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历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节内容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在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后的今天,借鉴和吸取苏联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追随“理想”的实验(按马克思的设想进行实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①实施余粮收集制,不仅保证了红军、工人和城市居民获得最低限度的粮食需求,而且体现了无产阶级在特定形势下同农民结成的军事政治联盟;②企业国有化,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壮大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③实物配给制可以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需要;④劳动义务制不仅发展了生产,而且使剥削阶级在劳动中得到了改造。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提供了保证。
从理论上看,这些措施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纯军事行政的手段,急于超越阶段直接实行共产主义,实行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来组织生产和分配,违背了经济规律,简直是大跃进!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从实践上看,实行余粮收集制,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果我是那时的农民,我就不干活了。企业国有化致使不少企业减产或破产;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影响了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正常供应。所以,它的实施虽然暂时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它使苏俄的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还使苏俄在1920年底到1921年初发生了全国范围的严重的政治危机。
十月革命四年后,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下生存下来,并刚刚平息了国内叛乱的苏维埃政权,遭遇了一场自下而上,突如其来的风暴。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小结)它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战时”表明它只能在非常时期实施,但是苏俄的一些领导人却企图借此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凭借行政的手段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生产关系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发展实际,因此注定失败。(评价事物,一分为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
课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课型
新课学习
教学目的
【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简述两政策的内容,归纳其特点,理解其作用。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材料三: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1)国内武装叛乱和外国干涉军的联合进攻(2)3/4国土被敌人所占(3)经济情况极为糟糕。总之: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列宁实行了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内容
农业
工业
流通
分配
评价
1920年,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土豆和小麦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老农似乎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同学们能找出上述场景中的不正常之处吗?
重点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前的时代背景、目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理解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
环节
说明
备注
复习
复习必修一“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
教
学
内
容
新
课
导
入
作为一个曾经对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超级大国,苏联在20世纪探索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比较能力。联系中国的改革开放,认识新经济政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借鉴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3、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有何相同点?
学生
自主
课
程
讲
授
专题综述:பைடு நூலகம்
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
新课
预习
阅读教材P130-134内容。完成《点金训练》P71基础知识,思考相关问题: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什么背景下实行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该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2、为什么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何不同?该如何认识这一政策?
——新经济政策;
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的实验)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建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呢?
材料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
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追随“理想”的实验(按马克思的设想进行实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①实施余粮收集制,不仅保证了红军、工人和城市居民获得最低限度的粮食需求,而且体现了无产阶级在特定形势下同农民结成的军事政治联盟;②企业国有化,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壮大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③实物配给制可以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需要;④劳动义务制不仅发展了生产,而且使剥削阶级在劳动中得到了改造。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提供了保证。
从理论上看,这些措施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纯军事行政的手段,急于超越阶段直接实行共产主义,实行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来组织生产和分配,违背了经济规律,简直是大跃进!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从实践上看,实行余粮收集制,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果我是那时的农民,我就不干活了。企业国有化致使不少企业减产或破产;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影响了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正常供应。所以,它的实施虽然暂时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它使苏俄的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还使苏俄在1920年底到1921年初发生了全国范围的严重的政治危机。
十月革命四年后,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下生存下来,并刚刚平息了国内叛乱的苏维埃政权,遭遇了一场自下而上,突如其来的风暴。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小结)它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战时”表明它只能在非常时期实施,但是苏俄的一些领导人却企图借此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凭借行政的手段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生产关系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发展实际,因此注定失败。(评价事物,一分为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
课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课型
新课学习
教学目的
【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简述两政策的内容,归纳其特点,理解其作用。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材料三: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1)国内武装叛乱和外国干涉军的联合进攻(2)3/4国土被敌人所占(3)经济情况极为糟糕。总之: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列宁实行了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内容
农业
工业
流通
分配
评价
1920年,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土豆和小麦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老农似乎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同学们能找出上述场景中的不正常之处吗?
重点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前的时代背景、目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理解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
环节
说明
备注
复习
复习必修一“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
教
学
内
容
新
课
导
入
作为一个曾经对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超级大国,苏联在20世纪探索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比较能力。联系中国的改革开放,认识新经济政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借鉴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3、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有何相同点?
学生
自主
课
程
讲
授
专题综述:பைடு நூலகம்
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
新课
预习
阅读教材P130-134内容。完成《点金训练》P71基础知识,思考相关问题: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什么背景下实行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该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2、为什么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何不同?该如何认识这一政策?
——新经济政策;
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的实验)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建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呢?
材料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