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师用书: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18 诗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诗词三首
本课话题——爱国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他吟出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名句,也发出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悲情……这是浓厚的爱国之情。

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苏轼的“报国之心,死而后已”;从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到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精神都是中华之魂,它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它是一支点燃中国人智慧和力量的熊熊火炬,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一生只做一件事
2012年2月26日,一场春雪悄然洒向京城。

一片肃穆的银色中,我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走完了87岁的人生。

“我一辈子主要就做了一件事。

”他曾说。

从22岁赴美国考察原子弹,到35岁成为我国核武器研制的领军者;从见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到全面领导和组织我国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朱光亚的一生与中国核事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处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科技决策的高层。

在核武器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关键时刻,都凝聚了他的智慧和决心。

无论是发展方向的抉择,还是核武器研制和核试验关键技术问题的决策,他都起到了主导作用,为中国特色核武器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这位传奇科学家虽然已经离开了他始终牵挂的祖国和事业,但他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却如同寰宇中那颗明亮的“朱光亚星”,将永远光耀后世。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海涅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大仲马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豆蔻.(kòu) 荠.麦(jì) 窥.
江(kuī) 淳熙.(xī) 黍.离(shǔ) 伯仲.
(zhòn ɡ) 不堪.(kān) 衰鬓.(bìn) 初霁.
(jì) 雕.栏(diāo) 玉砌.(qì) 怆.
然(chuàn ɡ)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度⎩⎨⎧因自度
.此曲(动词,创作)春风不度.玉门关(动词,过)会天大雨,道不通,度.
已失期(动词,估计) (2)过⎩⎪⎨⎪⎧予过.维扬(动词,路过)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动词,胜过,超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名词,过失,过错)求!无乃尔是过.与(动词,责备)过.
故人庄(动词,访问,探望)
(3)塞⎩⎨⎧塞
.上长城空自许(名词,边塞)汗牛塞.屋(动词,填满)以塞.忠谏之路也(动词,堵塞)
(4)空⎩⎨⎧
塞上长城空.自许(副词,白白地)空.中闻天鸡(名词,天空)贱妾留空.房(形容词,空荡荡)空.
山新雨后(形容词,空明)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小楼昨夜又东风..
(名词用作动词)吹进东风 (2)出师一表真名.
世(名词用作动词)垂名、传名 (3)中原北.
望气如山(名词作状语)向北方 (4)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动词用作名词)视野 第4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不忍回想那(依旧)被明月照耀的故国山河。

(2)中原北望气如山。

(宾语前置句)
译文:北望中原(被金兵占领),心中气愤郁积如山。

[常识·速览]
[识作者]
千古词帝——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今属江苏)人。

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李煜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三年后被毒死。

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

在各项成就
中,以词的成就最高。

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其词分为前后两期。

李煜的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不只涉及艳情,也涵盖了身世家国之感,使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
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屡遭当权议
和派的打击和排斥,虽然历任多种官职,但始终无法实现他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

晚年在山阴闲居,直至终老都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是一位高产作家,平生作诗近万首,大多数是抒发他的爱国思想和感情的。

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素有“小李白”之称。

白石道人——姜夔
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
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

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
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
辛弃疾等人交往甚多。

姜夔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南宋开宗立派的词家巨擘之一,与周邦彦并称“周姜”。

且精于乐律,能自谱曲,共有自度曲17首,本篇《扬州慢》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首。

[探背景]
《虞美人》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被俘,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

因徐铉出卖,宋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李煜毒死。

死年41岁。

此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

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

《书愤》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天,当时诗人61岁。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扬州慢》
这首词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

扬州自隋代以来就是南北运输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

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昔日繁华的扬州,已萧条冷落、残败不堪,作者路过此地时,感慨今昔,因制此曲。

这里“扬州慢”既是词牌,又是词的题目,与词的内容相关;以后此词牌只被用作词谱,与词的内容无关。

慢,慢调,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取名。

[整体·感知]
《虞美人》
抒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其中既有他为失去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他对故国河山的思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

《书愤》
抒发了作者抗敌的远大志向,抒写了壮志未酬的感慨,表明了自己矢志北伐的决心,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之情。

《扬州慢》
通过扬州战后破败萧条的景物描写,揭露鞭挞了金人南侵的罪恶以及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失地的错误政策。

[文脉·梳理]
虞美人⎩⎪⎪⎪⎨⎪⎪⎪⎧⎭⎪⎪⎪⎬⎪⎪⎪⎫上片⎩⎪⎨⎪⎧ ⎭⎬⎫实景:春花秋月何时了虚写:回忆往事知多少①—悲 ⎭⎬⎫实景:登楼远望又东风虚写:回忆故国不堪回首亡国之恨—恨
⎭⎪⎬⎪⎫下片⎩⎨⎧⎭⎬⎫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朱颜已改人事已非发问:问君几多愁一江春水愁故国凄凉物是人非②愁 书愤⎩⎨⎧⎭⎬⎫
叙事⎩⎨⎧⎭⎬⎫感叹世事回顾往事③抒情⎩⎨⎧⎭
⎬⎫叹息时光借古讽今悲愤心情矢志北伐对比 扬州慢⎩⎪⎨⎪⎧⎭
⎪⎬⎪⎫所见:尽荠麦青青 萧条冷落所闻:清角吹寒 凄清气氛
所感⎩⎨⎧杜郎须惊 难言之痛
二十四桥 凄清景象桥边红药 感时伤乱④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答案】①年华易逝②悲恨③抗敌抱负④黍离之悲对比手法
[文本·层析]
一、阅读《虞美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照应上文“春花秋月何时了”,感叹时光流逝,宇宙永恒不变。

自然界又一次春风吹拂,而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答案】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

显示出愁思就像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二、阅读《书愤》,回答下面的问题。

3.在陆游的《书愤》诗中,诗人所“书”之事有哪些?所“愤”之情又有哪些?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4.
【答案】这两句诗通过追述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同时也是对自己年迈之际杀敌报国情怀的一种激励,表现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5.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答案】这两句诗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达自己的追慕向往之情。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三、阅读《扬州慢》,回答下面的问题。

6.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答案】交代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点明写作主旨——《黍离》之悲。

7.如何理解“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句话?
【答案】“渐”写词人伫立许久,“黄昏”往往令人惆怅,从而渲染了沉郁的气氛,“清角吹寒”以一个“寒”字写出角声的凄清以及带给人的感受。

在寒冷的秋风中,传来悲伤低沉的号角声,听了让人以为战争随时都要来临。

可以想象到守军的巡逻,街道行人稀少……从而使自然的环境染上了人为的原因;最后以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名都”、“佳处”已完全成为“空城”,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蕴蓄着无限的哀婉。

8.“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往昔有多少人来桥上赏花啊,那芍药的艳丽芬芳曾获得了多少的赞美与留恋,而芍药又见证了多少温馨甜蜜的故事呢,可现在,冷冷清清,没有人会来观赏它了,芍药也不知为谁而开。

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花开依旧,人事已非。

作者以芍药花的好,写出人境遇的不好,突出扬州城的破败与荒凉。

虞美人
春 花 秋 月何 时 了?春天的花和秋夜的月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它们勾起那
往事 知 多少。

小楼昨夜又 东风,
难忘的)往事不知有多少。

(软禁我的)小楼昨夜又吹进东风,
故国 不堪回首 月明中。

不忍回望那(依旧)被明月照耀的故国山河。

⎣⎢⎢⎡春花秋月:
春去秋来,
岁月更替。

何:什么。

了:完结。

往事:指当年的帝王生活。

往,以前。

小楼:指软禁李煜的居处。

堪:忍心。

⎦⎥⎥⎤回首:回想。

雕 栏 玉 砌 应 犹在,只是
雕花栏杆和玉石台阶(的南唐宫殿)应该还在,只是
朱颜 改。

问君能有几 多愁?宫女的容颜再没有原来红润了。

若要问我(到底)有多少怨愁?
恰似一江 春水 向东 流。

正像一江(绵绵不绝的)春水滚滚向东奔流。

⎣⎢⎢⎡⎦
⎥⎥⎤
雕阑玉砌:雕花栏杆和玉石台阶,借指南唐故都的宫殿。

恰似:正好像。

书 愤
早 岁 那 知世事艰, 中原 北望 气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中原(被金兵占领),心中
如 山。

楼船 夜雪 瓜洲 渡, 铁马 秋风
气愤郁积如山。

夜晚一场大雪,瓜洲渡口战船森列,大散关前
⎣⎢⎢⎡早岁:年轻时。

中原:指被金人所占的河南及整个黄河流域。

气如山:积愤如山。

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
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故有此语。

气,悲愤。

楼船:高大的战船,外观像楼。

瓜洲:地名,在今江苏邗江南,为当时军事重地。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地名,在今陕西宝鸡西南,为当时宋与金的西边界关。

大 散关。

塞上 长 城 空 自 许,镜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长嘶。

当年曾徒然自许为万里长城,如 中衰鬓已先 斑。

出 师一 表真 名世,千今却已见镜中白发斑斑。

诸葛亮和他的《出师表》垂名后世,千
载 谁 堪伯仲间!百年来谁能与他相比呢!⎣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疆的将领,此处是陆游的自比。

斑:白。

出师 ⎦⎥⎥⎤一表:指《出师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时写给后主刘禅的表章。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

伯仲:兄弟,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词。

扬州慢
淳煕丙申 至 日, 予过维扬。

夜雪 初 霁,淳煕三年(1176)冬至日,我经过扬州。

夜雪之后天刚转晴, 荠麦 弥 望。

入 其 城,则四 顾放眼远望,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进入扬州城,环视四方, 萧 条, 寒 水 自 碧。

到处一片萧条,清冷的河水呈现出碧绿的颜色。

⎣⎢⎢⎡⎦⎥⎥⎤淳熙:宋孝宗赵昚(shèn )的年号。

丙申:即淳熙三年(1176)。

至日:夏至和冬至都称至日,此指冬至日。

维扬:即扬州。


⎥⎥⎤霁(jì):雨雪转晴。

弥望:满眼。

四顾:环视四方。

自:独自。

暮 色渐起,戍角 悲暮色渐渐升起,镇守城防的兵 吟。

予怀怆然, 感 慨 今 昔,士吹起了悲凉的号角。

我心里十分悲痛,感慨这古今的巨大变化, ⎣⎢⎢⎡⎦⎥⎥⎤戍角:戍军的号角声。

悲吟:悲鸣。

怆(chuàng )然:悲痛的样子。

今昔:古今,指扬州城古今的巨大变化。

因 自 度此 曲。

千岩 老人 以为 有 《黍离》于是自己创作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以为有《诗经·黍离》
之 悲 也。

中的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


⎢⎢⎡因:于是。

自度:自创。

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 ⎦⎥⎥⎤的别号,姜虁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诗经·王风》的篇名,写东周大夫看到西周故都长满禾黍,悼念周室衰微徘徊不去。

淮 左名都, 竹 西 佳 处, 解 鞍少驻来到淮南东路的名城,竹西亭所处的美好地方,我解开马鞍稍作
初程, 过 春 风十里, 尽 荠麦 青 青。

停留,经过号称“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街道,如今全是青青的野草荠菜。

⎣⎢⎢⎡淮左:宋代建置淮南路(相当于现在的省),后分为东西两路。

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为其治所。

名都:著名的都会。

竹西佳处: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有“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句子。

初程:姜夔首
次到扬州,故称“初程”。

一说,行程的最初阶段。

春风十里:指先前扬州的繁华街道。

杜牧《赠别》诗有:“春风
⎦⎥⎥⎤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而姜夔此游与当年杜牧看到的繁华刚好相反,只见荠麦青青。

自 胡 马 窥江 去后, 废 池 乔 自从胡人的军队窥伺长江离开后,只剩下废弃的城池和高
木,犹 厌 言 兵。

渐黄昏, 清 大的树木,人们不愿再提起那次战争。

暮色渐浓,凄
角吹 寒, 都在 空 城。

清的戍角在寒风中吹响,一阵阵在空城上空回荡。

⎣⎢⎢⎡胡:指北方的金国。

宋高宗时期金人曾两次南侵,此处指第二次南侵。

废池:遭兵涂炭后废弃的城池。

吹寒:在寒 ⎦⎥⎥⎤风中吹。

都:尽、全。

杜 郎 俊赏, 算而 今重 到 须 惊。

杜牧善于赞赏风景,就算他今天重到扬州也会感到吃惊。

⎣⎢⎢⎡⎦
⎥⎥⎤杜郎:即杜牧。

俊赏:卓越的鉴赏能力。

算:就算,料想。

须:应当。

纵 豆 蔻词 工,纵然曾写出工巧的名诗, 青 楼 梦 好, 表达过“十年一觉”的青楼美梦,面对着这荒凉的扬
难 赋 深 情。

州城,恐怕再也难以写出富有深情的篇章了。

⎣⎢⎢⎡⎦
⎥⎥⎤纵:即使。

豆蔻:旧时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杜牧在《赠别》诗中曾用“豆蔻梢头二月初”来形容少女的美丽。

赋:陈述,述说。

二十四桥仍 在, 波 心 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依然还在,桥下水波荡漾,映着水中月亮,显得格
念桥边 红 药, 年年知为谁生。

外清凉。

想到那桥边的红芍药,不知道年年为谁生长。

⎣⎢⎢⎡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中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句子。

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
即扬州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在桥上吹箫而得名。

一说扬州在唐代时确有二十四座桥。

波心:河心。


⎦⎥⎥⎤药:红色芍药,扬州芍药在宋代很有名。

二十四桥附近盛产芍药。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对 比
《扬州慢》一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一开始就将扬州作了今昔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盛;而词人“过春风十里”,所见则“尽荠麦青青”,昔日花团锦簇的繁华长街已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在这种昔盛今衰的对比景物描写中,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痛惜伤感之情。

定义: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做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作用: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写法指导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3.迁移应用
请选择一位你喜欢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人物,可以是现实人物,可以是文学人物,可以是明星哲人等,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语段。

【答案】那时年少,她调皮可爱几分羞,顾盼间,芙蓉如面;低眉处,脉脉含情。

那时风流,她只看到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河。

那时浪漫,她只和他听笛声三弄,唱和共流水。

她曾在春色中弄花香满衣;她曾蹴罢秋千,轻移莲步上兰舟;她曾醉于藕花深处,不知归路。

然而南渡,南渡带来半生痛楚。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云中的锦书,摇曳的红烛,黄昏滴雨的秋天,残蕊的余香,满衣的清泪,朦胧的醉眼,永远成了她风雨里的牵挂。

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奈,夜阑犹剪灯花的凄凉,半生的漂泊,半生的寻寻觅觅。

一切来得太快,太突然了!
然而,易安却在一个迷雾云涌的清晨,手捧菊花,在苍茫天地间唱遍一个婉约的神话,梦断惊人处,九万里风鹏正举。

易安一生在文学与苦难中挣扎徘徊,在苦与乐的交际中坚韧的生存着。

磨难成就了易安,也成就了词坛一颗最亮的星星。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这是陆游一生的伟大志向。

但在积贫积弱的南宋,君上昏聩,奸佞执政,使得陆游空有满心报国志,却志不得伸,事无可成。

于是,61岁的陆游只能是空以“塞上长城”来自许,览“镜中衰鬓”而自哀。

虽然仕途坎坷,其志难成,但身处逆境中的陆游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报国之情至老不衰。

【应用角度】“爱国”、“信念”、“矢志不渝”等。

2.精彩应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如今,身已垂老,心却依旧在北方的天空,久久不愿收回。

眼见北方告急,而我却不能上阵杀敌。

唯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我用诗滋养生命和思念,每当思念故乡时,只能抓一把诗解馋,我只用诗歌守望心中的夙愿,只能让诗歌随金戈铁马驰骋于硝烟弥漫的搏杀间,只能用豪迈填补内心的空白。

[佳作·领悟]
永远的唐诗宋词
梁宇广
情有独钟于唐诗宋词。

读小学时,就能把课本上所有学过的诗词倒背如流。

还从父亲的书箱里“偷”出一本《唐诗三百首》,整整抄完了四个大笔记本。

虽然大多不解其意,但每一次读起来还是那么专注。

清风徐来的夜晚,和父亲铺起凉席睡在地坪上,比赛看谁背得唐诗宋词多,有一回竟然赢了在老家有“酒鬼”和“诗鬼”之称的父亲。

为此,我得意了很久很久。

随着读的书增多,才知道自己所能背诵的那几首唐诗和宋词,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于是,我便疯狂地买起有关的书籍来。

直到今天,仍不改对唐诗对宋词那一份痴迷和眷恋。

每当月照庭院或雨打纱窗,从床头柜上随手拿过一本,低声读将起来,感觉朗朗上口,满口清香。

想象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该是怎样的意境啊!
感谢诗歌。

感谢她们使那些古代大师们不朽的艺术和精神,千百年来得以源远流长。

走进唐诗宋词,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

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

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古朴雄浑的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淡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奇诡璀璨的李贺,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娴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恍惚之中,我也成了一名典雅的古代儒生,微风拂动我头上淡蓝色的逍遥巾。

我坐上一辆古旧的马车,“吱吱呀呀”而去,驿道两边是一片火红的枫叶,把我的双眼映照得微红,叫我怎能不停下车来望上几眼?“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

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夜色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衢上越走越远,而红楼之上酒兴正浓。

箫是那
精精致致的玉箫,灯是那华华贵贵的银灯,音乐在身边流淌着,心爱的人儿跳着欢快的舞蹈,叫我怎么不想再做一回多情的公子?
独爱唐诗宋词,独爱其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古雅的诗歌意境,独爱浪荡于境界之中的一个个不羁的灵魂。

可与之携手同游,可与之相对品茗。

无论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还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客栈,无论在“花市灯如昼”的元夜,还是在有“暗香盈袖”的黄昏,或笑、或泣,或长歌、或短叹,或无语徘徊、或滔滔不绝,都是那么令人难忘。

在中学校园里读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脑中一片空白。

今天,在经历了一些世事之后,再来读它,便渐渐悟出一些意蕴来。

想当年,晏殊徜徉在小园的香径上,借着老酒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又怎能知道千年之后的我能读到它?又怎能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境去品味去咀嚼它?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沧桑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了,这就是所谓的缘分了。

我还觉得,这份沧桑之感,并非建立在“生命无为”的悲观基调上。

相反,它是人对生命的自我意识。

它教会我更加珍惜生命,理解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事物正在不断地遭受抛弃。

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使心灵愈来愈贫穷。

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我们痛苦:噪音、污染、人口爆炸、腐败蔓延、生态失调……人,成为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无休止地旋转……
好不容易觅个闲时,吟吟唐诗,读读宋词,在月色花影之中超越现实,进入那个理想的古朴纯美的世界,灵魂便找到了一个临时的寓所。

有时候,我们是多么向往那种生活啊:归隐于一片“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在燕子对月亮的喃喃细语中,汲泉煮茗,但觉人淡如花,一身宠辱皆忘。

或者置身于一间“深深深几许”的庭院,绿柳如烟,院门萦雾,枕一帘幽梦,带半身闲愁,想想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情……作为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唐诗和宋词,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必将使更多的现代人的心灵产生共鸣。

她也必定使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投去怀旧的一瞥。

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

永远的唐诗宋词,永远也读不尽……
1.悟句式。

本文多用短句或四字短语,如:无论在“花市灯如昼”的元夜,还是在有“暗香盈袖”的黄昏,或笑,或泣,或长歌、或短叹,或无语徘徊,或滔滔不绝,都是那么令人难忘。

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