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62637_呼玛县大棚彩椒栽培技术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玛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大兴安岭东麓黑龙江之滨,与俄罗斯施马诺夫斯克市、斯沃搏德内市和马格达加奇区只有一江之隔。
呼玛县对俄边境线长达371km ,占大兴安岭地区对俄边境总长的近1/2,也是黑龙江省对俄边境线最长的县,开展对俄出口彩椒栽培产业,地理优势明显。
通过多年来的发展,呼玛县
大棚彩椒生产面积达2万m 2,占呼玛县大棚生产总面积的30%以上,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现将呼玛县大棚彩椒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品种选择
呼玛县年平均气温-2℃,无霜期短,因此宜选用
生长快、早熟高产、耐低温、商品性佳的红太极、塔兰多彩椒作为主要栽培品种。
其中,红太极彩椒果实颜色为红色,单果质量在600g 左右;塔兰多彩椒果实颜色为黄色,单果质量在400g 左右[1]。
2播种育苗
2.1
苗床准备
育苗床宜选在温室内光照、温度条件较好的位置,整地做畦,畦面宽90~100cm 。
将草炭土、有机
肥、珍珠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4∶1∶1∶0.01的质量比混合制成育苗基质,并均匀覆盖在苗床上。
浇足水,以畦面下10cm 深度湿润为宜[2]。
2.2
种子处理
播种前,将筛选过的种子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min 进行消毒,用清水淋洗后,转入55℃温水中搅拌至水温降至室温,静置2~4h 。
捞出种子,用湿纱布包裹放于培养皿中,转入28℃恒温箱中催芽,待2/3胚根露白时即可播种[3]。
2.3
播种
呼玛县大棚彩椒一般在3月中旬播种。
播种时,将已露白的种子按照2cm 间距均匀摆在畦面上,覆盖0.8~1.0cm 厚的营养土,厚度要均匀,有利于出苗一致。
覆土后,在畦面上覆盖塑料薄膜,保持苗床温度和湿度。
待种子出苗率超过40%后,即可将塑料薄膜撤去[4]。
2.4
苗床管理
播种后2~3d 内,白天温度控制在30~35℃,夜间温度控制在14~18℃。
待幼苗破土后,要及时降低育苗温度防止徒长,白天温度控制25~28℃,夜间温度控制在10~17℃[5]。
当彩椒幼苗有2片子叶完全展开后,需要进行分苗。
将草炭土、有机肥、珍珠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3.5∶1.5∶1.0∶0.01的质量比配制成营养土,并装入规格为8cm×8cm 的营养钵。
舒展幼苗根系并
收稿日期:2023-01-15
作者简介:吴兆坤(1986—),男,黑龙江大兴安岭人,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
E-mail :************************。
吴兆坤.呼玛县大棚彩椒栽培技术要点[J ].南方农业,2023,17(3):126-129.
呼玛县大棚彩椒栽培技术要点
吴兆坤
(呼玛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呼玛165199)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蔬菜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彩椒因其色彩鲜艳、营养丰
富、口感好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
呼玛县是黑龙江省对俄边境线最长的县,开展对俄出口彩椒栽培产业地理优势明显。
由于彩椒上市速度相对较快、管理技术相对简单且产量高,现已逐渐成为呼玛县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之一。
根据该县大棚彩椒实际栽培情况,从品种选择、播种育苗、定植、棚内管理、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介绍了当地大棚彩椒栽培技术。
关键词
彩椒;大棚;栽培技术;黑龙江省呼玛县
中图分类号:S641.3
文献标志码:B
DOI :10.19415/ki.1673-890x.2023.03.028
将其移栽入钵内,而后压实土壤,浇足水。
与传统辣椒分苗培育相比,彩椒采用一钵一苗方式,可为植株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6]。
分苗后,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温度控制在15~20℃。
缓苗后,要及时进行通风降温,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间温度控制在10~16℃。
每隔7d随水冲施一次拉姆拉高氮型水溶肥,施用量为45kg·hm-2。
定植前7~10d开始低温炼苗,白天温度控制在15~20℃,夜间温度控制在10~15℃[7]。
3定植
3.1定植前准备
定植前15~20d扣棚整地。
整地前施入基肥,每公顷施加有机肥4.5t、氮磷钾复合肥450kg,深翻20~30cm,耙平。
采用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垄高15~20cm,垄面宽90cm,两垄之间的作业道宽30cm。
顺垄铺设3条滴孔间距为15cm的滴灌带,滴孔朝上。
铺设好滴灌带后,铺上黑色地膜。
3.2定植
在满足大棚内温度稳定在10℃以上、彩椒苗有3~5片真叶和天气晴朗等条件时,即可进行定植。
每垄定植2行,行距65cm,株距45cm,定植深度不宜过深,彩椒茎基部要高于垄面,预防茎基腐病的发生。
定植后,及时在定植穴中浇足定根水[8]。
4棚内管理
4.1温湿度管理
定植7d内,大棚内要保持高温高湿的环境,白天棚温控制在28℃左右,夜间棚温控制在18℃以上,空气湿度控制在70%~80%。
一般不通风,温度过高时,要用遮阳网等工具进行适当遮阴,以控温缓苗;温度过低时,要及时采取保温措施,如在棚膜上覆盖草帘子或毡子等保暖工具进行保温。
缓苗后白天棚温控制在28℃左右,夜间棚温控制在15℃以上,空气湿度控制在50%~60%[9]。
4.2光照管理
彩椒转色期果实不耐强光,因此在8月上旬,要及时覆盖遮阳率在50%左右的遮阳网进行遮光,预防果实日灼病的发生。
4.3水肥管理
缓苗后,田间浇水坚持小水勤浇的原则。
春秋低温季节,应选在晴天上午浇水,可提高夜间土温;夏天高温季节,应选在下午浇水,可以降低夜间土温,降低呼吸作用的影响。
开花前,每隔7~8d浇1次水。
当门椒果实直径在2~4cm时,增加浇水次数。
结果盛期,每隔4~5 d浇1次水。
坐果盛期,结合浇水追施拉姆拉平衡型水溶肥75kg·hm-2,以后每隔10d追施1次肥料。
彩椒采收前15d,适当控水,并追施拉姆拉高钾型的水溶肥60kg·hm-2,利于果实转色[10]。
开花期前后,喷施磷酸二氢钾和流体硼叶面肥1~2次,利于保花保果。
膨果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流体硼和糖醇钙叶面肥,促进果实膨大。
转色期,喷施速溶型硫酸钾叶面肥,利于果实提前转色成熟,提高果实品质。
4.4植株调整
4.4.1立支架
当彩椒秧苗分杈后,要及时搭建支架进行支撑,固定其主干和枝杈,预防倒伏。
4.4.2整枝打杈
当彩椒坐住门椒后,保留植株上3个角度和位置好、枝条粗壮的一级分枝为主枝,每个一级分枝上再保留1个角度和位置好、枝条健壮、开花结果能力强的二级分枝为结果枝。
从根基部和一级枝基部将其他所有的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全部疏除,此后根据辣椒的长势随时疏除植株上生长过密,角度、位置差,采光不良的无效枝芽。
4.4.3保花保果
花期,椒农可及时用浓度为25~30mg·L-1防落素喷花促坐果。
注意选择合适的喷花时机,过早易出现僵果,过晚易出现裂果或果实发育不良。
4.4.4留果
每级一个结果枝至少保留l个优质果实,每株不超过6个,防止果实贪青晚熟影响品质。
5病虫害防治
5.1病害防治
5.1.1猝倒病
猝倒病由真菌瓜果腐霉菌侵染所致,主要发生在彩椒苗期,常造成烂种、幼苗猝倒,严重时幼苗成片死亡。
椒农可用15%噁霉灵水剂450倍液,或3%甲霜·噁霉灵水剂6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
5.1.2茎基腐病
茎基腐病由真菌立枯丝核菌侵染所致。
多发于在幼苗定植后,主要为害植株的茎基部、地下部位和侧根。
发病后,彩椒茎基部呈暗褐色,后绕茎基部扩展,致皮层腐烂整株枯死。
椒农可用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3000倍液,或2.1%丁子·香芹酚水剂200倍进行灌根。
5.1.3病毒病
病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病害。
病毒病主要发生在高温干旱季节,由种子和蚜虫等途径传播,发病时会造成彩椒落花、落叶、落果,严重减产。
椒农可用5.9%辛菌·吗啉胍水剂1000倍液,或5%氨基寡糖素水剂300倍液,或50%菌毒清水剂300倍液喷雾防治。
5.1.4疫病
疫病由真菌茄链格孢菌侵染所致。
彩椒全生育期均可发病,发病周期短,传染速度快,受害植株从上到下叶色变深,下部变绿,脱叶死亡。
重病地块发病率达70%,严重影响辣椒产量。
椒农可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
5.1.5青枯病
青枯病由细菌青枯假单胞杆菌侵染所致。
青枯病对辣椒为害极大,发病初期植株中午萎蔫,早晚能恢复,拔出植株可发现多数须根坏死,茎基部产生不定根,维管束变褐,茎叶因得不到水分供应而萎蔫。
椒农可用1%申嗪霉素悬浮剂800倍液进行灌根,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5.1.6菌核病
菌核病由真菌核盘菌侵染所致,多发生于彩椒叶、果实、茎等部位。
叶片多从叶缘开始发病,初呈水渍状,淡绿色,空气湿度大时出现白霉、软腐,后病斑变黑色,蔓延速度快,可致全叶腐烂枯死;茎部染病多由叶柄基部侵入,呈灰白色,绕茎一周后向上下扩展;果实染病后,病斑从果柄开始向果面蔓延,使未成熟的果实似水烫过,产生白霉,后在霉层上产生黑色菌核。
椒农可用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甲硫·乙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5.2虫害防治
5.2.1白粉虱
白粉虱以成虫和若虫在彩椒叶片背面和嫩茎上吸吮植株汁液,使叶片褪绿、斑驳,甚至黄化萎蔫,导致植株生长衰弱,严重时可枯死。
白粉虱在吸吮植株汁液的同时,还分泌蜜露污染叶片、果实等,降低果实的商品价值。
此外,白粉虱还是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
椒农可用10%联苯菊酯乳油5000~6000倍液、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4000~5000喷雾防治。
5.2.2蚜虫
蚜虫以成虫及若虫栖息在彩椒叶背面、嫩梢、嫩茎上吸食汁液。
辣椒幼苗嫩叶及生长点被害后,节间变短、弯曲,幼叶向下畸形卷缩,为害严重时整张叶片卷成一团,植株矮小,严重减产。
同时,蚜虫可传播病毒,使辣椒叶片卷缩。
椒农可用3%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或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
5.2.3蓟马
蓟马以成虫和若虫为害彩椒植株嫩梢、嫩叶、花、果实等。
被害嫩叶、嫩梢变硬卷曲枯萎,叶面上密集小白点或长条形斑块,后期被害叶变黄、变脆、易脱落;被害花器产生白斑,逐渐枯萎;被害果实产生疤痕,逐渐木栓化,严重时落花落果。
椒农可用3%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氟虫腈1500倍液喷雾防治。
6采收
彩椒果实转色程度达到30%即可采收。
呼玛县一般在8月中旬和9月中下旬各采收1次。
采收时统一标准,保留2cm长的果柄,根据品种和转色程度不同进行分拣装箱,利于提质增收。
参考文献:
[1]司海静,杨贺,蒋卫杰,等.蒋卫杰博士:聚焦生产一
线(五)凌源市日光温室甜椒长季节栽培技术[J].
中国蔬菜,2014(11):83-86.
[2]王红飞,尚庆茂.蔬菜徒长苗的形态及生理特征研
究进展[J].中国蔬菜,2017(7):22-28.
[3]刘斯超,王玉宏,李兵,等.冀北山区水果型彩椒槽
式基质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17(9):89-91.
[4]路粉,王文桥.我国蔬菜杀菌剂及其应用状况[J].
中国蔬菜,2017(10):6-13.
[5]赵志伟,刘天英,李光聚,等.寿光蔬菜(一)寿光市
日光温室土壤消毒技术[J].中国蔬菜,2018(8):
88-91.
[6]史晓斌,张战泓,欧阳娴,等.蔬菜主要病毒病绿色
防控技术[J].中国蔬菜,2020(3):90-93. [7]李明远.菜保拾零(六)试说蓟马及其防治[J].中国
蔬菜,2017(6):89-91.
[8]王文桥.我国设施蔬菜农药减施增效展望[J].中国
蔬菜,2016(5):1-3.
[9]贺泉兴,赵怀勇,赵国荣.河西地区甜椒错期播种
均衡上市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15(1):78-79. [10]马学林,张鸿昌,李树华,等.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甜
椒露地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14(4):70-72.
(责任编辑:张春雨丁志祥)
因子特征分析[J].中药材,2020(7):1570-1576. [27]张甜,程林,杨林林,等.生态因子及关键酶基因表
达对秋季黄芩采收期主要药效成分合成的影响[J].
中草药,2019,50(4):936-944.
[28]卫昊,郭玲玲,李柳柳,等.不同海拔和光照对黄芩
中7种黄酮类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草药,
2019,50(6):1472-1476.
[29]管仁伟,郭瑞齐,林慧彬,等.基于植物代谢组学技
术的干旱及盐胁迫对黄芩中黄酮类成分影响的
研究[J].中草药,2022,30(5):1504-1511. [30]刘华,李明,田永强,等.基于“3414”试验的黄芩氮
磷钾肥推荐施肥量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1
(11):26-31.
[31]廉家敏.黄芩营养特性和土壤环境的施肥效应研
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 [32]魏金月.黄芩专用有机肥的肥效及对土壤肥力影
响的研究[D].承德:承德医学院,2022. [33]葛阳,康传志,万修福,等.生产中氮肥施用及其对
中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21,
46(8):1883-1892.
[34]孙晋鑫,黄高鉴,郭军玲,等.施氮量对直播黄芩生
长及品质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21,49(11):
1331-1335.
[35]王丹阳,王祥,安佳,等.不同种植深度和密度对黄
芩药材质量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22,68(5):
35-40.
[36]李怀德,崔同霞,范重秀,等.定植密度和生长年限
对黄芩生长发育和产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J].中
国农学通报,2022,38(12):41-46.[37]崔同霞,李怀德,杨俊海,等.播期和播量对陇西黄
芩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9,
48(5):43-48.
[38]刘容秀,李永杰,李琳,等.割秧对黄芩生长以及药
材、茎叶的产量和质量影响研究[J].中国中药杂
志,2016,41(11):2049-2054.
[39]华智锐,李小玲.红光和蓝光滤光膜对黄芩形态和
黄芩苷含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8,30(2):
50-53,63.
[40]王云,陈影,黄琪,等.基于一测多评法研究黄芩酒
炙前后12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变化[J].世界中医
药,2022,17(9):1233-1239,1245.
[41]高可新,李利霞,王小康.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活
性成份含量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J].中国合理用
药探索,2021,18(9):109-113.
[42]刘岩,计小清,孔令娟,等.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化
学成分及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9,30(3):605-608.
[43]罗兰,魏劭恒,张英,等.UPLC法比较黄芩不同炮制
品中5种黄酮类成分[J].中成药,2021,43(4):
966-970.
[44]陈智,田景振.基于模拟炮制法研究黄芩炒炭前后
苷类成分的变化[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
(1):79-84.
[45]熊优,王雅琪,焦姣姣,等.黄芩酒炙过程中化学成
分含量变化及其与药效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
验方剂学杂志,2018,24(16):1-6.
(责任编辑:易婧)
(上接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