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专项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项复习
一、单选题(共13题;共26分)
1.当人看见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 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 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2.下列关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胰岛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
B.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C.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D. 大量口服胰岛素,可使血糖快速降低而使机体表现出休克症状
3.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 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4.如图表示3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是()
A. cde
B. abcde
C. abc
D. bcde
5.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提取的一种细菌毒素蛋白,它能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从而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美容医疗中通过注射适量的肉毒杆菌以达到除皱效果.肉毒杆菌毒素除皱的机理最可能是()
A. 抑制核糖体合成乙酰胆碱
B. 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C.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
D. 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阻止肌肉收缩
6.下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刺激a处,会导致b处兴奋或抑制,c处不会发生电位变化
B. 刺激b处,该细胞兴奋在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传给兴奋部位
C. 刺激c处,a和b处都会发生兴奋
D. 刺激a处,b、c同时兴奋或抑制
7.研究人员只以某种植物种子饲喂三只年龄、生理状态相同的同种实验鼠,一个月之后,测定实验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结果甲状腺激素仅为对照鼠的一半,促甲状腺激素却比对照鼠多。
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过多能促使甲状腺增生
B. 该植物种子中可能缺乏碘元素,影响实验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C. 实验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对照鼠少
D.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8.切除老鼠的甲状腺后,其物质代谢能力大大下降;若切除甲状腺后,连续给老鼠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中的甲状腺激素,其物质代谢能力与切除前相比没有下降.由此可以推测:甲状腺激素能增强物质代谢能力.为了证明这一推论,有必要再进行其他对照实验,以作观察比较.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实验组的是()
A. 既不切除体内的甲状腺,又不注射甲状腺激素
B. 增加甲状腺激素的注射量后进行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再移植甲状腺
C. 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后,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
D. 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后,注射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甲状腺激素
9.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胰高血糖素不能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B. 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后,无需消耗能量即可经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
C. 胸腺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D. 所有的神经递质都是有机物
10.下列哪种激素可以影响婴幼儿脑的发育
A. 性激素
B. 胰岛素
C. 甲状腺激素
D. 生长激素
11.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A. 刺激强度的大小
B. 感受器的兴奋性
C. 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 效应器的兴奋性
12.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 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中双向传递
C. 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 反射活动中有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13.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②
D. ④→①
二、多选题(共2题;共6分)
14.某培养液中的小鼠离体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后,膜内钠离子含量变化及膜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适当提高培养液中钠离子浓度可以提高曲线Ⅱ上C点值
B. b时,膜内钠离子浓度小于膜外
C. 该实验中某溶液可以用适当浓度的KCl溶液代替
D. 图中Ⅱ曲线中的cd段,钾离子通过易化扩散进入神经细胞
15.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
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
A. 传入神经
B. 传出神经
C. 效应器
D. 神经中枢
三、填空题(共4题;共23分)
16.激素是一种对生命活动起________作用的信息分子.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________ ,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
17.某研究小组为研究生长激素与胰岛素对小鼠生长的影响,设计实验思路如下(各种药剂均以生理盐水为溶剂配制):
①________
②每组小鼠均以合适的方法切除或破坏________ .
③甲、乙、丙、丁组小鼠每只每天分别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等量的生长激素溶液、等量的胰岛素溶液、________ .
④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定期给予适量其它相关激素)下饲养,每隔一周测量小鼠的体长与体重情况,计算平均值
(1)完成上述实验步骤
(2)有人按上述思路进行了实验,得到如下结果
由此可得到如下结论:
①单独使用适量的生长激素与胰岛素均能促进小鼠生长且后者比前者效果略好.
②单独使用适量的生长激素与胰岛素对小鼠生长的促进作用随时间推移而减弱.
③________.
(3)切除腺垂体不仅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还会明显影响________(腺体名称)的活动从而减缓小鼠的生长发育.
(4)检测发现,甲、乙组的小鼠均出现了尿糖现象,推测原因是因为这两组小鼠缺乏胰岛素,而胰岛素能________ 的吸收使尿液中不含葡萄糖.
18.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可使人体验到欣快感,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如图是神经系统调控多巴胺释放的机制,毒品和某些药物能干扰这种调控机制,使人产生对毒品或药物的依赖
(1)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中,多巴胺储存在________ 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神经元A上的________ 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2)多巴胺释放后,在释放它的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________ (填“增加”或“减少”);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
________ (填“增强”或“减弱”),造成毒品依赖.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
________ 功能.
(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________ ,从而使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
________ ,多巴胺的释放量________ .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________ ,“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造成药物依赖.
19.为了验证某药物有降血糖作用,现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该药物溶液进行实验,请回答:
(1)实验前选择一批体重相同的________ (填“正常”或填“患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测定其血糖浓度,实验中对照组需注射________ .一段时间后,若测得________ ,表明该有降血糖的作用.
(2)若要进一步验证一定量的该药物能使患糖尿病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的范围.则以
________ (填“正常”或填“患糖尿病”)小鼠为实验组.用患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作为两个对照组.一定时间后,若其中一个对照组的血糖浓度________ (填“高于”“低于”或填“在”)正常范围,而另一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血糖浓度均________ (填“高于”“低于”或填“在”)正常范围,则表明一定量的该药物能使患糖尿病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
四、综合题(共2题;共19分)
20.下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突触小泡中的b物质是________,该物质通过________方式计入细胞间隙。
(2)运动应激能促进a过程,a过程是指BDNF基因的________。
(3)请在右图画出b物质与AMPA结合后兴奋传导至d处时,细胞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这与________离子的________(填“外流”/“内流”)。
(4)据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________和激活________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________(填“増加”/“不变”/“减少”)。
(5)图中c是突触蛋白,它在海马区的密度和分布可间接反映突触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有实验表明,水迷宫训练后大鼠海马区突触蛋白表达明显増强,大鼠学习记忆受损后突触蛋白表达水平下降。
由此推测,长期记忆可能与________的建立有关。
21.如图表示哺乳动物或人体内两种调节系统的部分结构或关系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若乙图代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X、Y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Z为突触间隙)
①刺激图乙中的________(A、B、X、Y)位点,可产生缩手反射,该缩手反射过程中,X、Y神经纤维上传导兴奋的形式为________,Z处传递的信号的形式为________.
②我们在考试答题时,手书写自如;如护士在你手背上打针(静脉注射)时,你不会缩手;这说明这些有
意识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脊髓低级中枢的调控,还要________地调控.
③如果在Y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表,给予X点和Y点各一个适宜强刺激,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的次数分别为________次和________次.
(2)若“+”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则图甲中a细胞为________,①处的激素名称为________,作用为________(用“+”和“﹣”表示);由此可知,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存在________调节.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解答】解:A、感知酸梅,形成条件反射,其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A正确;
B、唾液大量分泌是唾液腺的活动,所以唾液腺是效应器,B正确;
C、酸梅的色泽是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之一,另外还有形态大小等特征,并且色泽直接刺激的是视网膜,而非直接刺激中枢神经,C错误;
D、在这一过程需要多个神经元细胞的参与,兴奋在多个神经元之间传递,发生“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是必然的,D正确.
故选:C.
【分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条件反射题,人看到酸梅时,酸梅的色泽、形态大小等特征,刺激人的视网膜,让人知道是酸梅,从而形成条件反射,并分泌大量唾液.
2.【答案】B
【解析】【解答】解: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别由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分泌,A错误;B、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B正确;C、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但不能促进肌糖原的分解,C错误;D、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口服被消化而失效,只能注射,D错误.故选:B.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依靠胰腺和肾上腺,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受体受损或缺乏.
3.【答案】D
【解析】【解答】解:A、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A正确;B、在突触处兴奋的转化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C正确;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是同步的,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D错误.
故选:D.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在突触小体上,
兴奋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上,兴奋由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4.【答案】D
【解析】【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b、c可以测到电位变化;(2)c、d形成一个突触,兴奋可以从c传向d、e;(3)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所以不能传向a.
故选:D.
【分析】1、a、b两个神经元形成一个突触,b、c两点在一个神经元上,c、d形成一个突触,d、e两点在一个神经元上;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3、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5.【答案】B
【解析】【解答】解:A、乙酰胆碱不是蛋白质,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肉毒杆菌毒素是阻遏乙酰胆碱释放,A错误;
B、乙酰胆碱是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从突触小泡中释放出来的,所以肉毒杆菌毒素能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B正确;
C、肉毒杆菌毒素如果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则突触后膜持续兴奋,C错误;
D、肉毒杆菌毒素只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不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D错误.
故选:B.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通透性改变从而发生膜电位的变化,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由题意可知,肉毒杆菌毒素的作用是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从而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而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后,以胞吐方式将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因此肉毒杆菌毒素主要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达到阻遏乙酰胆碱的释放.
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6.【答案】B
【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兴奋通过突触时有一个时间延搁,当刺激a处时,b处要比c处先产生电位变化,因为
兴奋传递至c处时,还要经过一个突触。
由此可见,刺激a处,b、c处会相继发生兴奋或抑制(b处比c处先产生电位变化);刺激b处,该细胞部位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传给兴奋部位,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递;刺激c处,a处没有反应,b处有反应。
7.【答案】B
【解析】【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错误。
实验鼠的促甲状腺激素却比对照鼠多说明实验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对照鼠多,C错误。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是其对岁体的抑制减弱,D错误,本题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
8.【答案】C
【解析】【解答】解:A、本题需要设计实验排除溶剂的作用,故A错误;B、增加甲状腺激素的注射量后进行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再移植甲状腺,不能本题实验形成对照,故B错误;
C、将甲状腺激素溶于某溶剂中,就不能确定是某溶剂还是甲状腺激素在发挥作用,因此还要增加一组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天起,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才能确定,故C正确;
D、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而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有无甲状腺激素,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将甲状腺激素溶于某溶剂中,就不能确定是某溶剂还是甲状腺激素在发挥作用,因此还要增加一组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天起,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才能确定.9.【答案】D
【解析】【解答】解:A、胰高血糖素不能为靶细胞提供能量,A正确;B、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后,无需消耗能量即可经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B正确;
C、激素发挥作用以后就被灭活,C正确;
D、不是所有的神经递质都是有机物,例如一氧化氮,D错误.
故选:D.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10.【答案】C
【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可促进代谢和神经系统的发育,C正确;性激素具有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胰岛素具有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的作用;生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11.【答案】C
【解析】【解答】解: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故选:C.
【分析】突触在传递兴奋的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在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需要的时间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时间长,所以突触越多,需要的时间越长.12.【答案】B
【解析】【分析】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外的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A 正确。
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B错误。
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要发生,反射弧要完整,C正确。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依靠神经递质,D正确。
【点评】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神经调节的过程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内容,需要深刻理解。
13.【答案】D
【解析】【解答】发现题图可知,④表现为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①表现为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因此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④→①.
故选:D.
【分析】本题是对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与受刺激时动作电位的考查,静息时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刺激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使膜内的正电荷增加,膜外的正电荷减少,逐渐变成外负内正.
二、多选题
14.【答案】C,D
【解析】【解答】A、提高培养液中钠离子浓度,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后,单位时间内钠离子内流数量增加,动作电位峰值增大,所以可以提高曲线Ⅱ上C点值,A正确;
B、b时图中无论有没有产生动作电位,膜内钠离子浓度始终小于膜外,B正确;
C、该实验中某溶液不能用适当浓度的KCl溶液代替,否则会影响静息电位,C错误;
D、图中Ⅱ曲线中的cd段,钾离子外流,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CD.
【分析】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钠离子内流是协助扩散,扩散的速率与浓度差有关.
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逆转,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维持外正内负.
15.【答案】B,D
【解析】【解答】感觉的形成过程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
产生感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产生运动的部位是效应器,病人有感觉,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正常,“右侧下肢运动障碍”说明反射弧的“大脑皮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的传导不正常,由于“腰椎部受外伤”,而效应器是下肢中的神经末梢及肌肉,故受损的不是效应器,因此受损的可能是传出神经或者是对刺激作出应答的神经中枢。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要求考生除了掌握教材的知识还要具有分析能力,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三、填空题
16.【答案】调节作用的信息分子;灭活
【解析】【解答】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细胞产生,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有机物,属于信息分子,通过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故答案为:
调节作用的信息分子; 灭活
【分析】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物质,由内分泌腺产生的,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地生理效应.分散在体液中由血液运输,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激素一般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因为靶器官和靶细胞表面上有其相应的受体.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激素在不断产生和灭活中维持动态平衡.
17.【答案】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腺垂体和胰岛组织;等量生理盐水配制的含相同剂量的生长激素与胰岛素的溶液;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的促进作用具有协同效应;甲状腺;胰岛素能促进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
【解析】【解答】(1)实验步骤:
①取材,分组编号: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
②为了减小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属于排除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变量,每组小鼠均以合适的方法切除或破坏腺垂体和胰岛组织.
③设计实验是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甲、乙、丙、丁组小鼠每只每天分别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等量
的生长激素溶液、等量的胰岛素溶液、等量生理盐水配制的含相同剂量的生长激素与胰岛素的溶液.
④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定期给予适量其它相关激素)下饲养,每隔一周测量小鼠的体长与体重情况,计算平均值
(2)由表格数据可知,生长激素和胰岛素都能够促进小鼠生长,所以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3)垂体可以分泌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如果切除腺垂体,那么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导致小鼠生长发育缓慢.
(4)胰岛素能促进过滤液中葡萄糖进入细胞,并在细胞中被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使尿液中不含葡萄糖.
故答案为:
(1)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腺垂体和胰岛组织等量生理盐水配制的含相同剂量的生长激素与胰岛素的溶液
(2)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的促进作用具有协同效应
(3)甲状腺
(4)胰岛素能促进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
【分析】生物实验一般要遵循的原则是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确定实验题目一般是按照“探究自变量对因变量有何影响”来确定.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对小鼠的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18.【答案】突触小泡;受体;增加;减弱;信息交流;内流;受到抑制;减少;多巴胺释放增加
【解析】【解答】(1)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2)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增加;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减弱,从而造成毒品依赖.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内流,从而使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受到抑制,多巴胺的释放量减少.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多巴胺释放增加,“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造成药物依赖.【分析】分析示意图可知:多巴胺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依赖于突触小泡的膜和突触。