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时练 20三黑和土地
《三黑和土地》类文阅读+课时练习(附答案)【(统编)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统编)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类文阅读练习(附答案)类文阅读-20 三黑和土地泥土最珍贵两个欧洲人来到埃塞俄比亚。
他们到处奔波,绘制地图。
皇帝知道后,就派了一个向导去帮忙。
欧洲人结束工作后,向导回到首都,报告皇帝说:“陛下,欧洲人把见到的一切都画到地图上。
他们到过尼罗河发源地塔那湖,然后顺流而下;他们找到了金银矿,把矿产、森林、大大小小的河流都记了下来。
”皇帝对欧洲人的意图思考了很久,决定接见欧洲人。
欧洲人到了皇宫,皇帝亲自接见并宴请他们,还赠送了贵重的礼物。
最后皇帝派了几个人送欧洲人上船。
欧洲人到了河边,正要上船时,送行的埃塞俄比亚人请他们停下来,并脱下鞋子。
欧洲人脱了鞋子,送行的主人就仔细抖着他们的鞋子,还刮下粘在鞋底上的泥土,然后把鞋子还给欧洲人。
“你们这是什么意思?”欧洲人问。
主人回答:“皇帝要我们祝你们一路平安,还要我转告你们:你们来自远方的强国,亲眼看到了埃塞俄比亚美丽富饶的土地。
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
她的泥土是我们最为珍惜的。
我们在泥土里下种□埋葬死者□我们干活累了后就在泥土上休息□我们在它的草地上放牧□你们翻山越岭□过草地□穿森林□所走过的路都是我们祖先□孩子的脚在泥土上踩出来的□埃塞俄比亚的泥土是我们的父母、亲兄弟。
我们款待了你们,赠送了贵重礼物。
但是泥土是埃塞俄比亚最珍贵、最神圣的东西。
我们不能给你们,一粒也不给。
”(选自《离太阳最近的树》)1.在文中方框里填上标点符号。
2.欧洲人的意图是。
3.埃塞俄比亚人在为欧洲人送行时做了一件什么事?用“”在文中画出。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
4.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参考答案】1.,;;。
,、,、。
2.想拥有这片土地3.送行的埃塞俄比亚人请他们停下来,并脱下鞋子。
欧洲人脱了鞋子,送行的主人就仔细抖着他们的鞋子,还刮下粘在鞋底上的泥土,然后把鞋子还给欧洲人。
让欧洲人明白,泥土、土地是埃塞俄比亚最珍贵的东西。
4.说明了泥土的珍贵,从而体现出国家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三黑和土地》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三黑和土地》课时练习题(含答案)一、基础练习1.下列词语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松散.(sàn)疙瘩闺女B.挨.骂(ái)顺溜叫换C.钻.出(zuàn)荞麦毛驴D.耙.地(pá)菜籽招呼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顺溜梳头B.蝈蝈打碎C.歇息抓痒D.膛坏了庄稼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B.不爱护环境的人,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品质。
C.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有了改善。
D.经过宣传教育,群众普遍的觉悟提高了。
4.现在蝈蝈就在自己地里叫,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对这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他觉得蝈蝈叫得太吵,嫌烦,希望孩子把它捉住。
B.他小时候逮蝈蝈总是挨骂,他想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逮蝈蝈,尽情享受童年的乐趣。
C.他并不珍惜自己种在地里的庄稼,任由孩子到地里捉蝈蝈,踩坏了庄稼也无所谓。
D.他自己很喜欢蝈蝈,希望孩子帮他捉来给他玩一玩。
5.对下面的三小节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之情。
B.两个“一……就……”表达了农民拥有土地时的急切心情及喜悦之情。
C.反复强调“恨不得”,突出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D.这三小节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好奇心,希望尝一尝土的味道,试一试土的温度。
二、填空题6.比一比,组一组。
咸( ) 尝( ) 温( )减( ) 常( ) 湿( )7.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1)活像旱天的鹅,( )见了水( )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2)三黑( )耙地,( )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8.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1)这句话运用了_____ 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我”______________的心情。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0 三黑和土地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0 三黑和土地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
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
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
”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农作物到了该长得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这段话说明了________也在长得道理。
(2)根据课文理解“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的意思。
(3)这段话是告诉人们要________,________地长。
否则就成了________了。
【答案】(1)人(2)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了,此时的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有收获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3)赶时候;尽量地用力;废物【解析】【分析】(1)和(3)可综合分析,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理解谚语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故答案为:(1)人;(2)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了,此时的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有收获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3)赶时候、尽量地用力、废物.【点评】(1)和(3)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谚语的理解能力。
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屹)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
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在这里共商国策。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96900立方米。
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尉)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
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副)庄严绚丽的画图。
新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0三黑和土地》课课练
20 三黑和土地第一课时一、给加点字注音。
()()()()()咸.甜疙.瘩耙.地荞.麦蝈.蝈()()()()()趟.坏闺.女逮.住白霎.霎旱.天二、仿写词语。
尝一尝:、、白霎霎:、、浇得肥肥的:、三、仿写句子。
这么松软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一、xián gē pá qiáo guō tāng guī dǎi shà hàn二、试一试躺一躺歇一歇笑嘻嘻痒抓抓金灿灿养得胖胖的听得美美的三、这么美丽的桃园,简直是一片仙境,叫人想在里面高歌,想在里面曼舞。
第二课时一、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1.三黑在自己的土地里看到了,听到了。
2.三黑坐在地里,在做什么打算:;;。
二、阅读理解。
农民一有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钻进水里。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来尝一尝。
1.本诗的作者是。
2.在节选段中,有一个比喻句,找出来画上“”这个比喻句中,把比作。
3.通过全诗,我们可以体会到。
参考答案第二课时一、1.荞麦花蝈蝈的叫唤2.明年要跟人合伙买头小毛驴;打完场赶着送公粮;驮着老伴儿上东庄看闺女二、1.苏金伞2.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钻进水里农民旱天的鸭3.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之后无边的幸福感。
学习方法小提示:同学们,科学的殿堂美不胜收,只要你们“以勤为径”,认真学习,用心做题,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个人学习的好坏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加油吧,孩子们!。
2020最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0 三黑和土地课件含课后练习
(从庄稼收割之后到脱壳的过程)
之后,只要上交一小部分的
(用粮食交给
公家,即农业税),粮食就归农民所有,所以在课
文中三黑就说自己是
。
20 三黑和土地
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形象?
辛勤劳动,精耕细作,内心善良, 对未来充满希望。
三黑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代表。
20 三黑和土地
诗歌通过塑造三黑和土地,表达了什么思想?
20 三黑和土地
二、三黑种地 1. ①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从东到西,从南到 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 细打碎。 ②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 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20 三黑和土地
(1)种地之前三黑都做了什么?用“____”画出来。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 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0 三黑和土地
每一寸土地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gē da
pá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
tāng 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
20 三黑和土地
打完场:指从庄稼收割之后 再到脱壳的整个过程。
公粮:指农民种地用一小 部分粮食交税,现已取消。
热爱土地
20 三黑和土地
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每一寸土都给翻起, 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精耕细作,表达 了对土地的热爱。
20 三黑和土地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耙得又平又顺溜, 看起来 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么松散的地, 简直是一张软床, 叫人想在上面打滚, 想在上面躺一躺。
20 三黑和土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时练第21课《三黑和土地》(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三黑和土地课时练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是()A.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B.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C.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在天际遨.(áo)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yín)的球体。
B.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
C.三黑一边耙.(pá)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3.第二三小节连用了两个“恨不得”,正确的理解是()A.写出了“三黑”特别想吃地里的土,变成种子在地里睡觉。
B.写出了“三黑”对自己土地的热爱,想尝一尝土地的味道,想感受土地的温暖舒适。
C.写出了“三黑”觉得有了自己的土地还得干活,心里很气愤。
D.写出了“三黑”等不及土地上长出庄稼,想直接品尝泥土,在地里睡觉。
4.“三黑”是这首诗的主人公,他是一位()A.工人B.农民C.军人D.商人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一样,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现。
B.周汝昌先生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被学术界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C.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D.今年母亲节来临之前,学校要求每个同学在母亲节为自己的母亲自制一个充满爱心的礼物,从而在校园内浓郁地营造出感恩母亲的节日氛围。
二、填空题6.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1)“一……就……”是一组关联词语,这样表达让我们感受到农民拥有土地之后的________。
用这组关联词语造句:________。
(2)“活像旱天的鹅”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农民对土地的________。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练 20 三黑和土地(解析版)
20* 三黑和土地1.下面加粗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膛坏(táng) B.耙地(pá)C.荞麦( qiáo) D.闺女(guī)2.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
像“白霎霎的像一片雪”中“白霎霎”这种结构的表示颜色的词语还有:金灿灿、绿油油、_______、____等。
我们可以这样说:金灿灿的像一束光、绿油油的像____、____的像________。
3.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1)“这样地”具体指的是什么?用“______”画出来。
(2)仿写:先概括地写,再具体地写。
____就是这样地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诗歌及作者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苏金伞的诗多从大众的生活和语言中取材,其最大的特点是华丽和深刻B.《三黑和土地》的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土地改革运动C.《三黑和土地》全诗透露出三黑的无奈与现实的悲凉D.《三黑和土地》用词雅致而富有文采,具有黄土地一样坦荡的气质5.结合课文内容和下面的资料,完成练习。
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农民对土地的挚爱。
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
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让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
本诗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1)结合课文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三黑”做的有“细细打碎”每一块土疙瘩.眼见的有____,耳听的有________.想的有“打完场赶着送公粮”……(2)从课文中找出能印证资料中以下说法的一两句诗。
①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农民对土地的挚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本诗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三黑和土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三黑和土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三黑和土地》课文原文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
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今天准备好了,叫麦籽儿睡上。
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耙过地,坐下来歇一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荞麦地里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吱吱吱……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
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常常挨骂,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
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
现在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他又在打算:明年要跟人合伙,把地浇得肥肥的,让庄稼长得更好,收得更多。
再买头小毛驴,打完场赶着送公粮;驮着老伴儿看闺女,上东庄。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__________本诗作者苏金伞,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三黑和土地》知识点多音字溜:liū(溜冰)liù(大溜)散:sǎn(散漫)sàn(散步)钻:zuàn(钻石)zuān(钻孔)近义词温暖——暖和合适——符合顿溜——顺当松散——疏松舒服——舒适赶紧——赶快准备——筹备叫唤——鸣叫招呼——呼唤反义词温暖——寒冷松散——紧密舒服——难受喜欢——讨厌笑嘻嘻——哭啼啼理解词语恨不得:急切希望(实现某事);巴不得。
土疙瘩:土结成的块状物。
耙: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散开柴草、谷物等。
顺溜:通畅顺当;没有阻拦。
松散:①(事物结构)不紧密;(精神)不集中。
②关系不密切。
③(制度、纪律等)执行不严格。
本文指土壤疏松。
荞麦:一种草本植物,籽实磨成粉供食用。
白霎霎:形容很白。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0 三黑和土地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0 三黑和土地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
他说:“这不能。
须大雪下了才好。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________起一个大竹匾,________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________在棒上的绳子只一________,那鸟雀就________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动词。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________起一个大竹匾,________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________在棒上的绳子只一________,那鸟雀就________在竹匾下了。
横线上的动词准确、详细地写出了________,表现了闰土的________。
(2)给这段话加个小标题:________。
(3)文段中的省略号表示()A. 说话断断续续。
B. 列举省略。
【答案】(1)支;撒;缚;拉;罩;捕鸟的经过;聪明能干(2)雪地捕鸟(3)B【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
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考查拟定小标题。
阅读短文,概括出段意,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3)解题时了解省略号的作用:列举的省略、表示说话吞吐、话未说完、语意未尽、语意的跳跃、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依据句意可知,此处省略号是表示列举省略。
故答案为:(1)支、撒、缚、拉、罩、捕鸟的经过、聪明能干(2)雪地捕鸟(3)B【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引号的作用的掌握及应用。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雪凝红叶峡谷中,坐落着一座低矮简陋的小草房。
门上刻着淡淡的字迹:“赵一曼被俘地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永垂不朽!”时令才深秋,却下了一场大雪,山野白皑皑,好一个银色世界。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0 三黑和土地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0 三黑和土地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说:“大伯,您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这么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
”我看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回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你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鲁迅先生的鼻子本来是天生的,为什么说是碰壁碰的呢?从中体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3)请你结合当时鲁迅先生生活的社会环境,谈一谈你对“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理解。
(4)“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说一说大家为什么笑呢?【答案】(1)伯父和“我”谈碰壁。
(2)这是鲁迅用幽默的说法暗示自己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
幽默。
(3)鲁迅先生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他经常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害怕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还要逮捕他。
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当时社会很黑暗,自己在与反动派作斗争时经常受到挫折与迫害。
(4)笑我的单纯和幼稚。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评价人物性格特点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3)谈自己的理解,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三黑和土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篇一】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十九課《三黑和土地》課文原文農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個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鵝,一見了水就連頭帶尾巴鑽進水裏。
恨不得把每一塊土,都送到舌頭上,是鹹是甜,自己先來嘗一嘗。
三黑從來沒睡過這麼好的床,今天準備好了,叫麥籽兒睡上。
這麼好的床,麥籽兒躺下去挺舒服,就想發芽,趕緊鑽出來吸些雨露。
三黑耙過地,坐下來歇一歇。
看見自己種的蕎麥已經開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蕎麥地裏還有兩個蟈蟈兒在叫喚,吱吱吱……叫得人心裏癢抓抓的好喜歡。
小時候因為逮蟈蟈兒,常常挨罵,爹娘罵:不好好拾柴火。
地主罵:蹚壞了他的莊稼。
現在蟈蟈兒就在自己地裏叫,他想招呼從地頭路過的那個孩子:“快去逮吧,你聽,叫得多好!”他又在打算:明年要跟人合夥,把地澆得肥肥的,讓莊稼長得更好,收得更多。
再買頭小毛驢,打完場趕著送公糧;馱著老伴兒看閨女,上東莊。
三黑一邊耙地,一邊想著:翻身的人兒心裏真甜。
他笑嘻嘻的,連嘴都合不上。
地裏的蟈蟈兒也叫得更歡。
__________本詩作者蘇金傘,選作課文時有改動。
【篇二】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十九課《三黑和土地》知識點破音字溜:liū(溜冰)liù(大溜)散:sǎn(散漫)sàn(散步)鑽:zuàn(鑽石)zuān(鑽孔)近義詞溫暖——暖和合適——符合頓溜——順當鬆散——疏鬆舒服——舒適趕緊——趕快準備——籌備叫喚——鳴叫招呼——呼喚反義詞溫暖——寒冷鬆散——緊密舒服——難受喜歡——討厭笑嘻嘻——哭啼啼理解詞語恨不得:急切希望(實現某事);巴不得。
土疙瘩:土結成的塊狀物。
耙: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攏、散開柴草、穀物等。
順溜:通暢順當;沒有阻攔。
鬆散:①(事物結構)不緊密;(精神)不集中。
②關係不密切。
③(制度、紀律等)執行不嚴格。
本文指土壤疏鬆。
蕎麥:一種草本植物,籽實磨成粉供食用。
白霎霎:形容很白。
蟈蟈兒:一種昆蟲,身體綠色或褐色,善於跳躍。
蹚:從淺水裏走過去,也指從雪地、草地等走過去。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0 三黑和土地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0 三黑和土地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阅读理解草地上的担架: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得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周团长拿起身边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看着低头坐在担架前边的那个战士,无力地:“小同志,你吃一口吧?”担架前边的战士依然无声地低着头。
周团长自语地:“他可能睡着了。
”他吃力地转过身,看着坐在担架后边的那个战士:“小同志,你把它吃了吧?”这个战士无力地说:“周团长……我,不行了,你吃了它……还能走出草地……”周团长生气地:“我是个残废,吃了它也走不出草地去。
”这个战士:“不!不……”周团长痴痴地看着担架旁边的水塘,似在自语:“他们都是因为我呀……”这个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微微摇头。
周团长依然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沉吟片时,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毅然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战士微微地睁开眼,看见周团长吃力地爬向水塘,他本能地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蓦地站起,又倒在了担架旁边。
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
(1)文中哪些词语表明周团长选择了死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2)处于极度饥饿中的周团长和战士互相推让炒面,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3)作为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没有勇往直前,却爬进水塘赴死。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案】(1)痴痴地、沉吟片刻、毅然、艰难地、全力。
(2)表现了红军官兵在生死抉择关头都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崇高品质和巨大的人格力量。
(3)这是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特定行动,周团长的赴死,不是消极怯懦的回避艰难,而是为他人着想,从大局出发,把生的希望让给年轻战士,以惨烈的壮举来催唤人们勇往直前,鼓足走出草地的革命信心,其行为充满了悲壮的人格魅力。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0课《三黑和土地》 课内外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0课课内外阅读专项训练一、课内阅读。
三黑就是这祥地翻着土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把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刚梳的头。
这么松散的地,筒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黑三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今天准备好了,叫麦籽儿睡上。
1.诗中三黑是怎么侍弄土地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仿写句子。
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这么________,简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诗中可以看出三黑对土地有什么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
温馨的土地出差回来,接到母亲的电话,说东园巷的家已搬到庆春门外的采荷新村去了。
虽然拆迁是意料中的事,可终究觉得突然了些。
生活了近三十一年的家,一旦被抹去,消失,我的心是无法平静的。
我没有去新居地,来不及洗去什么风尘,便急匆匆奔向那条亲切熟悉的弄堂。
出现在眼前的家,已没有先前的模样,周围的房子也都空着,平日最热闹的井角边,此时是那么安静。
突然,隔壁的陈大伯从自家的空屋内走了出来,见到我,像见到久别的亲人,冲我动情地说:“你为啥这么迟回来?弄堂里的人都走光了,以后就很难在一道了,特别是我们年纪大的。
”他说到这里,语气一下接不上来,我赶忙安慰他:“不要紧的,会见到的。
”这时,他从中山装的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本,说:“我想把每户人家的新地址都记下来,然后给全弄堂的人都发一份,想跑跑就便当些。
“我说不出话,只觉得鼻子一阵酸。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0 三黑和土地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0 三黑和土地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歪头崮八十五勇士1943年,日军集结重兵在山东沂蒙山区加紧推行“蚕食”计划,实行罪恶的“三光”政策。
八路军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坚持进行敌后抗战。
2月25日夜10时许,八路军鲁中军区二团一营二连指战员在副营长徐福的带领下,悄悄在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扎营休整。
该营营长王子固则带领三连在另外一个地方活动。
“徐营长,有情况……”侦查员突然跑过来向徐福报告,“东……东面,发现了很多日军……”原来,日军白天侦察到有八路军小股部队在沂水北活动,就连夜调集了3000人马,兵分数路包抄过来。
徐福命令部队马上向沂水河方向转移,于半夜时分到达沂水河畔。
徐福同二连连长齐之顺碰头后,决定马上上山。
他们刚爬到半山腰一个叫桃花坪的小山村时,就发现日军的马队已经到了山下。
不一会儿,山下升起了几发信号弹。
忽然,左侧的山沟中冒出来黑压压的一大群人,二连刚要准备战斗,发现是营长王子固带领的三连和附近的几百名老百姓。
这时,日军的大炮和机枪开火了,大批日伪军在火力掩护下冲了上来。
“两个连不能一块往外冲,这样两个连和几百名群众都会有危险,必须留下一个连断后,掩护另一个连带领群众转移!”营长王子固说道。
他和副营长徐福短暂商议了一下,迅速作出决定:两名营领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 83 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转移。
王子固见三连和老百姓走远了,立刻命令二连朝敌军开火,把敌人牢牢地吸引在周边。
天亮时,他们同敌人几经周旋,沿张耿村的西山撤到了歪头崮。
此时,三连和百姓已安全脱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嚣张——________ 商议——________ 带领——________(2)文中第二个省略号的作用是()A. 表示重复词语B. 表示语意难尽C. 表示意在言外D.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3)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三黑和土地》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三黑和土地》练习题及答案一、给下列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
1.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zuàn zuān) 进水里。
2.地翻好,又耙(bà pá)了几遍。
3.这么松散(sàn sǎn) 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
4.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chàshà) 的像一片雪。
5.小时候因为逮(dǎi dài) 蝈蝈儿,常常挨(āi ái)骂。
二、用划线词语的反义词填空。
1.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尝尝是咸是甜,是( )是( )。
2.恨不得自己变成了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试,看温暖还是( )。
3.每一块完整的玻璃都给( )了。
4.( )的土地变得这么松散,简直是一张软床。
5.黑乎乎的土地上,开满了( )的荞麦花,像一片雪。
三、下列语句不是比喻句的是( )A.荞麦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B.麦籽儿躺下去好像挺舒服,就想发芽C.地被耙得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D.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四、课内阅读我最棒。
①农民一有了土地,③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就把整个生命授入了土地,躺在土里试一试,活像旱天的鹅,看温暖不温暖,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合适不合适。
②恨不得把每一块土,④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
都送到舌头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是成是甜,每一寸土都给翻起,自己先来尝一尝。
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1.第①节写出了农民2.第②③④节写出了农民3.全诗表达出了农民4.仿写第①小节。
答案20* 三黑和土地一、l. zuān 2. Pá 3. sǎn 4. Shà 5. dǎiái二1.淡苦 2.冰冷 3.打碎 4.坚硬 5.白霎霎三、B四、1.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2.对土地的热爱3.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4.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练20.三黑和土地(II )卷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练20.三黑和土地(II )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基础知识。
(共8题;共49分)1. (2分)下列音节中缺少的是a的几声()。
bà ba yǎ yǔwá waA . 一声B . 二声C . 三声D . 四声2. (3分)选择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梦幻(huàn yòu)________ 平稳(wěn wěng)________ 究竟(jìng jìn)________祈盼(qí qǐ)________ 沙漠(mò mè)________ 战舰(jiàn juàn)________3. (3分)”思“的笔画顺序是:________。
4. (1分)比一比,再组词。
眼________ 睛________ 纸________ 船________眠________ 晴________ 低________ 般________5. (2分)下面的句子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A . 比喻与排比B . 对比与排比C . 拟人与对比D . 夸张与比喻6. (15分)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①肺结核病人不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
②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不会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7. (11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冼(xiǎn)星海在巴黎一九二九年,二十四岁的冼星海,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了,他在远洋轮船上找了一个工作,就趁这个机会到法国巴黎(lí),实现他学习音乐的愿望。
在巴黎,冼星海的生活很艰苦。
他在饭店洗碗,在理发店扫地,还帮别人看孩子、守电话、抄乐谱,甚至拉着提琴到街头和咖啡店去卖艺。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课课练33--三黑和土地及答案
1一、读句子,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4分)1、昨天晚上,我看见一只小猫逮.(d ǎi d ài )老鼠,同时,又看见一个罪犯逃亡被警察逮.(d ǎi d ài )捕。
2、两只蝈蝈叫得欢,跳上地头被逮.(d ǎi d ài )住。
3、有司请逮.(d ǎi d ài )治 衡山王,天子不许,为置吏二百石以上。
二、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12分)1、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xi án ( )是甜。
2、每一块土g ē d á( )都给细细打碎。
地翻好,又p á( )了几遍。
3、m ài z ǐ( )儿躺下去挺舒服,看见自己种的qi áo m ài ( )已经开花了。
4、爹娘骂:不好好拾ch ái hu ǒ( )。
地主骂:t āng ( )坏了他的庄稼。
一看是gu ī n ǚ( ),上东庄。
三、比一比,再组词。
(8分)耙( ) 荞( ) 蝈( ) 闺( )把( ) 桥( ) 国( ) 圭( )四、将句中画线部分换成一个词语,填在括号里。
(4分)123五、按要求填空。
(4分)舒服舒适1、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2、高铁的商务舱,既宽敞,又()。
松散疏松3、这么()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
4、研究骨质()的医生们认为超重10磅能带来一些好处:皮下脂肪可以产生雌激素,它可以帮助增强骨密度。
六、按要求填词语。
(10分)1、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4分)巍然屹立蒸蒸日上激流勇进地大物博她________,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广袤的土地上悠远的文明仍然熠熠生辉;她________,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洗刷了百年的污浊;她________,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骤,挺起了不屈的脊梁;她________,灼灼的光华穿透重重阴霾,熔铸了新的辉煌。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20.三黑和土地
现在 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 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招呼 “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内心满足,开心快乐
19 三黑和土地
现在 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 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 “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
三黑对待孩子的态度与自己小时候大人的 态度截然相反,这体现了新时代下农民的新面 貌。
比喻
热爱 依恋
19 三黑和土地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反复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自己先来尝一尝。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 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 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
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
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躺在土里试一试, 看温暖不温暖, 合适不合适。
比喻
荞麦开花,预示着丰收在望,表 现出劳动人民的幸福感。
19 三黑和土地
朗读10-15小节回答问题
(1)土地改革前后,有什么不同? (2)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形象?
19 三黑和土地
小时候因为逮蝈烟儿, 常常挨骂, 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 地主骂:蹬坏了他的庄稼。
爹娘骂:家庭贫穷,需 要劳动 地主骂:极端刻薄,不 近人情
第二部分( 4-15):三黑有了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第二部分写了三黑的几件事?圈画关键词句,用 一句话概括每件事。
19 三黑和土地
互动课堂
自由朗读1-3小节: 1.说一说农民对土地有着什么样的感情? 2.标出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看法。
19 三黑和土地
农民一有了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平整 柔软
19 三黑和土地
三黑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三黑和土地
第一课时
一、给加点字注音。
()()()()()咸.甜疙.瘩耙.地荞.麦蝈.蝈()()()()()趟.坏闺.女逮.住白霎.霎旱.天二、仿写词语。
尝一尝:、、
白霎霎:、、
浇得肥肥的:、
三、仿写句子。
这么松软的地,
简直是一张软床,
叫人想在上面打滚,
想在上面躺一躺。
第一课时
一、xián gēpáqiáo guōtāng guīdǎi shàhàn
二、试一试躺一躺歇一歇笑嘻嘻痒抓抓金灿灿
养得胖胖的听得美美的
三、这么美丽的桃园,简直是一片仙境,叫人想在里面高歌,想在里面曼舞。
一、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1.三黑在自己的土地里看到了,听到了。
2.三黑坐在地里,在做什么打算:;
;。
二、阅读理解。
农民一有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钻进水里。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自己来尝一尝。
1.本诗的作者是。
2.在节选段中,有一个比喻句,找出来画上“”这个比喻句中,把
比作。
3.通过全诗,我们可以体会到。
第二课时
一、1.荞麦花蝈蝈的叫唤
2.明年要跟人合伙买头小毛驴;打完场赶着送公粮;驮着老伴儿上东庄看闺女
二、1.苏金伞
2.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钻进水里农民旱天的鸭
3.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之后无边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