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三杨之南杨 杨溥的艺术造诣及历史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三杨之南杨杨溥的艺术造诣及历史评价
>人物评价总评杨溥朴实正直,廉洁好静,没有城府。

个性恭敬谨慎,每次上朝,都顺着墙跟走。

即使对隶属小官,也不敢怠慢。

大臣们论事时争辩不下,有的甚至口出秽言,杨溥却平心静气地处理,大臣们为之叹服。

当时人们说杨士奇有学者风范、杨荣有才干见识、杨溥有高尚的品德,这些都是别人比不上的,史称其“安贞履节,酿醴调羹”。

时人以府第所在的方位称杨士奇为“西杨”、杨荣为“东杨”,而杨溥曾自称自己的郡望是南郡,所以被称为“南杨”。

历代评价胡俨:①初学小子当退避三舍,老夫亦让一头地。

②立玉阶方寸地,必能为董子之正言,而不效公孙弘之阿。

诚孝张皇后:①仁宗皇帝念卿忠,屡加叹息,不意今尚见卿。

②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

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

杨士奇:①古称凡涉难者,其知必明,今杨溥其庶几。

②弘济为人忠厚恻怛,爱人以德,凡所与处,必辅之于道,不肯苟且阿循,盖非独于馀有切磨之益,朋友资益之者,盖多也。

陈循:宣德正统间,士大夫论馆阁中三达尊威备者,必曰三杨...公可谓之衰荣始终者矣,则夫士大夫论其与士奇勉仁无间彼此非欤。

彭时:当是时,以文学显用者,有三杨公焉...登名进士,列官翰苑。

在宣德中,入侍禁庭,备顾问者十载。

名德浸浸乎彰闻。

迨正统初,遂与泰和杨文贞、建安杨文敏二公同居内阁,协心匡辅,并列三孤之位。

一时功名事业煊赫盛大。

屹然为朝廷之表仪,缙绅之冠冕,天下人望咸归重焉。

其后,二杨公没,公岿然独存。

年益久而望益重。

士大夫有得其诗文者,莫不藏弆以为荣。

公亦乐于应人之求,肆笔成章,皆和平雅正之言,
其视务工巧以悦人者远矣,何也?盖其资禀之异,涵养之深,所处者高位,所际者盛时。

心和而志乐气充,而才赡宜其发于言者。

温厚疏畅而不雕刻,平易正大而不险怪。

雍雍乎足以鸣。

国家之盛,岂偶然哉?孙继宗:溥在内阁,与士奇、荣皆杨姓,时号“三杨”。

三人者各有所长,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天下引领望焉。

溥尤谦恭小心,趋朝循墙而走。

儒之淳谨者也。

彭韶:江汉炳灵,以发文明。

早居馆阁,晚践孤卿。

惩艾思奋,处困而亨。

谦虚好学,保泰以贞。

老成体国,蓍龟典刑。

东里建安,叅合成名。

二十馀年,光辅太平。

吴宽:今世称名臣,必曰“三杨”。

王慎中:某生也晚,窃闻长者之论,由高帝文皇以后称相业者,莫盛于三杨。

郑晓:文定中更险难,比入内阁,迟二杨者二十三年,复还弘文,再入内阁,昭皇后临朝,与民休息,四海晏然,皆其力也。

唐枢:①以文学润饰太平,大制作咸出其手。

...公为人谦雅,无大小,无敢慢。

②论本朝人物,至三杨、黄、夏诸君子,辄举手加额,见名臣像不能不敛容,有而信决,善恶之机挺乎自树,岂不伟耶?③自正统前,三杨硕贤,继世迪德,海内晏安,人相忘于治平之间。

雷礼:系狱不改其操,禀轴不渝其忠,史谓“谦恭淳谨”,不愧斯言已矣。

何乔远:①溥立朝四十余年,恭慎谨畏,虽御史卒亦不敢慢,每议事决疑,舍巳从人,略无吝躁,与士奇、荣同心辅政,称东、西、南三杨,西杨玉质金相,通达国体,东杨挥斤游刃,遇事立断,而溥安贞履节,酿醴调羹,称曰南杨。

②明兴二百余年,三杨、胡、解、蹇、夏之劳,能烂然于纪载矣。

君子犹有不死其君之讥,浮沉居位,又有不免訾者。

焦竑:正统间,文贞(杨士奇)
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

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

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

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张燧:国朝文极六曹,天造不论,夏蹇经纶悃愊,文皇北征,全国是属;三杨熙绩台省,坐臻太平,所谓代天之相也。

喻嘉才:杨文定四朝附凤,史称南杨器重...杨解元,狱十年而拜相公。

汪有典:呜呼!祸所从来,谁职其咎哉?方英宗即位之初,才九龄耳。

王振不法,积非一日,三杨受顾命、辅幼主,防微杜渐,清君侧,奸事无有重于此者。

帝既冲幼,仿韩魏公(韩琦)窜任守忠故事,必无中阻旁挠之患,势无有易于此者。

又况太皇太后既知振奸,欲赐振死,乘此直陈其罪而捽而戮之,机更无有捷于此者,胡乃乞命养此大憝?当机立断,非所谓模稜者耶!遂使移碑毁祖宗之制,专政操生杀之权,箝制台谏,焚炙忠良。

土木之变,几危社稷,谁秉国钧?谁生厉陛?世多称“三杨相业,为明之冠”,予特以为心薰禄位、志怵祸机,去鄙夫一间耳!虽有补苴,何足数哉?张廷玉:①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

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

②成祖时,士奇、荣与解缙等同直内阁,溥亦同为仁宗宫僚,而三人逮事四朝,为时耆硕。

溥入阁虽后,德望相亚,是以明称贤相,必首三杨。

均能原本儒术,通达事几,协力相资,靖共匪懈。

史称房、杜持众美效之君,辅赞弥缝而藏诸用。

又称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

三杨其庶几乎。

汤鹏:自宋已降,名材硕德盛于有明,是故太祖功臣二十一,仁、宣致治以三杨,超然万夫之特也。

蔡东藩:①宣宗固不善筹边,而张辅、蹇义、
夏原吉、三杨诸人,要亦不能辞其咎也...观此回乃知宣宗不得谓明,其臣亦不得谓良,宁特杨荣之足斥已哉?②误国由来是贼臣,权阉构祸更逾伦。

三杨甘作寒蝉侣,莫谓明廷尚有人。

钱基博:①太祖之世,运当开国,多峭健雄博之文。

成祖而后,太平日久,为台阁凝容之作。

作者递兴,皆冲融演迤,不矜才气;而泰和杨士奇名寓(以字行)、建安杨荣字勉仁、石首杨溥字弘济并世当国,历相仁宗、宣宗、英宗三朝,黼黻承平;中外翕然称三杨。

②杨溥以弘识雅操骖驾三杨,而刻意遒古,力摹昌黎;而不以文名,其集亦不传。

白寿彝:也许是因为在仕途上长期受挫的缘故,杨溥与杨士奇和杨荣在性格处事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他在为人处事上有时显得过于谨慎,就连上朝时也总是低头循墙而行。

但是像他那样已经取得了内阁重臣地位的人物,这种小心谨慎的举止,又给人一种老成稳重的感觉,更何况杨溥本人在律己方面又确实足以作为百官的楷模。

...杨溥虽然是“三杨”中年龄最轻的一个,但却是在处事上最为老成的一个...在身处其境的政治斗争中,他似乎总是缺少那么一种敢于面对的勇气。

他诚然是一位正人君子...这就是杨溥其人,他有甚多的律己,却缺少东、西杨那样鲜明的性格。

他是一位正臣,却不是一位无可指摘的正臣。

这一切在杨荣、杨士奇先后去世以后,就愈发变得明朗起来。

所谓后进望轻,杨溥孤立,都不能解释他在朝的最后几年中王振专权的形成。

所以当“土木之变”发生后,人们追思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有人会过激地起而争暴其短,认为他“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

这也许是过于苛求他了。

《剑桥中国明代史》:自从宣德帝在1426年登基以来,他们就在一起任职,而杨
士奇和杨荣自永乐朝起,已为几代皇帝效过劳。

他们都经验丰富,精明强干,掌握大权。

当年明月:他们是那个时代最为优秀的人物,且各有特长,不但有能力,而且有城府心计,历经四朝而不倒,堪称奇人。

艺术造诣文学杨溥为“台阁体”代表诗人之一,但他在“台阁体”诸位作家中诗名不显,对杨溥的诗历来评价不高。

清人朱彝尊说:“三杨位业并称,南杨诗名独不振。

”明英宗时名臣李贤,在《杨文定公集序》中说:“观其所为文章,则辞惟达意而主于理,言必有补于世而不为无用之言,论必有合于道而不为无定之论,严重老成,有台阁之气象焉。

”又说:“公之文章以事业而见重于世必矣,何以序为!”但今观杨溥之诗,疏朗雅淡,别有情致,在诗歌创作上也取得一定的成就。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取其所作《承恩堂记》,分析了杨溥的写作特点是“刻意遒古”、“力摹昌黎(韩愈)”、“平实淡雅”,认为是“何李(何景明、李梦阳)之前轨也。

”书法杨溥工于书法,行、楷俱法赵孟頫。

个人作品杨溥喜好佛老,著有《禅玄显教编》,曾参与编修《明太宗实录》、《明宣宗实录》,另有《澹庵文稿》、《文集》十二卷等。

《续修四库全书》收录有《杨文定公诗集》,原书七卷,今余五卷,为明钞本。

《皇明经世文编》辑有《杨文定公奏疏》,录其奏一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