误会读;依据“经济关系的巨大变更已经使这类说教显得极为虚伪”“全世界只靠金钱和尘土来维持”,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宗教说教禁欲观(商人从来得不到神的欢心),故C正确。
5.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明末工商阶层急于变更自身的社会现象、身份和地位,他们主动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学问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供应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互动
A. 太学清议摧毁宦官势力
B. 儒家学说强调社会担当
C. 察举制度净化官场风气
D. “内外”朝争导致政局失控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太学生的集会只是使得“皇甫规得到赦免”,不能单凭这一件事情就说太学清议摧毁了宦官势力,故解除A;题干没有提到察举制和“内外”朝争,故CD与题意无关,所以解除。东汉时期的太学生是接受了儒家思想教化的,其行动也体现了社会担当,故选B。
A. 实现了工商业者自身的优雅化
B. 变更了当时的阶级结构
C. 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世俗化
D. 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可知,明末工商阶层主动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文人阶层为工商阶层供应文化方面的服务;故两者互动结合有力推动文化的社会化、世俗化和商业化,C项正确。工商阶层主动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优雅化,但忽视了推动了文化世俗化的作用,解除A。工商阶层与文人阶层的结合,无法变更当时社会阶级结构,解除B。D项说法错误,儒学在该时期得到批判、继承和发展,解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C. 此时孙中山主见“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
D. 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
【答案】B
【解析】
【分析】
材料信息“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行谓无民权思想矣”说明中国古代有民权思想,故A项错误;“故以民立国之制,不行不取资于欧美”说明西方有民权思想和制度,“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说明近代中国也有民权思想和制度,所以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故B项正确;“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没有体现出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故D项错误。
10.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行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行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对以上材料分析最精确的是
A. 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B. 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
6.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觉 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致,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深厚匀整,清楚显明。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A. 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B. 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 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 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A. 采纳新旧史学结合的方法重新诠释中国历史
B. 显示出“增其新而变其旧”
C. 内容涉及广泛,彰显传统史学的价值
D. 留意文明史,标示了它的文化意义
【答案】D
【解析】
“历代政体之异同、种族分合之始末、制度改革之大纲,社会进化之阶级、学术进退之大势”都属于人类社会文明史的范畴,故材料所反映该教科书的意义是留意文明史,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新旧史学结合来重新诠释中国历史,故A项错误;“增其新而变其旧”不属意义,而是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该教科书内容涉及广泛,故C项错误。故选D。
A. 创立了新的宗教派别
B. 为社会的发展供应了精神动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用雕版印刷佛经,有利于佛经内容的传播,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A正确。从材料上看,唐代的雕版印刷技术成熟但无法体现进入黄金时代,故B解除。从所学学问可知,此经书是现存我国发觉最早标有准确时间的印刷品,但不确定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故C错误。活字印刷出现在北宋,不是唐代,故D错误。
3.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究竟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困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 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详解】
11.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见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见的意图是
A. 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 努力实现社会公允正义
C. 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C. 以礼入法,礼法相结合,国家确认家族法规规
D. 对个人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赐予应有的规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中国古代形成了困难的礼法法律规范体系”“以礼义为宗旨、以礼俗为基础的乡规民约、家法族规等民间习惯法体系”说明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以法治国”;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包括“礼典体系”“律令体系”“民间习惯法体系”,共荣共生的说法过于夸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个人权利和地位,故D项错误。
13. 贝多芬给《田园交响曲》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是其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殊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他更明确地说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这部作品
A. 充溢时代精神,蕴涵着革命的力气
B. 激励着人们与命运进行斗争
C. 热忱赞美歌颂人类美妙的心灵
点睛:抓住材料主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通过民生主义以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允正义。
12.1957年,正值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一挥而就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后来在“文革”中被熬煎致残的何迟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一现象事实上说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宗教改革则是贫困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等信息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更有利于社会变革,从而推动现代化进程,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确定,解除;材料没有涉及两者的斗争对象,解除B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解除。
【点睛】文艺复兴运动发觉了人和人的宏大,确定了人的价值和创建力,是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的标记。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具有显明的人文主义色调,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
A. 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B. 万有引力定律与电磁场论
C. 近代力学理论体系与二项式定理
D. 天文反射望远镜与光电效应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学问迁移实力,电磁场论是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提出来的,所以解除B项;近代力学理论体系和二项式定理都是牛顿的科学成就,所以解除C项;天文反射望远镜属于天文学范畴,所以解除D项。牛顿的主要成就是经典力学体系,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是相对论,故选A项。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牛顿与爱因斯坦
8.1905年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中国史书之叙事,详于君臣而略于人民,详于事迹而略于典制,详于后代而略于古代。今所编各课,其用意则与旧史稍殊,其留意之处约有数端,如历代政体之异同、种族分合之始末、制度改革之大纲,社会进化之阶级、学术进退之大势。”材料所反映该教科书的意义是
2.学者俞荣根指出:“中国古代形成了困难的礼法法律规范体系,包括由朝廷编纂、颁布的礼典体系,由朝廷编纂、颁布的成文律典为主干的律令体系和以礼义为宗旨、以礼俗为基础的乡规民约、家法族规等民间习惯法体系。”据此分析中国古代法律
A. 实质是以法治国,尚未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B. 公法民法并重,成文法和非成文法共生共荣
A. 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了进步人士的抵制
B. 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得不到一些人的理解
C. 文艺和科研领域呼喊“双百”方针 提出
D. “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峻干扰和破坏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文革”中熬煎致残的他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其实是指“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峻干扰和破坏。故选D。A是1958年才起先;社会主义建设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双百方针提出是1956年,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科技中的四大独创。了解四大独创的出现和西传,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促进作用。
7. 罗素在《人类的相识》里写了首搞笑的诗:自然和自然律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降生”,结果一切都豁然开朗。好景不长。魔鬼喊了一声, “嘿!让爱因斯坦降生”,于是又复原了原来的状况。这里所指的分别是牛顿与爱因斯坦的哪项成就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历代政体之异同、种族分合之始末、制度改革之大纲,社会进化之阶级、学术进退之大势”,学生可以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演化的角度动身,对选项逐一分析理解,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9.有人谈及洋务运动时说:“中国在外交上的一贯的失败也愈使自强运动看来差劲。……1860年间的改革在时间方面很肃穆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当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这主要强调洋务运动
D. 联合苏联推动社会革命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见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表明孙中山的意图是消退资本主义两级分化所造成的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冲突,防止将来再次革命,努力实现社会公允正义,故B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创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意图是消退资本主义两级分化所造成的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冲突,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1922年苏俄改称苏联,时间不符合“民国初年”,故解除D项。
D. 强调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精确获得信息的实力。“田园生活的回忆”“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而不是音画”, 因此这部作品强调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风光,故选D;ABC材料没有体现,解除。
14.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觉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运动
A. 步伐当心翼翼但仍有开拓之功
B. 因阶级局限无法突破传统惯性
C. 中体西用的做法导致成效甚微
D. 确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中“他们当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重点是洋务运动虽步伐当心翼翼但仍有开拓之功,确定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表述不符,解除。抵制侵略只是其主动作用的一部分,故D项解除。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东汉桓帝延熹五年,一向痛恨宦官,拒绝与之交往的议郎皇甫规在论功当封时拒绝贿赂当权宦官,受到诬陷,被以严刑治罪。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发起集会,使皇甫规得到赦免。这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